在我初中时就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是我最大的幸运,我也一直保持着最初的热忱,只增不减。因此,去学习好的设计理念一直是我始终如一的追求。

看过很多日本出版的设计类书籍,也学习了很多创新的设计理念,并对人性化的空间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一直在探究用设计对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行表达。一直以来,我对日本都充满着好奇心,特别开心能参加这次东方艺术设计研习营,开启我的对设计的探索之旅。整个行程从现代建筑到古建筑,跟着文化的脉络追根溯源,寻找设计的根。

通过几天的所见所闻和老师的讲解,日本的开放、创新、传承深深的打动着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申伟锋

室内设计师

日本是个开放的国家,只要是好的理念都可以为他们所用。在京都,我们能从日本的古建筑高台寺 、京都御所中看到中国隋唐建筑的剪影,由此可见,当时的日本对中国隋唐建筑的憧憬,并大量的学习中国的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台寺

日本不仅仅学习中国的文化,很多建筑理念和西方国家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我们在建筑中可以看到很多中西方文化的结合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都御所

日本的桂离宫底层架空,通过梁柱做支撑,自由的平面、没有墙体遮挡,这让人想到了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建筑形式惊人相似,但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精神内涵,萨伏伊的底层架空是希望底层空出来留给城市用地;而日本的底层架空是为了通风防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到传承不得不说日本的宗教,宗教是日本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伊势神宫是日本最具有代表的建筑,1300年依然保持常若如新的状态,这源于每20年它就要迁宫一次,在旧有的宫殿旁盖一座新的宫殿,再把旧的宫殿拆除,物料回收,一方面是传承,一方面是培养匠人。在此背后,还要做大量的物料准备,树木的种植和采伐,从这一点我们就能够理解日本的秩序和严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到创新,真的值得我们学习,所有的创新是基于传统这块基石的再创造,在很多当代的设计中,我们能看到设计者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对传统建筑的表达,无意中发现表参道的一个店面的屋檐设计,惊奇的发现和日本宫殿的屋檐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参道的MIUMIU店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宫殿还有一组是京都国立博物馆平成知新馆和清凉殿的比对图,我们能看出当代设计对古建筑的传承和创新,想起了安藤老师书上的一段话:“传统指的不是物体本身,而是支撑物体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都国立博物馆平成知新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凉殿

除了建筑,在绘画艺术方面,日本也在用创新的理念去理解西方艺术。

在pola美术馆看到的日本设计师对毕加索和莫奈作品的设计解读,看到不同的设计思维转换,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通过当代的表现形式,去表达对作品的理解,非常的巧妙,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旅行只是一个起点,帮我们打开一扇门,让我看到自身的不足和所缺,并寻找到未来的方向。

唐老师之前提到,设计师缺的不是技法,而是深度,看事物的高度,要站在建筑空间去理解室内空间,才能做出好的空间骨架;还要有自己的完整的知识构架,到设计的源头去挖掘,才可以赋予空间灵魂和诗意,从而达到精神层面的升化。

看到建筑,一定要去寻找文化的脉络,要有追根溯源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几天每到一处的建筑:狭山池、佐川美术馆、美秀美术馆、大德寺、高台寺,都是承载了深厚的精神和思想、情感的艺术空间,从现代到古建筑,虽然表现形式完全不同,但是都遵循着文化脉络去相互连接,和当地文化、风土人情、政治背景、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息息相关,想要细细解读需要强大的知识体系做支撑,才能真正做到和空间对话,理解空间的文化脉络。再次证明,设计师真的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才可以。

最好的学习是从否定自己开始,只有真的发现自己的内在的缺失,才能更好的成长,看到自己知识面的断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狭山池的瀑布走廊洗礼了我的灵魂,那么我认为这次学习是对我思想的洗礼,向内,摆正好心态,始终保持一个空杯的心态;向外,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走出去不断的学习,拓宽自己知识面,通过不断的阅读和学习,从而建立自己的知识构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