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录片-蛇岛奇观/志愿者行记

作者:Viperman(巨王蛇)

这次踏上这座神奇的岛屿,我已不再满足于可以随意逛逛拍拍了。如果有人好奇或是惊讶的问我这座小岛上为何会有这么多的蛇,我一定会说这是个奇迹!

简介

前言、概述

纪录片------------------------------1

行记蛇岛

群蛇出动----------------------------2

捕鸟大观--------------------------3-4

蛇岛生态、蛇岛蝮种群生命调查-----5

蛇岛蝮其它相关科普

蛇岛的形成及蛇岛蝮起源------------6

夏眠与繁殖--------------------------7

蛇岛蝮千山亚种相关-----------------8

延展阅读

蛇岛蝮分布相关的一些问题---------9

蛇岛蝮毒性及其特点和蛇毒应用----10

简介

前言、概述

位于中国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渤海上的蛇岛,几乎众所周知。岛屿面积仅为0.73平方公里,却栖息着约2万条剧毒的蝮蛇。哪怕很多不关注蛇的人也早有耳闻。我清楚记得在儿童时代刚开始喜欢蛇的时候,就听到我妈妈讲大连近海处有一座“蛇岛”,上面还全是有毒的蝮蛇,而这也成了我对“蝮蛇”这个词的第一念想。后来也渐渐开始了追寻之路。长大后,终于如愿以偿能有机会登岛目睹奇观。现在想想。我妈还真是神通广大,提供给我的大连蛇岛、蝮蛇、有毒、还真是几个有分量的关键词!

渤海上的蛇岛 Viperman 2012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岛上的蝮蛇为蝰科-蝮亚科-亚洲蝮属-蛇岛蝮Gloydius shedaoensis ( Zhao,1979),体长一般60-80厘米,在春秋靠捕食过往候鸟为生,其独特的群蛇守株捕鸟行为造就的景观独一无二,且蛇岛还具有鸟类115种,多为候鸟。昆虫120余种,还有少量褐家鼠和蝙蝠。为特殊、独立的海岛生态系统。因此在1980年由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而从岛屿生态学,生物进化、动物行为学、生物医药等方面来说蛇岛都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进而除必要的科学研究、环保等工作之外,严禁一切私自登岛行为。在2019年10月中,我和我的寻蛇搭档Raven(小野猪)凭借对蛇的了解和执着,成功入选为蛇岛保护区的科研志愿者,协助“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进行近一周的科研工作。而就我个人而言,也特别希望利用这几天对蛇岛做一个较为详细的影像记录。

纪录片

以下为此行纪录短片、包含了秋季蛇岛景观、蛇岛蝮活动、捕食行为、种群调查工作等讲解和影像片段。↓

纪录片-蛇岛奇观?/志愿者行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纪录片-蛇岛奇观?/志愿者行记

1

行记蛇岛

旅顺为温带季风气候区,是否登岛,还要取决于风力和海浪的大小。当天下午,海浪渐小,我们满载食品和淡水在港口踏上渔船,向蛇岛进发。

蛇岛距离陆地仅约6海里,行船大约1小时,我们到达了蛇岛。码头旁边是一座三层的科研站,于2010年完成建设,我们未来一周的寝食都将在这里。

科研站全景,Raven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群蛇出动

第二天一早六点多,要先进行周边环境的探查,因为受海水比热容的影响,小岛的昼夜温差并不是很大,所以即使是秋季,一大早我们也并未感受到明显的凉。由保护区管理局王小平科长带队,我和Raven以及另一位中国海洋报的志愿者即将踏入距离最近蛇也较为集中的二沟。当翻过几层上台阶,进入二沟的那一刻,就会瞬间感受到蛇岛的名副其实。

在这里,蛇、树枝、会让人瞬间眼花缭乱。道路旁的高矮灌木枝杈上,到处都可以见到早起等鸟的,弯曲身体蓄势待发的蝮蛇!伴随着周围阵阵清脆的鸟鸣声,那场面,仿佛是这个毒蛇王国的子民们在对你的到来进行最庄严的迎接!看照

蛇岛蝮一日活动呈现双峰性,一般为清晨到上午、下午之后到黄昏,这与很多鸟类活动规律相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鸟类很机敏,因此蝮蛇不会主动出击。但蛇类静止时能量消耗极低,所以蛇岛蝮完全可以进行整天的守株待鸟。它们的体色和质感跟树枝相仿,在鸟类迁徙的季节纷纷爬上灌木的枝头等待鸟类自投罗网。

蛇岛蝮会将身体弯曲做准备攻击状,灰色身体颜色质感拟态树枝环,等候鸟降落在攻击范围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停留的树枝一般都为灌木枝头,距离地面0.5-1.5米。超过2米的枝头停留的蛇很少。而这些枝杈也较细,适于小型鸟类停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些相对醒目,较高的灌木枝杈,很可能吸引劳累的鸟迫切停留,这条蝮蛇纹丝不动耐心等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悬崖边的枝头,也会吸引一些长途跋涉劳累的小鸟紧急停留,这两条蛇在悬崖边同一灌木等待猎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条或以上的蛇一同分享一个狩猎点是常见的场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些蛇,肚子里的食物还未消化完,依然在守株待鸟,这也是为冬眠尽可能多的储存能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树枝上等鸟的蛇非常镇定,通常一天也不会怎么移动,因此近距离的局部特写也比较容易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蛇守株待鸟,Raven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是树上,地面上的蛇也很多,但多数为吃到食物下地休息的个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的天气一些未进食的个体夜间也会守在枝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几天中踏遍蛇岛大部分灌木,密林地带。其中密林里鸟少,蛇相对少。如果你想问我们这几天遇见了多少蛇,我可以很认真负责的讲一讲第一天清早一个半小时的经历。那天我们一早走完了2沟和附近的悬崖山坡这一小块,8点回去吃早饭的时候,王科长问我们看到了多少条蛇,我们都弱弱道:80-100条吧,而王科长却说:还80条?那可明明是280条!所以,几天里总共的目击数量是不计其数。但据2012年种群调查资料参考,可以确定为蛇岛蝮的总体数量在接近20000条。

2

捕鸟大观

据统计,成年蛇岛蝮每年会捕食8-10只小型候鸟,这些被捕食的小型候鸟多为雀形目鸟类,没有诸如大雁,天鹅那样的体力一次飞跃长距离,因此蛇岛是小型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它们停歇,进食,补充体力。每年的5-6月和9-11月初为候鸟大量迁徙的月份,对蝮蛇而言,这就是送上门的春秋季全鸟宴。这次秋季登岛行动中,我亦拍摄了大量的捕食画面。

蛇岛蝮会根据经验和感知自行来判断适宜的捕食点。这些枝头一般距离地面不超过2米,比如一些枝头留有鸟类停留的气味,或是几簇灌木枝杈中相对独立较高的,可供劳累的鸟紧急落脚的那枝。一旦鸟落在攻击范围内,蝮蛇的感热颊窝更可帮助它精准锁定温血的鸟类猎物,然后会突然弹起弯曲的前半身,张开大嘴咬住鸟。管状毒牙注射的强大的血液毒素会让鸟几分钟内毙命。这时,蛇会将鸟扔在地面,然后顺势下地寻着气味找到鸟,或者咬着鸟一起掉下地面,借助地面障碍物和摩擦力更有利于吞食。在消化方面蛇毒也会派上用场。毒素中的多种水解酶会分解猎物,加之胃液共同作用,除了羽毛等一些角质成分,其余全被蛇消化吸收。

蛇岛蝮食量约体重1/6~1/4,幼蛇食量约1/3~1/2。蛇岛蝮耐饥能力非常强,在有水的情况下,可9-10个月不进食。

这是此行我们见到的第一个捕食场面,鸟发出惨叫,我们闻声而去,一只小鹀已经不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蛇将猎物扔在地面,随后下来吞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条抓到小鹀的蛇岛蝮,正准备滑下地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抓到燕雀的蛇岛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地面寻着气味找到猎物的蛇岛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地下吞咽鸟类的蛇岛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吞食煤山雀的小蝮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成年蛇捕到微小体积的鸟类,例如这只黄眉柳莺,蛇很可能直接在树上吞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食后进行颚骨复位的蝮蛇 Raven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嘴角还留有鸟血的蛇岛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饱的蛇一般会在岩石或草丛地面晒太阳休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蛇岛上常见的小型候鸟和一些迁徙猛禽

燕雀 Raven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煤山雀 Raven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眉柳莺 网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鹀 网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雀鹰 Raven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通鵟 Raven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捕食的鸟真的很难看见蛇吗?

关于蛇和鸟的互动,我进行了连续多天的观察。即便是蛇伪装的很好,多数时候还是能被鸟发现的。一簇小树上,明明多个枝头都有蝮蛇在伺机捕鸟,但许多时候鸟偏偏会留落在没有蛇的枝头,然后不一会就飞走了。甚至一些鸟会在邻近枝头故意瞥上蛇几眼,然后从容转身离去。还有一次,一只鸟儿眼看要落在蛇的面前,但这时它猛然扑腾翅膀,一个急转弯飞向了别处!不过,一年当中上百万只鸟会途径蛇岛,那些年龄小经验少的,劳累大意的鸟就会掉入蛇布置的枝头陷阱,在演化的竞争中,鸟靠着数量生存下来,蝮蛇靠着拟态环境色、耐心和瞬间反应力得以生存。

4

蛇岛生态、蛇岛蝮种群生命调查

蛇岛属于大陆岛,是一个半开放的岛屿生态系统,其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和大陆密不可分。基本上是以蝮蛇为顶级消费者;候鸟和少量褐家鼠为次级消费者;昆虫、陆生和海洋无脊椎动物为三级消费者;植物为生产者构成的简单食物链(网)。因此生态系统仍然较为脆弱,加之蛇岛缺乏淡水,对蛇岛的保护工作是必要的!

上述小节文字参考《蝮蛇鸟类医药生物学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蛇岛蝮种群生命调查表”是此行的工作项目。这项工作已经实行了数年,每年通过1-2次(一般为春秋各一次)采样测量各项数据,会对调查地段范围内的蝮蛇种群综合状况有一个细致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的加以保护。

由王小平科长、吕传栋科长带队,加上包括我在内的三名志愿者,细致参与了二沟地段的蝮蛇调查工作。每天早晨开始到中午之前结束。步骤如下。

1. 我们在二沟地段内单个选取目标,记录日期,然后进行三张拍照记录,分别为目标个体的大环境照,栖身场所照以及蛇本身的特写,然后记下栖身环境。

2.由王小平科长对蛇发现位置进行GPS精准定位,并用工具辅助抓蛇。

3.吕传栋科长用仪器扫描蛇身,看是否曾装过芯片,仪器若没有反应,则此蛇明从没有被芯片标记,然后用一次性注射工具将芯片注入蛇的表皮下,注射成功后用酒精棉简单进行消毒处理。每个芯片都有独立的标识号,仪器会识别。给蛇装上之后读取这些号码,即为这条蛇唯一的身份号码。而曾被装过芯片的蛇,仪器掠过蛇身会瞬间读取识别号码,这时要记录为“重捕”。

4.测量蛇体长、尾长、判断性别、是否进食、估测年龄、最后装袋测量体重。一些列数据和信息被记录在表格里。

5.获取这些数据后,用蓝色记号笔标记蛇身,第二天将不会再重复捕捉被标记的蛇。之后蛇被就近放生。

我的搭档Raven正在给蛇岛蝮拍特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科长亲自抓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科长辅助注射芯片,芯片被植入蛇的表皮下,每条蛇获得唯一的身份标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测量蛇的体长、尾长数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数年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可以判断出个体的生长率,领地范围、不同年龄段在地段区域内种群中数量比例、地段种群内性别比例、不同期的摄食率等信息。进而判断调查地段的种群健康状况,整体稳定性,方便今后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而就这次调查工作,除2天受日本台风影响外的几日我们已经测量了上百条二沟的蛇,当然这肯定还不是二沟所有的蛇。不过单从测量的这批个体来看,最大体长82厘米(含尾长),性别为母;最大体重290克;多数个体年龄在8-12岁范围,为壮年,占比60%;老蛇仅4%。摄食率46%;雌雄比例1:1.4。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条捕获的个体为2003年尾下鳞片被标记过的个体,当时这条蛇年龄数据为5-6岁,这次重捕时外观质感虽然显老,但蛇仍然很强壮。因此可以证明,食物充足下,蛇岛蝮的寿命完全可以超过20年。这些数据比例都是比较利于种群发展的。

因蝮蛇对候鸟有着强烈的依赖关系,其保护工作不仅涉及蛇,也涉及鸟类。在旅顺的老铁山,有一个鸟类环志站点,王科长同样记录被网住的鸟种类,每种数量,体长、体重、年龄和性别。记录完毕鸟会被放飞。同时值班人员会警惕非法偷猎。

环志站,王科长测量鸟的翅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测量体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左:Raven 中:王小平科长 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

蛇岛蝮其它相关科普

蛇岛的形成及蛇岛蝮起源

蛇岛面积只有0.73平方公里,基本为西南高、东北低的一座小山,最高点海拔216米,距离大陆最近处双岛湾仅约6海里。岛上的岩层属于震旦纪(地质年代,距今6.2-5.4亿年前)钓鱼台统。与附近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为同一岩层,在震旦纪末期上升为胶辽古陆。蛇岛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在第三纪中新世(2300万-500万年前)后期,因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形成断裂,造成渤海和黄河的下陷,出现了辽东半岛现在的轮廓,而蛇岛及其附近的海猫岛、等,均因此断裂构造作用于大陆隔离(周信学,1980)。蛇岛就此形成。而残留在岛上的蝮蛇处于特殊条件下,经过长期的适应,独立演化至今。

蛇岛一角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个观点需要对蝮蛇古老性的支持,也就是说,必须要证实在蛇岛形成之前,蝮蛇就已经存在于胶辽古陆上。而毒蛇的化石最早发现于中新世,尚未有更早的报道。但毒蛇真正出现应当在比中新世更早是可以理解的。按照Brattstrom(1964)的观点,蝮亚科蛇类应该在白垩纪晚期(距今650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蝮属(可能指当今的亚洲蝮属)为适应温带环境的一个分支,大概在始新世已经形成,中新世之际就已经分布在胶辽古陆。

除此之外,蛇岛必须与大陆长期隔离,才有利于蛇岛蝮的独立演化。在第四纪的全球性大冰期中,有冰期和间冰期。根据我国全国资料分析,至少有3-4次的亚冰期(李四光,1972)。地球的气温有极为显著的变化。冰期降临,高海拔和高纬度地段大量积蓄冰雪,海水的补给量远远小于蒸发量,产生了海退现象。其中大理亚冰期发生的最大的一次海退距今2万年,当时海平面下降140米,黄渤海都变为桑田,即黄海平原;蛇岛又与大陆连成一片。而到了间冰期,气候回暖,冰雪消融,又发生了海进,黄海平原又成了沧海;蛇岛又被孤立在海中。蛇岛最后一次孤立于渤海距今大概只有15000年左右。岛上植被茂盛,候鸟停歇较多,又固定食物来源。加之岩石缝隙甚多适合冬眠,蛇岛蝮蛇具有大陆祖先(详见蛇岛蝮千山亚种相关)遗传下来的捕鸟本领,因此繁衍至今。此篇幅参考《蝮蛇鸟类医药生物学研究》。

6

夏眠与繁殖

6月中旬开始,蛇岛上候鸟渐渐稀少,留鸟只剩下黑尾鸥和雨燕,加之气温越来越高,蛇岛蝮便躲藏在草丛或石缝中不动,节省能量同时躲避高温,呈夏眠状态。这是长期对岛屿特殊环境的一种适应。但和冬眠不同,在夏季,倘若赶上雨后凉爽的天气,蛇也会出来活动。因此,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眠”。而到了8月下旬开始,南飞的候鸟又开始增多,蛇岛蝮再次活跃起来,纷纷进行捕食活动,形成全年的第二个活动高峰期。到了10月下旬,鸟再次渐少,气温也明显下降,蛇岛蝮进入草丛覆盖的岩缝下进入冬眠状态,直至第二年的4月。

关于繁殖,在5-10月,蛇岛蝮均有交配现象,但以8月份为最多。因种群密度大,其未曾发现雄蛇争夺雌蛇的打斗现象。交尾过程大约15-30分钟。小蛇一般在8月下旬到10月出生。蛇岛蝮的生殖方式为卵胎生,这种方式有别于卵生和胎生。受精的卵是留在母体内孵化,胎儿的营养应由卵黄供给,母体也是对胎儿的一层保护。每一窝产仔数量1-8条不等,但4-5条概率最大。小蛇体长可达30厘米左右。离开母体后即会蜕皮一次。然后爬到附近灌木上伺机捕鸟,或在地面活动捕食蜈蚣,鼠妇等。

此段部分数据参考《蝮蛇鸟类医药生物学研究》

蛇岛蝮交尾 王小平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枝头等鸟的新生小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测一岁的小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

蛇岛蝮千山亚种相关

既然蛇岛蝮由陆地蝮蛇演化而来,那么陆地上现在是否有和蛇岛蝮的近似物种?曾经一些学者在考察中发现,辽东半岛千山、盖州、瓦房店、普兰店等地分布的一些蝮蛇在形态上和蛇岛蝮极为相似。

而基于外部形态和DNA复性动力学以及蛇毒电泳分析综合比较得出结论:两者可以定义为亚种关系(季达明、莫鑫泉、李建立),大陆上的蛇岛蝮即为“蛇岛蝮千山亚种”G.sh.qianshanensis 。但因在生态环境、食物、等方面的差异,两者又有一些在行为和生存策略上的异同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我登上蛇岛之前,就亲自在辽东半岛的山中遇见过蛇岛蝮千山亚种。2008年5月,我在庄河写生时在一处山坡的落叶层徒手捕捉到一条不到40厘米的个体,而在2011年6月和云博士的千山行记中,再次从地面草丛徒手捕捉一雌性成体蛇岛蝮千山亚种。Raven和刘氏兄弟二人的2014年千山寻蛇行动中,下午时分在路边岩缝旁采集到一雄性个体。据当地人说,这种“土球子”秋季最多。由此看来,千山亚种貌似是地栖性。

2008年5月,庄河采集的小亚成体,饲养时其吞咽下的仓鼠体积甚大,可见吞咽能力与蛇岛蝮不相上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1年6月,在千山遇见的雌性个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到了盖州、瓦房店等地,千山土球子的民间称呼转变为“铁树皮”据当地朋友描述:这种蛇夏季极其少见,可一旦进入秋季,它们纷纷出现。有些个体爬上树枝等候鸟类,抓不到鸟天黑都不下树。这段话让我回味数遍,心想:这难道不就是蛇岛蝮吗!可见,大陆上的祖先早已练就了守株待鸟的本事。

但身为蛇类爱好者,业余研究者,本着实事求是、眼见为实的态度。2019年秋季我和我的搭档Raven及刘老二深入瓦房店周边山沟,打算亲自求证“陆地蛇岛蝮”的守株待鸟行为并拍照。期间三天我们披荆斩棘,摸爬滚打苦苦寻找,终在当地放羊兄弟作为向导时,我们见到了这陆地上难得一见的场面!

在枝头等待鸟类的蛇岛蝮千山亚种,栖息环境的树枝避风、近水源且有鸟的排泄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检查此蛇排泄物,明显看出鸟类羽毛状物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合来看,蛇岛蝮基本为树栖习性,而千山亚种地栖和树栖现象均存在。蛇岛蝮主食鸟类,而千山亚种鼠和鸟都是主要食物。这主要是受到地理环境和可取食物等因素的影响产生的生活习性差异。

此外, 在两者的幼苗上,蛇岛蝮蛇苗体长范围在21.9-34.1厘米,一窝幼苗数为1-8条,千山亚种则小得多,全长19.2-24.7厘米,但一窝幼苗可达6-16条,不过单条体重不如蛇岛蝮幼苗的1/2。分析其主要原因,蛇岛地域狭小,食物匮乏单一,蛇岛蝮采取少生优生的策略,使之新生蛇苗便可以捕食小型鸟类。而辽东半岛地域辽阔,食物可选性丰富,但天敌也较多,千山亚种仍然保留在较为原始的状态,靠产仔数量维系种群繁衍。这都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此段落数据参考《蝮蛇鸟类医药生物学研究》

8

延展阅读

蛇岛蝮分布相关的一些问题

这些年在我对蛇岛,以及辽东半岛进行粗略探查后,我便发现一个现象,蛇岛蝮指名亚种仅生存在蛇岛,千山亚种分布在偏东北的千山、盖州、瓦房店等周围。但再往大连一直到旅顺这一段很长距离的山野中却没有千山亚种的分布。两者虽为亚种关系,但却不仅仅是隔海相望这么简单,似乎在陆地上也分隔了近100公里。然而我不解的是,在旅顺口区西南端的老铁山等地,却分布着一定数量的短尾蝮。

带着这些问题,我查阅资料发现, 距离蛇岛仅大约6海里,在东南端的另一座小岛“海猫岛”其地质构造和形成时间跟蛇岛一致,但也没有蛇岛蝮分布,而却有记载在海猫岛上采集到过短尾蝮。且海猫岛比蛇岛距离老铁山更近。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当时为大片陆地时,蛇岛蝮祖先分布于东北,向南经过辽东半岛北部,而短尾蝮曾分布于华中,华东再向东北经曾经的黄海平原到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南部。两岛之间的距离当时可能正是两种蝮蛇在当地分布的边界(我个人猜想,蛇岛亦有可能是当时蛇岛蝮大陆祖先分布的最南端),当海进时,被分隔开来。但海猫岛面积小,自然条件更为单一,因此短尾蝮在海猫岛上并没有像蛇岛上的蛇岛蝮发展壮大。此段部分文字参考《蝮蛇鸟类医药生物学研究》

蛇岛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

蛇岛蝮毒性及其特点和蛇毒应用

蛇岛蝮,因其蛇岛特定的生态环境,它所分泌的毒液与陆地上的蝮蛇具有一定的异同性。在此进行简短的介绍。

枝头等鸟的蛇岛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毒力测定:对小白鼠半数致死量(注射腹腔)蛇岛蝮LD50=0.8mg/kg、短尾蝮(浙江产地)LD50=0.49mg/kg、乌苏里蝮(吉林盘石)LD50=0.33mg/kg、吉林盘石黑眉蝮(岩栖蝮)LD50=0.83mg/kg。而蛇岛蝮毒素对小白鼠的皮下注射LD50=2.68mg/kg。

研究结果表明:因短尾蝮,乌苏里蝮中毒致死的小白鼠,毒液中的神经毒成分是主要的致死因素,而因蛇岛蝮和黑眉蝮中毒而死的小白鼠,致死因素为毒液中的血循毒成分,急性中毒实验中蛇岛蝮毒素引起小鼠内脏出血而非呼吸衰竭。蛇岛蝮毒素中几乎不含有神经毒素。因此,蛇岛蝮咬伤人后也不会有复视、呼吸困难、四肢乏力、头晕等症状。

应用研究:蛇岛蝮毒素是我国开发研究及应用与临床并取得可喜效果的最早的蛇毒之一。1978-1981年研制出我国最早的蝮蛇抗拴酶。后因蛇岛划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原料禁止外流,人们才开始从陆地蝮蛇毒素中分离抗拴酶----清栓酶(东北白眉蝮)、江浙蝮蛇抗拴酶(抗拴酶2号)、 精致蝮蛇抗拴酶(即精致江浙蝮蛇抗拴酶--抗拴酶3号)和去纤酶(五步蛇毒提取),但在临床疗效上均逊于蛇岛蝮抗拴酶。且清栓酶、抗拴酶2、3号因其有神经毒素的副作用,临床治疗上伴有头晕,复视、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而蛇岛蝮抗拴酶不存在这些副作用。

此篇幅参考《蝮蛇鸟类医药生物学研究》

结束语

大自然给予我们人类宝贵的资源,唯有合理利用、加强保护、尊重自然、遵循生物多样性才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更是善待人类自己。我为能够登上蛇岛,为保护蛇岛的科研工作尽力而感到荣幸,也为自己能亲睹这蛇岛的奇观而感到万般幸运。就像纪录片结尾我嵌入的最后一段话:在这里,蛇、和鸟,会永远展现自然的奇迹!

特别致谢

王小平科长 吕传栋科长

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