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应该是在中国长大的孩子听得最多的词了,从小到大,父母就告诉孩子你要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啊,
到了学校,老师说学习习惯决定成绩。
但是大部分父母和老师,培养我们习惯的方法,是错的。
比如,常见的方法是:“坚持一件事情,坚持21天,我们就能形成习惯。”
如果小明听了这个建议,一定会开始,在书签上、墙上、课桌上写下:“每天读英语。”
然后在接下来的21天,每天看着这个誓言.…自责。
是的,这个方法并不会让我们成功坚持下来,即使坚持了也可能是完成任务般得坚持了下来,
过了21天我们就放羊去了。
我们很多健身计划、节食计划是不是都这样泡汤的?
所以,今天就告诉大家,习惯的真相。
习惯的真相背后是人性的真相。
关乎你假设人这种动物,是勤奋还是懒的,如果你假设自己“应该勤奋“那么习惯最容易失败。
如果你假设自己“容易偷懒、容易松懈那么习惯就更容易坚持,并且获得成就感。
过往我们太多方法都在告诉你天道酬勤,应该勤奋,不勤奋就是错的,还有“坚持”,
你必须每天持续不断得做,否则就是一个失败者。
这些方法都是形成习惯的误区。因为,习惯最大的天敌是“自责”。
一个人从习惯到拖延,从拖延到放弃,就是因为自责。
我有一位来访者,他在备考知名大学,于是给自己定了3个月后参加一门考试的目标,相应的,
他制定了详细的目标。并且把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列了出来,包括:学习、吃饭、生活健身等。
他的表格是这样的:冲刺啊!日日坚持,定会成功。
-开始早起
-每天准时睡觉,戒掉游戏
-保护眼睛,做眼睛操
别刷手机每天健身
-不吃油炸类
每天背50个单词
每天看30分钟闲书 等等。
然后,当他开始执行的时候,他每天的生活是这样的:
9点醒来
在床上看了一小时的手机
10点出门
去自习室看了半篇英文文章11点去食堂
12点回到自习室
想出去透透风
去打印室
3点回到自习室
4点去食堂
回宿舍打游戏.…
凌晨1点睡觉
于是,他反思,时间总是会不受控,所以要把做具体事情的时间都固定下来,
所以他给自己的时间表是:
6:00,闹钟;
6:00-6:30,刷牙洗脸穿衣服;
6:30-7:30,骑车去食堂吃早饭;
7:30-8:30,背单词;
8:30-12:00,英语阅读;
12:00-1:00,午休……
小明把走路回宿舍、等车的时间都算进去了,但结果是.…还是跟刚才的表一样。
不知道大家看完前后计划对比作何感想,是不是联想到了自己?
其实,按以前我们对习惯的理解,一定也很好奇,为什么一个学习能力超强、
过往也取得了很多成绩的人,坚持习惯的能力是这么差啊?
这背后的原因就是自责,他犯了养成习惯的几大误区:
一、习惯行为不具体:
小明的第一版习惯表格把自己要做的、不要做的事情都列了出来,这个特别好。
但是小明没有明确的是,具体的计划是什么?
比如没有健身怎么界定?是打羽毛球还是跑步,在哪里健身,在什么时间点健身,健身多久?
比如,每天50个单词,是哪一本书上的?
背单词的开始时间、所需时间、地点在哪里?
二、习惯行为瞎具体
有的人说,第二版带时间的表非常具体了啊,怎么还是失败了呢?
是因为小明的时间计划表,属于瞎具体。
瞎具体的第一个表现是:不切实际,与过去习惯相差太远。
我们总是意识层面要求自己“应该早起“应该勤奋”“应该挑战“应该完成”
这都是不承认自己人性的懒惰和能力的局限,于是,这些信念就想一个紧箍咒,
意识层面我们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但我们潜意识里却是害怕的。
胳膊拧不过大腿,意识争不过潜意识,所以就产生了拖延,或者做事情的时候不够专注。
这就是瞎计划造成的负面结果。
因此,计划不具体会造成我们没有明确指标和执行步骤,计划瞎具体,会导致过于严格、不切实际,
从而导致自责、拖延。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今天交给大家4J习惯养成法,这是四个习惯养成关键词的缩写,分别是:经验、机扣、经营、激励。
首先,经验。
在习惯养成的开头,我们的目标是形成新的经验。
从脑科学上来讲,人的旧的习惯在大脑神经回路上的路径影响深远,
但新的习惯在大脑上的印记是微弱的。
所以,养成新的习惯,就像是明明有一条高速公路你不走,
你非要在杂草丛生的草地上辟出一条路来,这非常难。
养成新的经验就像是,先铲除一小段杂草,让自己看到希望。所以,习惯养成的开头切忌太严格,
从一小步开始,开辟新经验。
在这里,有个百分比供大家借鉴,拿背单词来说,假设你要掌握3000词汇,
以往大家的方法是平均分配300到每个月里,于是第一个月每天30个。
其实,正确的做法是,在习惯养成的初期应该设置极低的门槛,你甚至可以设置10分之一的量,
每天3个,这样的低门槛,会给自己一个积极的暗示,就是,我轻松完成了任务。
第二个步骤,是机扣,这来源于习惯养成的板机效应。
意思是,习惯养成我们不是要设置具体的时间,而是具体的动作。比如,我们要把减肥这个结果,
分解成具体的动作,并且设置动作的连续性。比如,6点吃一顿健康餐,7点走进健身房,
30分钟5组健身动作,每组100个。
习惯养成,动作比目标重要,动作的细化程度,要像拿起一支笔这么简化。
同时,要列出动作和动作之间的步骤。
比如,几点下班,几点迈入健身房那个台阶,几点打开跑步机等。
为什么要设置动作的连贯性呢,想想我们学开车的时候,一开始,教练不断重复空档、拉手刹。
不断说先转向灯,再并线,我们还不断犯错。
到现在,开车熟练之后,我们几乎没有思考都自动化形成行为了,
原因就是这条野路被走多了就成了大路。
第三个关键词,经营。
我们需要设置自己的习惯账户,像经营财产一样,让习惯有负有正动态平衡。
这里,切忌对自己太过严苛。尤其在时间上,非要6点起来,如果晚了10分钟、20分钟怎么办,
就给自己一个负面反馈了。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个区间,一开始在6:00-6:30之间起来都是可以的,
允许自己有点起床气,有个缓冲的空间。让自己的安排日程更弹性非常重要。
另外,时间段内部的安排,不要过满,因为实际情况总是不可预料的,如果我们习惯固定标准的要求,
有时候会觉得是自己这次效率低了,其实是这次难度高了。
最后一步:激励
小时候我们总是受到小红花法的鼓励,现在很流行打卡。
但我建议“不要每天给自己激励”,而是设置1个月里打卡20天的总体激励,更有效。
如果你每天列你比较有成就感的事情,你会发现到一定阶段,这个成就感不再能满足你了,
而且总有偶然情况让自己没有完成,一旦你开始”破坏“了习惯,你会觉得,
反正这个月也打卡满不了30天了,不能返现金了,就算了吧。
很多英语打卡软件的用户就是在这种心态下流失了,因为人们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失败。
因此,不给自己的成功设置严格的标准,也是为了避免失败的负担呀。
把4JA法用在戒掉坏习惯上,也是一样的。你想要改掉任何习惯,都要经历从循序渐进的新经验期。
比如,控制饮食的实践的前两周,主要任务是开始对自己的坏习惯进行管理。
具体的做法是,我们可以记录自己的饮食习惯,从减少一小点开始,如果有时候忍不住,
我们可以记录的自己想吃的行为在发生之前,发生之间,发生之后的变化,从而下一次优化。
举个例子,我们的目标是吃2两米饭,以前是吃一大碗,那么我们可以记录,7点吃完2两米饭后,
几点开始又想吃东西,几点实在忍不住。那么下一次,我们可以从3两开始吃,
从而一次次比一次更容易达到减少了食量,但又不至于太饿的目标。
这样对自己的监督压力最小,付出得最少,否则,物极必反。如果我们一开始把自己饿的特别狠,
那么很容易对自己的亏欠感,久而久之会产生暴饮暴食的报复心理。
要不怎么很多人在下定决心要减肥的之前和之后,都要大吃大喝呢。
这潜意识里是觉得吃健康餐是痛苦的,要寻求补偿。而真正常年形成健身习惯的人,
长期吃健身餐,从来没有觉得有问题。如果我们潜意识里对自己有亏欠,那么习惯就很难坚持下去。
所以,在一开始,一定要给自己放松的节奏,先建立新经验,求质而不求量。
其次呢,行为新习惯和解除旧习惯一样,都需要努力控制自己。
这在心理学上,其实损耗的是自己的认知资源,如果长时间自控,会造成认识和情绪耗竭,所以,
一定要抓住机会奖励自己一下,这是让自己的习惯账户达到动态平衡,不让自己永远处于欠账的状态。
比如,我想要戒掉游戏,那么可以规定自己在月底的某一天,可以玩1个小时,
而不是永远不碰游戏,这也不符合人性。
最后,我们需要把习惯稳定下来,彻底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这时,阶段性激励就起到作用了。
我们可以回顾自己这一路,取得了哪些成就,增强对自己新经验的好感。
我们来总结一下形成新习惯的过程。
首先,我们求质不求量地,开始形成新经验,并且每次都在破坏习惯之前就记下来,
让自己调整更符合实际的习惯。
接下来,我们固定每次习惯养成的账户,对自己宽容和放松一些,总体习惯次数达到平衡即可。
最后,巩固这个新习惯,把它融入到生活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