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认字,再学拼音,可行吗?课型如何区分?什么是教学“1+X”?……随着统编课本进入课堂,疑问和争论也随之而来。

解铃还须系铃人。如何用好“统编本”语文教材?有一个人最具有发言权,他就是“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1:一年级为何要改为先认字,再学拼音?

具体变化: 过去的教学都是学生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统编教材把拼音学习推后个把月,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

变化初衷: 这个改变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都是从认字开始,是在没有注音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的。以前的蒙学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反复诵读,慢慢就会认字了。“统编本”多少有点回归传统。

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的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留给孩子们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认字后学拼音,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幼小衔接,放缓坡度。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一上来就学拼音,比较难,等于给了一个“下马威”,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认字读书的兴趣,这比什么都重要。

Q2:汉语拼音学习比较难,教学有何建议?

教学方法: 老师们要明确,学拼音是为了识字,当然,还有普通话正音。拼音是认字的工具,但别当作阅读的工具。汉语拼音只是拐杖,学会认字就可以不要这个拐杖了。所以,拼音教学要实事求是,降低难度。

学拼音当然要教发音的方法,但也不要过分要求。一年级能拼读音节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能直呼音节。拼音字母表是要熟记的,但不强求背诵默写。声母、韵母的音节能够书写即可,是否工整不必讲究。

大致说来,就是一年级要求拼读准确,二年级要求再熟练一点儿,也就可以了,别为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

说到普通话的学习,也要实事求是,方言区的学生会用普通话沟通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说得多么标准、漂亮。如果方言区的老师能结合所在地区学习普通话时的发音难点,来补充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那就更好了。

Q3:《和大人一起读》是什么栏目? 要列入教学计划吗?

具体变化:《和大人一起读》是新教材的亮点之一。大人指父母、老师或其他家庭成员与亲友。一般而言,一年级刚上学的学生自己还不会读书,所以需要大人和他们一起读。

栏目初衷: 这个栏目的用意是激发读书的兴趣,让孩子刚上学就喜欢语文,喜欢读书。这也是幼小衔接的学习方式。幼儿园主要是无纸化教学,听故事多,到了小学就开始使用纸质的阅读材料包括书本了。让孩子先和大人一起读,慢慢过渡到自己读,这个过程需要大人的引导。

教学方法: 建议教师把这个栏目纳入教学计划,但不要处理成一般的课,要把它看作课堂教学的延伸,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教师可以适当给家长布置“作业”,让他们配合做好“和大人一起读”。

“一起读”可以是朗读,也可以是讲读,或者是对话式阅读,形式不拘,但要注意都是在读书,是书面语言的阅读。让孩子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的自由轻松的阅读。老师如果觉得教材中的一起读的课文比较浅,也可以换,另外找一些作品来读。

Q4:“统编本”语文教材的课文有哪些变化?

具体变化: 一个变化就是课文数量减少了,教学类型增加了。如一年级上册,人教版原来有41课,现在减少为32课,汉语拼音的课量也减少了,识字课却增加了。

新教材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格外重视,这方面选文的比重大大增加,一年级就选了许多古诗。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整个课文的变化很大。课文的选篇标准强调了以下四点,即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同时要适当兼顾时代性。大家会发现,有些经典的老课文又回来啦,没经过沉淀的“时文”少了。

变化初衷: 将课文数量减少,对此,教师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减负”(孩子们负担重,往往不是教材、老师加重的,而是社会、家长加重的),而是教学内容与方式的调整,使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重视口语、读书等方面的内容,也更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

Q5:识字、写字教学如何做到更有科学性?

具体变化: 首先是实行“认写分流,多认少写”。这是“统编本”低年级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这样做,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尽快过渡到独立阅读阶段创造条件。

变化初衷: 认识字和学会写,是两个不同的目标,小学要求低年级认识常用字1600个左右(以前是要求1800个),其中800字左右会写,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不要加码。不要回到过去那种“四会”的要求,因为认、讲、用、写是很难齐头并进的,那样做效果可能欲速则不达。一般而言,只要按现教材设定的各个阶段目标推进,学生到二年级下学期大致可以实现独立阅读。

大家要注意,一年级上册后面附了一个《识字表》和《写字表》,这是一个“识字写字基本字表”,要求会认300个字(这300个字应当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100个会写的字;一年级下册附400个会认的字,200个会写的字。

这些字是怎么来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读课文,才安排学的吗?不是的,它们是依据对小学生阅读的字频调查来确定的。先认这些字,才可能尽快过渡到独立的阅读。而且从字理、字结构来看,先认识这些字,也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认识更多的字。

教学方法: 新教材有意安排了“多元认字”内容,就是说,不完全依赖拼音认字,还要多通过字形、结构、偏旁等去认字。如果单纯依赖拼音识字,可能会拖累识字的效率,不利于尽快进入无拼音的实际阅读阶段。在教学中,老师们要重视范读、熟字带生字、尽量勾连口语词等。新教材“多元认字”的教学思路,老师们应当多加关注,加强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6:何上好古诗词的课?

具体变化: “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9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O左右,比原人教版教材增加很多,增幅达80左右。

教学方法: 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进行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

小学生学古诗文,是比较难的,要求别过高,不必在所谓主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讲太多。比如讲《春晓》,讲春天到来的感觉以及那种发现,让孩子大致懂得写了什么,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就可以了,不要让孩子去记什么“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类,因为“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类,不是一年级孩子能理解的。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学生一时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有所感觉了。

Q7:“统编本”语文为何要强调课型的区分?

具体变化: 课型的区分在一年级还不太能看出来,到了三年级,课文就分为两种类型,或者两种课型,一是精读课,二是略读课。初中教材将“精读”干脆改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加上课外阅读,就建构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精读课主要是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就是举例子、给方法、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主要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

教学方法: 课型不同,功能也不同,彼此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教读的重点是教阅读的方法,同时也适时教一些写作方法,两者结合起来。略读课是把教读课的方法沉淀运用。老师不要多讲,就让学生自己去读。有些老师可能不放心,还要为略读课安排讨论或者作业,这是不必要的。

特别要说说另一种课型的混淆,那就是不管教学什么文体,无论小说、散文、诗歌、童话、议论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教学程序和讲法。有的上诗词课,也要分析主题意义;上童话课,就和教学小说差不多,还是人物性格、艺术手法分析等。不同的文体课型应当有变化。何况课型不变化,没有节奏,老是那一套,学生能不腻味?

“统编本”教材在课型问题上有许多探索,比如对文体特点的提示,以及对不同文体阅读方法的要求等,都是有用意的,老师们要重视。

Q8:为何要提倡阅读教学的“1+x”?

具体变化: “统编本”语文教材比起以往的教材,更加注意往课外阅读延伸了,但阅读量还是不够。

当然,我们的语文课也要改一改,不能满足于精读精讲,不能要求阅读全都围绕写作,还要在精读精讲之外,交给学生。“统编本”语文教材在不同文体的阅读以及多种读书方法的教学方面,开始做一些尝试。这是新课题,希望老师们也支持。

教学方法:所谓“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这就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改变全是精读精讲而且处处指向写作的那种教学习惯。

新教材实际上已经把“延伸阅读”部分纳入教学体制,并尝试设置一些检测评价。一线老师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发挥各自的主动性。

老师们也想实施“1+X”,可是拓展阅读的课文到哪里去找?这里介绍一种,那就是由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组织编写、人教社出版的《语文素养读本》。其选文的经典性、可读性都比较好,能大致配合新教材各个年级、学段的教学目标,从小学到高中共24册,每学年2册,大家可以参考选用。

Q9:怎么设计“快乐读书吧”课?

方法要点: “快乐读书吧”课,每学期一两次,每次安排某种阅读类型,比如,儿童故事、童话、寓言、民间传说、科普读物,等等。

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各种文体类型,有基本的文体知识,激发他们阅读各种类型读物的兴趣,有意识地让他们去掌握一些读书方法。不要将这种课处理成一般的课文学习,老师可以举一反三,讲一点相关的读书常识,包括书的类型和阅读方法,主要是引发兴趣,让学生自己找书来读。

Q10:如何在教学中处理语文知识的讲授?

具体变化: 为了防止应试式的反复操练,这些年的课改提出语法修辞和语文知识的教学不要体系化,要“随文学习”。这个出发点是好的。问题是,如今的语文教学又出现另一趋向,就是知识体系被弱化。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结果教学梯度被打乱。

针对这种偏向,“统编本”语文教材做了一些改进。每个年级和各个单元的课程内容目标力图更清晰,教学的要点也更清晰,要让一线老师备课时了解应当有哪些“干货”,做到“一课一得”。

教学方法: “统编本”语文教材已经在努力重建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系,这是“隐在”的体系,不是“显在”的。不刻意强调体系化,还是要防止过度的操练。老师们了解这一点,教学中就要胸有成竹,知道每个年级的语文学习大致达到什么要求,通过哪些线索去逐步实现,每单元甚至每课的知识点、能力点在哪里等。

在教学实施中不去追求“体系化”,但还是要有体系的。怎么去掌握新教材的知识体系,又怎么在教学中落实那些知识点和能力点呢?这些建议也许老师备课时用得上:一是参照教师用书。教师用书会有知识点、训练点的提示;二是看单元导语。每个单元都会提出教学的要点;三是研究思考题和各个栏目的要求。思考题往往体现对知识点或语文能力训练的要求。语文知识的教学必须加强,但还是以“随文学习”为主,不要从概念到概念地讲解。

老师上语文课时,在低年级可以用一点多媒体,但越往高年级走,越要减少。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各种画面、音响与文字,目迷五色,课堂好像是活跃了,可是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

不要定格学生的思维,建议老师们的语文课不用或少用多媒体,让语文课重新回到朴素本真的状态中来。少用多媒体,祛除烦琐病,这也是在新教材使用中给大家的建议。

有人说,“统编本”语文教材是“专治少读书、不读书的”。那么当使用新教材、推进教学改革时,就回到原点,从老师带头多读书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