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皇帝,要心胸豁达,不计前嫌,放弃曾经的恩怨情仇,专注于眼前的权力斗争。而作为臣子,则应该识时务、通机变,懂得以退为进、以屈求伸,在认清形势后,努力做到通达权变。

在宋朝时,赵匡胤和王彦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匡胤出生在五代时期,此时,国家常年处于战乱之中,政权更替频繁,因此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普通百姓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就连一些普通的官员也是如此。

当时,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在禁军中担任中级官员,领着一份不多也不少的工资,然而,由于家庭成员较多,因此,全家人的生活也非常拮据。

赵匡胤被迫外出游历

公元942年,这一年,靠着给契丹人当儿子做了后晋皇帝的石敬瑭死了。紧接着,他的儿子石重贵继位,不过,这位仁兄却不愿意再给契丹人当“孙子”。

这件事可把契丹人给惹毛了,他们立刻集结军队南下。结果,石重贵这哥们仅仅是勇气可嘉,能力却差到了极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契丹人攻破汴梁城,石重贵也被契丹人俘虏。公元947年,契丹灭亡后晋,其国主耶律德光还在汴梁城即位称帝,过了一把中原皇帝瘾。

在汴梁城呆了几个月之后,耶律德光带着扫荡来的东西欣然北归。

此时,汴梁城一片狼藉,而且还处于无政府状态。因此,赵匡胤一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缓解压力,赵匡胤决定离开汴梁,找个工作,混口饭吃。

数次求职,但屡次碰壁

从汴梁城出来,赵匡胤开始游历四方。在游历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带有神话性质的传说,比如和尚给他看面相,说他面相不凡,是伟丈夫。还有的和尚直接说他有帝王之相,赠送了很多财物。

不过,今天的我们都明白,这些神话性质的传说基本上是后人编纂的,目的就是增加赵匡胤的神秘感,愚弄百姓,从而增加帝王的权威。

而赵匡胤真实的经历却比较悲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汴梁城出来,赵匡胤首先投奔了随州刺史董宗本,这个董宗本和赵匡胤的父亲是好友。因此,赵匡胤刚刚来的时候,董宗本倒是挺客气,给赵匡胤安排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职位。

不过,过了一段时间,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和赵匡胤结了梁子,两个人产生了很深的矛盾,为此,董遵诲经常给赵匡胤找麻烦、下绊子。没办法,不愿受气的赵匡胤选择了辞职。

离开随州后,赵匡胤又想到了父亲的好友王彦超。当时,王彦超的官职是复州防御使,按说,给穷困潦倒的赵匡胤安排一个职位轻而易举。然而,当赵匡胤表明来意之后,王彦超竟然做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举动,好吃好喝宴请了赵匡胤一顿,然后给了十贯铜钱,直接就把赵匡胤给打发走了。

关于王彦超为什么这么做,史书中并没有提及,越关猜想,当时赵匡胤年轻气盛,而且身为京官后裔,在地方上难免有些桀骜不驯的表现。另外,赵匡胤在随州时已经和董宗本的儿子起了冲突,所以,一向治军严格的王彦超在一番权衡之下,最终把赵匡胤拒之门外了。

或许,从这个时候开始,赵匡胤才感觉到了什么是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奋勇争先、黄袍加身

被王彦超打发走以后,赵匡胤再也没有投奔父亲的好友,而是投身到了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

投奔郭威之后,赵匡胤在战场上奋勇争先,不断地立下战功,渐渐地成为了郭威的心腹臣子。也因此,赵匡胤也见证了郭威黄袍加身的全过程,这也为后来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埋下了伏笔。

公元960年,时机成熟,手握重兵的赵匡胤复制了郭威当年的套路,也来了一次黄袍加身,顺利的登基称帝。

时来运转,赵匡胤再也不是当初落魄的少年,当初备受排挤的场景,也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上皇帝后,赵匡胤征召各地节度使入朝觐见,其中就有王彦超。

此时,赵匡胤依然对当年王彦超拒不收留的事耿耿于怀。为此,赵匡胤在宴会上特地问了一下王彦超:“朕当年到复州去投奔你,卿为何不肯收留我?”

王彦超诚惶诚恐,赶紧走下台阶,跪在地上说:“浅水难养神龙,当年陛下没有留滞于小郡,实乃天意,是上天为陛下安排了今日之大事。”

短短两句话,不仅把拒收的事情摘的一干二净,而且还从侧面吹嘘了赵匡胤是君权神授。不得不说,王彦超果然是个老的不能再老的老油条。

赵匡胤听到这顺心的马屁,哈哈大笑,放了王彦超一马,让王彦超继续做了做了节度使。另外,赵匡胤也没有处罚与自己有过节的董遵诲,反而是都保留了他们原来的官职。

实际上,赵匡胤之所以没有处罚他们,其根本原因是他做了皇帝,一切都必须以大局利益为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王彦超也是镇守一方的将领,如果贸然处罚他,一定会导致后周旧臣离心离德,政局不稳。所以,赵匡胤并没有处罚他们二人。不过,很快赵匡胤就玩了一手杯酒释兵权,其中就有王彦超。

此时的王彦超已经年迈,为了安安稳稳的颐养天年,在宴会上首先跪下,向赵匡胤表明忠心,决定退休。赵匡胤见此情况,赶紧将王彦超扶了起来,称赞其为谦谦君子。当然,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匡胤还是收缴了他的兵权,让他致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