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这样一则新闻,既暖心,又让人深思。

一对母子到迪士尼乐园游玩,也许是因为前一向天气炎热,人潮拥挤,6岁的小男孩害怕地哭了起来。

妈妈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时,白雪公主悄悄来到小男孩身边,没有嘲笑,也没有指责,而是给了他一个温暖的拥抱。

白雪公主还让孩子趴在她腿上,轻轻地拍着孩子的背,安抚他的情绪。

很快,小男孩平静下来,开心地牵起白雪公主的手在广场上飞奔。

这一幕被一旁的母亲悄悄拍了下来发到网上,引来无数人点赞,最温馨美好的童话故事场景,也不过如此了吧。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 “男儿有泪不轻弹。”就连很多爸妈也下意识地认为,男孩就应该是刚强、坚硬、天不怕地不怕的。

但我们忘记了,在男孩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男人之前,在可以痛快喝醇香浓郁的汤沟酒之前,他们都曾是一个小男孩,拥有着柔软脆弱的童心,他们同样需要呵护、理解和陪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谁说男孩不能流眼泪?养育孩子,从来没有唯一标准。

01

请抱抱那个哭泣的男孩

在传统观念中,女孩子哭“没什么大不了”,男孩哭就是“万万不应该”或者“流血流汗不流泪”。

“男生不能哭,不然就和女生一样咯!”

“你看,你再哭小妹妹都在笑话你了,不准哭。”

“我又没说什么,你怎么就掉眼泪了,眼泪这么不值钱吗?”

渐渐地,“男生不能哭”成了约定俗成的潜规则。

“脸书”平台上,曾有一个医生分享了自己看诊的经历。

一对母子来抽血,男孩11岁了,从没见过血,结果紧张得哭了起来。

他妈妈就一直对他说“要像个男子汉”,“别像个女孩子似的”。这位妈妈甚至还威胁儿子:“你再哭,我就把你哭的样子拍下来发给你朋友看。”结果男孩哭得更厉害了。

这时,医生出声劝阻,说医院规定不能拍照,那位妈妈才勉强罢休。

中途,她去了洗手间,男孩一个人在诊室,医生趁机和男孩解释:“表达自己的情感没什么不对,就算是成年男人也有怕打针的。每个人都有害怕的东西,即使害怕还要去做,那才叫勇敢。”

在这个故事的评论区,无数网友说出了自己的“血泪史”。

一位36岁的工程师说,小时候,自己摔倒之后忍不住哭了,爸爸在一旁立马冷了脸,说“男子汉大丈夫摔一跤怎么能掉眼泪”。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自己才6岁,多希望有人能给一个温暖的拥抱,说一句“别怕,下次小心就好了”。

最高赞的一个评论一语道破真相:“这个世界总是嘲笑那些表露情感的男孩,而当他们长大成人后不会表达、不会感同身受时,人们又开始迁怒。”

对很多男孩而言,哪怕他们已经长成大人,却依然对过去被粗暴地制止、不被允许哭泣的经历耿耿于怀。

其实,哭与笑一样,都是表达感情最直接的方式,这无关好坏,也无关性别,女孩可以哭,男孩也不例外。

每个人的情绪都需要宣泄,当男孩开始哭泣时,他们只是在传达“我好难过”、“我很感动”、“我需要安慰”,此时只需要一个拥抱,一句善意的安慰,就能把一切负面情绪都消弭于无形。

但成年人往往不懂甚至不屑孩子的情感密码,只是粗暴地用“男孩不能哭”来一刀切。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一旦无法通过哭泣来宣泄情绪,久而久之,那些被积压的情绪就会通过其它方式发泄出来,例如打架、暴怒、摔东西。

他们会下意识地觉得,伤心、愤怒、生气……这些负面情绪本身就是“错”的。

随之而来的,是逐渐失去对情绪的感知,成了一个“木头人”。

允许男孩哭泣,损伤的只是家长的所谓面子和权威,而不允许男孩哭,影响的是他们的一生。

爸妈们,请别再信奉“男孩不能哭”的观念,孩子不论是哭是笑,都不应该被压抑。允许男孩哭泣,让他们学会辨别情绪、接纳情绪,才是为人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温柔。

02

男孩也可以“害怕”

除了哭泣之外,害怕这种情绪也常被人认为与男孩无关。

一句“男子汉大丈夫,天不怕地不怕”成了多少小男孩懵懂时接受的训诫。

但很少有父母会深思,一个什么都不怕的男孩,真的能长成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男人吗?

记得儿子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我去接他回家,老师看到我之后,把我拉到一边小声地说:

“涵涵妈妈,我觉得你家孩子胆子有点小,你们家长平时在家要多让他锻炼锻炼。”

我听得一头雾水,只好先答应了。

回家的路上,我旁敲侧击地问儿子,他们最近都在幼儿园做什么了。

儿子慢条斯理地回答:“老师今天让我们走一个独木桥,晃的好厉害,我没敢上去,乐乐也没敢。”

这下我算知道,老师所谓的“儿子胆子小”是什么原因了。我又问他:“那你为什么没敢上去呢?”

儿子反问:“我觉得上去可能会摔跤,妈妈你不是说,我要保护好自己,不要受伤吗?”

我摸了摸他的小脑袋,肯定了他的做法,又和他约定:“下次如果你觉得你有把握了,就试一试,好吗?”儿子开心地答应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和世界相处的方式,大人眼中所谓的“害怕”、“胆子小”,只是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习惯。

看到新鲜事物冲上去尝试,固然是勇气,但仔细观察,反复衡量,谨慎做选择,也未必就是胆小。

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就比较谨慎,平时在家也很少咋咋呼呼,强行让他们去表现冲动和冒险的一面,反而是违背天性的。

和一味地鼓励孩子“要勇敢”、“不要怕”相比,让孩子明白“什么时候要勇敢”、“什么情况要懂得畏惧”更重要。

莽莽撞撞去挑战不熟悉的事物,就是勇敢吗?

没有畏惧,没有底线,不考虑后果,就是不害怕吗?

父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别急着给自家孩子贴标签,先搞清楚来龙去脉,再给男孩们必要的鼓励和支持,孩子自然会愿意迈出探索未知的第一步。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教育孩子同样如此,有无畏的勇气,也有敬畏的底线,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所要追求的勇敢。

03

男孩的细腻很珍贵

如果有人问,对男生的负面评价有哪些,“娘炮”、“娘娘腔”几乎是不可避免要被提到的关键词。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娘”这个词本身就是对男女双方共同的歧视。

与其动不动就给男孩贴上“娘”的标签,不如好好珍惜男孩性格中细腻温柔的一面。

短片《男孩别哭》就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小男孩的遭遇。男主角原本聪明又害羞,性格内向,长得瘦瘦小小,还有点爱哭。

明明他心灵手巧,作品常常被老师表扬,却因为“男孩子怎么和女生一样喜欢手工”而被同学欺负。

就连父亲也时常对他看不顺眼,告诉他“男孩打架天经地义”。渐渐地,耳濡目染之下, 他也开始试着用暴力报复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

他狠狠地揍了撞倒自己的同学,他狠狠地咒骂班上的女生,他以为这就是“男子气概”,却不明白,自己原本的细腻有多可贵。

影片最后的一句话发人深省。男孩就该有男孩的样子,还是他们能有更多样子?

那些针对“男孩不能娘”的刻板印象,一步步为不合理的暴力行为找到借口,最后伤害的,可能是男孩自己。

为了孩子的无限可能,请不要让所谓的“男子气概”成为男孩成长路上的枷锁。爱孩子,就让他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04

教养孩子是每位父母一生的功课,多少人满嘴是爱,却满目狰狞。

面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自以为是的干涉,而是看见和接纳。

看见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或积极或负面的情绪,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接纳孩子的想法和选择。

如果男人的一生注定布满荆棘,那就趁他们还是男孩的时候,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包容,多一点温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