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著名的削藩事件共有四次,分别是汉朝汉景帝削藩,唐朝唐代宗、德宗、宪宗削藩,以及明朝朱允炆削藩和清朝康熙帝削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次削藩事件中,如果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必然是朱允炆削藩最容易。

首先,明朝朱元璋自立国之后,兢兢业业三十余年,开国即为盛世,此时的明朝蒸蒸日上,国力极为强盛。而燕王朱棣仅仅有北平一隅之地,从赋税、人口、兵力和后勤补给上对比,完全不是明朝中央政府的对手。

其次,朱元璋对于很多制度大破大立,让中央集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央政府相对于地方有足够的权威,可以调动地方上大量的资源平定叛乱。

反观其他三次削藩事件,每一个都比朱允炆削藩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汉朝,汉景帝时期,藩王们占据了半壁江山,拥有的财赋、人口不亚于汉朝中央政府。唐朝代宗、德宗、宪宗削藩时,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中央政府的实力和权威已经衰落到了极点。再说清朝康熙削藩时,三藩的军事实力甚至不亚于清朝中央政府。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相对困难的汉景帝和康熙帝削藩大获成功,即便是最困难的唐朝代宗等人削藩,虽然没有彻底成功,但也做出了点成绩。反观最容易的朱允炆却一手好牌打的稀烂,不仅削藩彻彻底底的失败了,就连自己也落得个悲惨结局,这又是为什么呢?

总结来说,朱允炆政治水平太低,在削藩上没有正确的战略方向。再有就是碰到了一群猪队友。

其实,早在朱元璋时期很多大臣就已经注意到了藩王尾大不掉之势,因此,朝中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对藩王有了警戒之心,并且想了很多对策。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后,这些人都开始怂恿其削藩。

按理说,削藩这种大事需要慢慢筹划,不能操之过急。尤其削藩是敏感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必然会造成动乱,到时候可能得不偿失。

不过,朱允炆的重臣黄子澄站了出来,以汉朝景帝轻松平定七国之乱为由给朱允炆洗了洗脑,树立了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允炆年仅二十余岁,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听了黄子澄的一番话,瞬间就觉得底气十足,于是准备大干一场。

当时,针对削藩的问题,很多大臣为了国家的稳定,提出了一些相对比较稳妥的方案。比如户部侍郎卓敬上书,主张把朱棣从北平徙封至南昌,让朱棣远离树大根深的北平根据地,便于朝廷控制。

还有其他人也曾上书,效法汉武帝,采用推恩令,让这些藩王慢慢分裂弱化,然后再采取行动。

以当时的局势来看,这两种方案虽然不能迅速削藩,但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可以让中央政府慢慢地消化藩王势力,避免过激的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朱允炆并没有这样想,他受到黄子澄的蛊惑后,一心想要以最快的速度消除藩王势力。

既然要快,那就挑大的来吧,兵部尚书齐泰上书,“擒贼先擒王”,应该首先向燕王朱棣动手,避免他有所察觉。

从后世事情发展来看,齐泰的方案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朱允炆一开始就采用这个方案,在朱棣羽翼未丰之时先发制人,在朱棣给朱元璋奔丧的时候将其拿下,必然就没有后来的靖难之役了。

不过,黄子澄这个猪队友又来了,他上书朱允炆,“柿子应该挑软的捏”,削藩应该一步一步来,先挑一些实力弱小的藩王开刀。

就这样,在黄子澄的“帮助”下,朱棣拥有了足够的时间积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之后,朱允炆开始削藩。

说句实话,朱允炆并不是善男信女,也不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反而,他也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不过却用错了地方,该狠的地方不狠,不该狠的地方非常狠。

在黄子澄的建议下,朱允炆一口气削了五个藩王,全部软禁,或者废为庶人,丝毫没有任何情面可言,而且还逼得湘王举家自焚,葬身火海。可见朱允炆并不是儒生口中的仁慈皇帝。

或许,当时的朱允炆对这些叔叔念及一点亲情的话,能够给他们丰衣足食,让他们平安幸福的过完下半生,他们也不会对朝廷如此抗拒。朱棣反叛的时候也会有所犹豫。但此时说什么都没用了,看到这五位藩王的结局后,所有的藩王都开始人人自危,朱棣自然也不例外。再加上其手握重兵,位列藩王之首,又有了足够的时间积蓄力量,自然发动了叛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允炆的悲剧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其实力根本不足以和中央政府抗衡,但朱允炆和他的猪队友却屡次失误。

比如,朱允炆最初派去平叛的人是朱元璋留下的大将耿炳文。虽然耿炳文在面对朱棣的时候败了两阵,但也迅速组织起了防御,稳住了脚跟。然而,朱允炆却急于求成,来了一个阵前换将,把草包李景隆换了上来。

阵前换将,本来就容易导致军心不稳,再加上李景隆这个人就是绣花枕头,不仅能力不足,而且还嫉贤妒能,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

李景隆挂帅后,三番五次的失败,还给朱棣送去了几十万人的物资,最终让朱棣拥有了和朝廷对抗的资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之后,李景隆虽然被罢免,但朱允炆竟然没有处罚他,导致朝廷的军队离心离德,战斗力骤减。此后,朱棣和朝廷军队打的有来有回,并且逐渐占领上风。

公元1402年,这一年的六月份,朱棣誓师渡江,眼看破城在即,朱允炆身边又出现了一个猪队友,这个人就是被后世推崇之至的方孝孺。

当时,南京城内人人自危,朱允炆也知道形势危急,所以准备带着玉玺等象征皇帝的东西逃跑。毕竟朝廷在各地还有大批军队,而且黄子澄、齐泰出南京城搬救兵了。所以暂时撤退(逃跑),等积蓄力量之后再卷土重来也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此时的方孝孺站出来严肃的批评了逃跑思想,极力的劝阻朱允炆,并且要求朱允炆坚守南京,即便失败,也要为社稷而死。

于是,朱允炆就这样被困在了南京,等到猪队友李景隆开门投降后,朱允炆想跑也跑不了了,最终在皇宫一把大火之后不知所终,复位的希望也彻底破灭,一把好牌也彻底打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