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闵行的Costco门店中,一位顾客被一块便宜的进口牛排吸引住了。“这么便宜,是不是真进口?”将信将疑的她拿起手机扫了一下包装上的二维码,追溯信息显示牛排的确来自澳大利亚。

目前,Costco库存中可追溯产品类别达到了176个,覆盖供应商27个,其中牛肉已经覆盖17个品类,鱼类3个品类,奶粉类有12种规格。在这背后,是来自上海的区块链技术应用落地

区块链与食品安全

不止是Costco,越来越多的食品相关方开始关注追溯性与区块链组合的好处。 这是因为区块链是一种技术,可以说与食品安全有内在的一致性。

在过去,传统的可追溯系统也有不足之处,它是各不透明之间的信息最为人所诟病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不信任”的问题。“不管是谁来建设,谁来管理这个体系,一个供应链参与这么多体系,谁来管理和建设都会有人不服。即使是核心企业,也容易产生寻租空间。最简单的是,为什么我相信你的数据没有改变?而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让这一问题得到解决。

一方面,与传统的方式相比,区块链凭借其独特的去中心化存储模式,让我们建立一个可追溯系统,以获得对企业或个人摆脱依赖,换句话说,这个系统由大家一起管理。同时,商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售后的各个环节,所有信息都公开记录在链上,数据也被加盖“时间戳”,除非说服链上51%的节点,否则极难篡改。这就从技术上解决了传统追溯体系很难克服的信任问题。

另一方面,区块链上的信息共享允许在不同公司和部门之间实时查询、传输、验证和分析数据,生产者、经销商、物流服务提供商、零售商、消费者和政府部门都可以跟踪数据,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多方参与、信息碎片化和低效重复审核的问题,加密技术也保证了平台访问的安全性。这显著提高了可追溯性的效率并降低了追溯性的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技术不难,难的是协同

事实上,许多区块链应用程序都是这样。理想看起来很好,但如果你真的想要落地应用,你必须通过链中的每一个环节。仅仅为了食品的可追溯性,就必须说服在生产、加工、检测、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数据上链,这本身就是一个大工程。即使一个市场已经开放,每个城市的数据能否协调共享也是一个难题。

幸运的是,长三角地区一直在相互协同的道路上先行先试。

2018年末,由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商务部分发起,一批企业抱团成立了长三角首要产物(区块链)追溯联盟,旨在完成食物、食用农产品、药品、农资、特种设备、危险品、稀土等重要产品在长三角跨区域、跨部门追溯信息的互联、互通、互认、互查。此次联盟目前已吸引长三角200余家企业入驻,涉及相关生产,加工,流通,批发,零售,电子商务,检验,信息追溯体系建设等多个环节,包括不乏光明乳业,盒马鲜生,来伊份、苏果超市、三只松鼠等著名品牌。

目前,该联盟正在率先推动长三角区域内猪肉追溯信息的互通共享,希望通过建立长三角猪肉流通信息追溯服务平台,在上海、杭州、宁波、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合肥实现不同编码体系的兼容与交互,彻底打通跨区域跨部门追溯信息、检验监测资源。

区块链仍面临普及问题

区块链并不是万能的。如果食品上链的数据从一开始就是假的呢?”许多学者提出的问题,也是行业关注的焦点..

有人举了个例子。

一些在途的生鲜产品,应该设置为零下10°C的标准车温,但有些司机为了节约燃油,在路上没过多久,就关掉空调,等到快要上链入库的时候,再打开空调,直到温度达到标准。这样一来,产品出了问题,甚至从区块链追溯,物流这一环节也会显示毫无问题。

为了根绝这类作假行动,有人提到了物联网和区块链的结合。如果在运输车辆上安装物联网装置,实时采集温度数据并联网,就可以消除上述问题。一些农场已经有了物联网设备,可以实时监控农作物的温度,湿度,杀虫剂标准,以及其他数据,这从源头上最大程度地防止了数据造假。但这种方案的缺点也很明显——成本太高,目前还无法大面积采用。

此外,在供应链的一些厂商由于自身的原因,如制造商业机密,本身流程不规范,没有利益驱使也不愿意把每一步数据都公开上链。

面对这些推广普及中的问题,相关行业人士建议,未来相关部门应该在推动食品企业数据上链过程中扮演更积极、更重要的角色,制定规则鼓励应用或采取强制上链措施,让区块链技术在食品安全追溯行业中,以更加理想的状想的发展状态。

特别声明:本号只做区块链资讯,本文不代表“洋洋说币” 公众号的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