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

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

“雪龙”号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其中 “雪”意味着南极的冰雪世界,“龙”代表中国。雪龙号自首次航行以来,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7月11日,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正式交船,在十月启航南极,北京时间11月11日13时,雪龙2号顺利进入南极,预计将在25日抵达南极中山站,并与前辈雪龙号会师,共同参与南极考察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雪龙2号。

对于南极,大多数人的印象是数不尽的浮冰和冰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南极。

而提起冰山,脑海里最先浮现的,或许是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场景,Jack与Rose跨越阶级的旷世之恋,随着邮轮触礁冰山戛然而止,令人叹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泰坦尼克号,摄影by F.G.O. Stuart。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泰坦尼克号撞击模拟图。

电影虽为虚构,但船难却真实存在。1912年,那艘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巨轮在首航就不幸沉船,令世界一片哗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雪龙号破冰前行,摄影by新华社黄小希。

随着破冰船的出现,人们不必再担心悲剧重演。如今,一个世纪过去了,破冰船已经变成了各国冬季港口通航、海冰调查和探索南北极的重要交通工具。

顾名思义,破冰船拥有破冰能力,但作为一艘优秀的破冰船,同样也需具备出色的航海能力。由于航程远,对燃料的消耗巨大,因此需要采用核动力推进装置,才能够满足其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雪龙号,摄影by Bahnfrend。

在科研方面,我国一向不甘落后。

作为雪龙2号前辈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已在南极工作了二十多年。它是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承担着物资补给运输、科考队员交替、南北极大洋调查等三大任务。

雪龙号肩负重任,说起其由来,却颇为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雪龙号,摄影by Yuki的生活馆。

船只由乌克兰的赫尔松船厂建造,原本用来供应俄国的北冰洋地区航线。但因苏联解体,船只的建造工程只能作罢。等到我国收购了这艘船只,船厂才根据需要又重新建造,最终改造成极地考察船。

此后,雪龙号还历经数次改造,从更换通讯导航设备到安装机舱自动化控制,最终实现无人值班。改造后的雪龙号,采用了世界上最为先进的表面海水采集分析系统,同时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艘配有“宽带全球区域网络”系统的科考船,成功跻身世界一流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雪龙号模型,摄影by Mk2010。

雪龙号造型十分优美,舰长167米,宽22.6米。作为破冰船,它同一般海船大不一样,船头外壳用至少5厘米厚的钢板制成,内部以密集的型钢构件支撑,吃水线部位用抗撞击的合金钢加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全封闭的救生船,摄影by silencex。

全船共七层,可承载130人。经过升级改造的雪龙号,还配备了1架“雪鹰”号直升机、1艘黄河艇以及中山艇,以提高航行保障和运输能力。船上新建的大气取样室、数据处理中心、样品间、伸缩吊车等科研设施能供科研人员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直升机停机坪,摄影by silencex。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驾驶室,摄影by silencex。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各类通讯分析器材,摄影by silencex。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雪龙号回收200多公斤设备,摄影by新华社张建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雪龙号的设备,摄影by silencex。

不但具有优良的硬件构造和科研设施,在雪龙号的内部,还有十分完善的医疗设施及生活娱乐设施,为极地考察工作提供了基本的必备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极具生活气息的雪龙号内部,摄影by Yuki的生活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篮球馆,摄影by朱基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洗衣房,摄影by朱基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健身房,摄影by朱基钗。

与我们脑海中严肃刻板的科研工作者的形象不同,雪龙号上的工作人员们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趣味。在这艘巨大的破冰船上,紧张的考察任务之余,大家调侃船上有“三多”:地图多,规矩多,讲座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雪龙号在航行。

地图多即是因为船上从居住舱到实验室,每个房间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地图,就连驾驶室都放着大量海图,有的队员甚至还拿了地球仪,随时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雪龙号上的地图,摄像by Yuki的生活馆。

那么,何为规矩多、讲座多呢?

原来,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绿色船舶”的理念,保证大家的人身安全,雪龙号制定了许多守则。例如,将垃圾分类管理,不准倾倒入海的环保守则;居住舱外禁止吸烟的消防守则;甚至还有居住舱外不许穿拖鞋的安全守则等等。

至于讲座多,则是由于科研人员来自不同领域,为了增进了解,相互学习,常不定期举办各种讲座。大家相聚在一起,以讲座增进彼此的联系,亦能进行学习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雪龙号执行任务,摄像by Timo Palo。

自1994年雪龙号首次执行南极科考任务起,在短短二十几年间,中国的科学考察队员驾驶着雪龙号进行了数次的科考工作,足迹遍布全球。

在我国第四次北极科考中,雪龙号刷新了中国的“最高北方”记录——北纬85度25分线。

在无数次的航行中,完成任务之余,意外和突发情况也难以避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雪龙号停泊,摄像by Bahnfrend。

其中最令人称道的当属那次“南极突围”了。

2013年圣诞夜,一艘搭载有52名乘客的俄罗斯科考船被困南极,还有两座冰山正向其漂移,情况十分危险。正在执行科考任务的雪龙号,接到消息,立刻改变了计划航线,以最大航速,直奔遇险地点。

由于任务紧急,应急小组马上制定了营救方案,以雪龙号协助破冰,雪鹰号直升机进行救援,黄河艇与中山艇共同救援等。在澳大利亚船只的协助下,最终乘客全部获救。

然而救出了同行,雪龙号自己却被困在了密集浮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雪龙号被困,摄影by张建松。

可是,破冰船也会被冰困住吗?当然,因为破冰船也是有破冰极限的,一旦回来的路被冰封住,就只能被困住了。无论再好的破冰船,即使优秀如雪龙号,一旦被困,也只能乖乖等待救援,或者等冰层变薄,再自己开出一条路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雪龙号航行图,摄影by第一龙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雪龙号参与MH370搜寻。

经过了援助俄罗斯科考船的英雄事迹,今年年初,雪龙号又迎来了另一次惊心动魄的事件。

一月的南极,满是浓雾,可见度很低,雪龙号正在海面上执行南极考察任务,一切都安静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直到行驶到阿蒙森海密集冰区时,雪龙号一下撞在了冰山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雪龙号与冰山碰撞的瞬间。

幸运的是,雪龙号在这次的“车祸”事件中仅受轻伤,它避免了泰坦尼克号的悲剧,仅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墙受损,无人员受伤,船上的一切设备运行正常。

同样是碰撞冰山,从泰坦尼克号的悲剧到雪龙号的安然无恙,人类走过了一个世纪。而我国,也始终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攀登,以求走上高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雪龙2号,摄影by刘诗平。

科学探索的永不止步,也促进了我国科考船的不断转型升级。

雪龙2号作为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也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与雪龙相比,体型更加小巧,但功能更加全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雪龙2号模型,摄影by新华社俞陶然。

现如今,雪龙2号已经穿过了因常年盛行五六级西风与四五米涌浪而得名“咆哮西风带”。突破了“鬼门关”的雪龙2号,即将抵达南极中山站,同时也将与雪龙号在南极实现“双龙会极”,共同为我国的极地科考而远航。

项目信息

空间营销服务及技术支持:美璟

摄影:刘诗平、第一龙军、张建松、黄小希、俞陶然、朱基钗、Mk2010、silencex、Bahnfrend、F.G.O. Stuart、Timo Palo、Yuki的生活馆

音乐:Nordgroove-Fugue

关于美璟

美璟的使命是连接人与空间,让想象中的“任意门”变成现实,让每个人都可以身临其境全世界。

美璟的定位是一站式空间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空间体验、空间营造和空间营销三大服务场景。

您可通过以下方式身临其境全世界5000处最值得体验的空间(部分项目等待发布中)。

【小程序:美璟世界】

【官网:美璟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