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在遥远的非洲森林里住着一个农夫。那个农夫比较懒,不想自己养猪,想吃肉就去森林里下套。森林茂盛,动物繁多,每次都能套着野兔、獐子之类的小动物。不料这天意外套着一只猴子。

农夫讨厌猴子肉的味道,不打算吃猴子,却也没打算放走猴子,原因是猴子把他下的诱饵吃了,他很生气。

农夫骂骂咧咧,用一根绳子套住那只倒霉的猴子的脖子,将它拉回住所,拴在一颗大石头上,让猴子在那儿日晒雨淋。

森林里气候多变,一会儿烈日当空,一会儿阴云密布,一会儿大雨倾盆。猴子被弄得很惨,蹲在石头上东张西望,左右不到一个避身之处。到了晚上,一阵大风刮过来,气温骤降,猴子又冷又饿,浑身抖得老高。或许是求生本能起了作用,猴子开始狂啸乱叫,凄厉的声音穿透了整片森林。

农夫被吵得无法睡觉,准备解开绳子,让猴子滚蛋,可又不愿顶着冷风出门,就把脑袋埋在被子里熬了一个晚上。

次日早晨,农夫去菜地里浇水,看见猴子躲在石头后面,急眉躁眼地望着他,想起昨晚的痛苦经历,就把猴子强拉硬拽到菜地边一棵树下拴起来,让猴子离他的茅屋远点儿,省得晚上吵他睡觉。

拴好了猴子,农夫就去井里打水。水井在菜园子下方的土坎下。农夫用木瓢将井水舀到菜地边的水坑里,以便就近使用。舀了一阵,农夫坐在树下歇息,从荷包里掏出一把花生来吃。

猴子似乎看出点门道,学着农夫用木瓢向坑里舀水,舀一下,看一下农夫手里的花生。农夫灵机一动,丢了颗花生给猴子。猴子大喜,连泥带草地塞进嘴里。

从此以后,农夫得了个偷懒的法子,只要菜地缺水,就用食物吸引猴子打水。猴子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受农夫驱使。

这样过了两三个月,或许是觉得猴子已被驯化,不会逃跑,农夫就把拴在猴颈上的绳子解开了。

猴子每日受农夫虐待,十分畏惧农夫,即使没了绳子也不敢乱跑,仍然乖乖地为农夫干活。但过不了几天,猴子的活动范围就不再局限于水井与菜地之间,悄无声息地爬到了菜地边的大树上。

农民挥舞着木棍命令猴子下地干活。猴子蹲在一根粗大的树枝上,双爪紧攥树枝,不敢靠近农民。

农民没法上树,只得掏出荷包里的食物来吸引猴子。猴子却依然不肯下地。

农夫一时心头火起,捡起块石头砸向猴子。猴子满眼惊悚,叽叽哇哇怪叫着跃到另一棵树上,再跃到另一棵树上,一眨眼就消失在森林深处,从此没再露面。

在非洲东部的森林里,人类与动物的活动区域时常交叉在一起,时常有人被野生动物伤到,也时常有野生动物掉进人类的圈套。

故事里这位农夫,把食物作为奖品,吸引猴子干活。猴子为了活命,不得不受其役使。但在脱离绳索的束缚后,猴子就不再视农夫的食物为唯一选择,稍受惊吓即弃农夫而去。

前几天,走出地铁站时,看见一位年轻的妈妈领着一位戴着红领巾的孩子。年轻的妈妈跟孩子说,还有几天就期末考试了,如果你能考到100分,我就奖励你100块钱。那孩子眼睛一亮说,好呀,咱们说话算数。妈妈说,当然说话算数,只要你能考到100,我立马就兑现。孩子说,那好,我们拉钩……

我发现,抛开人和动物的区别,这位年轻妈妈的做法与农夫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家长用奖品吸引孩子用功,农夫用食物刺激猴子干活,都是用物质奖励促动对象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可不幸的是,农夫这样做失败了,那么,妈妈这样做会成功吗?

美国TED论坛曾有一条点击率超千万的演讲视频,演讲者是宾夕法利亚大学一位心理学教授。她在演讲中表示,家长把物质奖励作为动力推动孩子学习,其实质跟马戏团训练猴子差不多。这种奖励机制只是给了孩子外部刺激,没有帮助孩子从学习本身寻找乐趣,不利于帮助孩子建立持久的学习动力。

的确,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会变小,个人的兴趣也会升级和转移,原先那些对孩子充满巨大诱惑的奖品的魔力会减小或消失,无法继续发挥激励孩子的作用。而站在教育的立场上来看,如果孩子纯粹是为了赢得奖品而学习,没有从学习本身得到乐趣,那家长给孩子提供奖品的初衷便有待商榷,而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有待修正。

2

孩子每个年龄段学习的知识都不一样。培养孩子需要跟孩子的年龄保持一致,一旦错过不会有第二次机会。

由于这个原因,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业非常紧张,不放心把孩子的学习完全交给学校,愿意自己辛苦一点,投入大量的时间陪孩子学习。这种做法比仅仅给孩子提供物质奖励好很多,不过缺点依然显而易见。

一是家长每天都要为生存去工作,很难在孩子需要帮助时立即腾出时间。

二是即便家长资本雄厚,足以支撑其在家全职陪读,在孩子不断升入更高的年级时,家长的知识结构也可能跟不上。

三是孩子如果在叛逆期出现强烈抵触家长的情况,家长便没法跟孩子保持顺畅的交流,帮助孩子学习的计划也会中途受阻。

四是如果家长长期事无巨细地帮助孩子,孩子很可能养成严重依赖家长的习惯,失去自主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

一旦出现以上几种情况,一旦家长因为自身时间或者能力不允许,无法再给孩子提供帮助,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会束手无策,就会导致成绩下滑。

我姐姐家的孩子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小学时,姐姐一直在家专职辅导孩子读书,孩子的成绩一直都不错,但是升入初中后,姐姐因为生意上的事没有时间再陪伴孩子,孩子的成绩就一落千丈,根源就在于孩子小学期间没有养成自主解决疑难问题的学习习惯。

有些家长可能认为,孩子每天写作业都写到很晚,已经很用功,成绩不好不怪孩子,怪孩子本身没有读书的天赋。

在这些家长眼里,天赋就是每天吊二郎当仍能名列前茅,就是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文,人家的孩子一听就懂,能举一反三,自家的孩子挠破脑袋还找不到北。

在这些家长的认知里,天赋=爸爸的学历×妈妈的学历,老子是条龙,儿子一定是条龙,老子是虫,儿子一定怂,中间的鸿沟不可跨越;只要天赋高再怎么混都是清北的料,只要天赋低再怎么熬夜都是瞎子点灯白废蜡。

总之,在他们看来,天赋决定一切。

我们绝大多数人,面对未知领域时,总是习惯性地用一种近似于神学的方式去下一个结论,给自己认知上的浅薄找一个看上去就是那么回事的借口,比如在学习这件事上,人们就总是习惯用天赋——给表现欠佳的孩子的学习前途打一个死结,给孩子头上扣一个“你怎么努力也不会成功”的帽子。

极少有家长能觉悟到,自己的观点很可能受到自身学识、逻辑能力不足的影响,有失偏颇,自己的论断很可能无形中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导致孩子和家长一起因为家长的浅薄和无知向命运——实际上是思维上的缺陷下跪投降。

诚然,天赋对学习是有不小影响的,但那只是一小部分,不能以偏概全。除了天赋,孩子所处的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意志品质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孩子的学习表现。

通过上面这张图,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天赋再高,不够努力,环境不支持,意志薄弱,也不可能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而现实中,“方仲永式”的天才变成路人的事屡见不鲜。但是环境友好、习惯优良、思维先进的孩子,在学业上取得成功的机率就要大得多,稳健得多。所以,即使天赋不如人,在努力程度上、学习环境上、意志品质上超过别人,也已经足够你打败一大片。

3

那么说到底,读书的天赋到底是什么东东呢?

如果您一直从上文撸到这儿,可能您早已从字里行间里看出些门道。、

所谓的读书天赋,刨开那些无法改变的极其微小的智商差距,更多体现在一个人超过常人的、不解决问题绝不罢休的思维习惯上。

绝大多数“天赋”过人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过程都充满了“孜孜不倦的味道”,碰到不会的题马上想方法解决,绝不拖延。实在不行就向诸如老师这样的高手讨教,把不会的搞会,把不懂的弄懂,把在课堂上、试卷里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研磨透。天长日久下来,他们的脑海里就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达到触类旁通、一通百通的境地,碰到任何题目都能找到相应的办法求出答案,所以也就越学越轻松,能像玩似的考得高分,达到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如果我们追溯到他们学习的源头,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超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依靠别人没怎么留意的那些平凡习惯取得了成功。

而那些学渣,他们通常都经历过这样的历程:一碰到难题就绕道,一碰到疑点就无意识忽视掉,不去分析,不去深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会的越变越多,渐渐堆积成高山挡住前路,堆成迷宫挡住出口,然后就开始成绩下滑,成为老师的眼中钉、肉中刺,受到老师的羞辱跟打击,最后不得不启动自我保护意识、变成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总而言之,真正对学习成绩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天赋,是主动学习、主动破解难题的思维习惯,而习惯来自后天培养,不是来自先天。

4

既然培养孩子自主攻坚克难的思维习惯,超过一切物质奖励,那么,家长要如何做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

两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对此做了解答: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让一个人持久地去做一件事,一定要让这个人发自内心的喜欢上这件事。让孩子喜欢学习,是培养孩子攻坚克难品质的关键。

要让孩子喜欢学习,就要遵循大脑运行的规律,帮助孩子的中枢神经喜欢“学习”这种相对枯燥的运行模式。

相对于游戏和电视而言,学习所产生的快感值是比较低的,家长应事先跟孩子约定玩游戏和看电视的时限,让孩子的大脑养成控制娱乐时间的习惯,把时间和脑力留给学习,避免孩子沉溺于游戏与电视所带来的快感中上课走神,写作业时思想开小差。

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且独立的环境,屏蔽掉游戏和玩具的干扰,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接触到书籍,增加孩子走近知识的机会,让孩子有从容的时间到知识的海洋里体验如雨得水之感。

同时,孩子碰到难题时,家长要首先鼓励孩子自己寻找解题思路,只给予一定程度的提示和指导,避免自己代替孩子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养成独立攻克难题的思维习惯。

长期坚持这样做,孩子在学习中找到乐趣的机会就会增多,成绩就会慢慢提高。一旦这一系列行为方式所产生的结果在考试中体现出来,分数排到班级前列,孩子就能体会到成绩优异带来的快乐,心里就会构建起持久学习的动力,即便将来升入高年级、学业难度增大,也会自主学习、自发攻克难点,保持好状态,成长为尖子生。

PS:

▲学渣逆袭。

我很努力,起得比别人早,睡得比别人晚,但我连那些天天玩游戏的人都考不过,在班里排倒数几名。某个假期,我下决心从头看书。我反复看最简单的数学题,思考自己的思维漏洞。第一个学期我的成绩没有任何起色,但坚持到第二个学期就飞速提高了。由于理科相通,我的物理和化学很快取得了很大进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不转变思维,再大的努力都没多少收获,好比农民辛苦一辈子只够温饱。

▲学霸观察。

高三一次模拟考试,我偷看了一个学霸的数学试卷。他已经保送北大,是那次考试的年级第一名,后来的全省高考状元。我发现,但凡他落笔的地方,他都答对了,书写极工整,卷面极整洁,令人赏心悦目。但最后两道大题,他很多没写。看到这一点,我很惊讶,因为他会的我也会,只是由于粗心扣了不少“冤枉分”。我觉得,我跟他的差距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我后来偷偷观察他,发现他的成功多半来自他的一些好习惯。比如,他复习时从不分心,不像我们一边玩游戏一边做题。比如,他的学习耐力极强,连看四五个小时的书都不伸一下懒腰。再比如,无论多难的题他都不会放弃,即使演算步骤写满整张纸都不泄气。又比如,他能随时放下游戏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能很好地平衡休息和学习时间,不像我们一玩游戏就忘了学习。

【本文来自《咕森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