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经磨多成器,剑拔沉埋便倚天”。“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汉...”。伴随着口口相传的朝代歌,中国跨越了五千年的历史长河。

五千年来,王朝更替,生生不息。多少王侯将相,杰出伟人如流星般划破天际,照亮一瞬,得以青史留名;又有多少奇珍异宝,稀世文物,如倚天般惊艳问世,历经磨练,得以永存世间。

北海团城承光殿前,有一座蓝色琉璃瓦的石亭,叫玉瓮亭。亭中汉白玉的石座上,有一个黑质白章的酒翁,叫大玉瓮。玉瓮又名渎山大玉海,由一块巨型玉石雕刻而成,高0.7米,口径1.35-1.82米,腹深0.55米,重达3500公斤。

整体呈椭圆形,内部中空,可储酒30余石,足够一支千人的军队同时饮用。这便是我国最憋屈的国宝,关于它的故事,也可谓是一段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120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对蒙古族实现了大统一,而后决定南下扩张。一路上战火纷飞、刀光剑影,先后攻灭了西辽、西夏、金、大理等国。蒙古军在攻城拔寨的过程中,缴获了大量的奇珍异宝,其中就包含了一块巨大的玉石。

相传玉石都象征着祥瑞,如此巨大的玉石问世,必然会带来吉祥之兆。果不其然,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起了中国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并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蒙古部落世代生活在北方草原,擅长骑射,是马背上长大的民族;蒙古族人性情豪放,喜爱饮酒,连元世祖也不可例外。于是忽必烈决定将此玉石雕琢成一个巨大的储酒器皿,用于犒赏三军,宴请群臣。

巨大的玉石被大都皇家玉作赋予了形态与灵气,周身雕刻着澎湃汹涌的大海,碧浪滔天、川流不息。龙、猪、马、鹿、犀、螺等异化动物也被栩栩如生的呈现在大海之上,展开身形,变幻莫测。象征着群国朝拜、万物生机,彰显了当时元朝国力的强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渎山大玉海的出现,不仅仅是对元朝一片繁荣昌盛景象的歌颂,更是忽必烈对三军用命的感激,蒙古将士骁勇善战,马蹄横扫,是他们用自己的热血与生命带来了元的江山,而对这些“嗜酒如命”的蒙古将士最好的嘉奖是什么?那便是三军同饮,我想这就是这件国宝问世的意义。

渎山大玉海被放置在琼华岛的广寒殿中,大概就是如今的北海白塔处。然而历史变迁,沧海桑田,强大繁盛的元朝也免不了被覆灭的命运,时间的齿轮不停旋转着。

明万历七年(1579年),在一个转折的日子里,广寒殿失火,继而倒塌。渎山大玉海也不知所踪,或许被火焚毁,或许深埋地底,人们不得而知。

明代,南长街西北角有一御用监的衙署,负责制作宫廷器玩,清代时改为道观,取名真武庙。庙中有一大石钵,浑身光滑,呈现焦黑色,表面凹凸,不知有何图案,但容量巨大,庙中道士亦不知它从何而来,只知道自庙建立之初便在此,用其腌制咸菜最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焦黑的无主之物便是历经大火焚烧的渎山大玉海。此时的国宝早已面目全非,灵性全无,或许谁也没想到,这代表着元代玉作工艺最高水平的里程碑式作品成了家家户户腌制咸菜的腌菜缸。尤说是暴殄天物也毫不为过。

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康熙五十年(1711年),真武庙进行了翻修,道士们发现这“腌菜缸”的用玉器制成的,玉的意义本就不凡,更何况是如此巨大的玉器,虽还不知为何物。

但他们放弃了将其作为腌制咸菜的容器,清水洗净,注入山泉和山石,放置在观音大士前,以示南海普陀之意。道士们也知道玉器的珍贵与价值,于是将真武庙改名为玉钵庵,连庵前的胡同也改成玉钵胡同。

直到此时,这件昔日的国家珍宝总算脱离了腌菜缸的命运,虽还不被重视,却已经“今非昔比”了。渎山大玉海被真武庙道士所保护,以不至于深埋历史,但作为大钵,它也完成了它的使命,并回报了道士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认为,国宝之所以是国宝,不只是因为它见证了历史,也不只是因为他的珍贵稀少,更重要的是作为凡品时,它能回报国人,不仅仅是王侯将相,更应该是普通百姓。渎山大玉海为道士们腌制了300年的咸菜,这用国宝腌制而成的咸菜味道一定与众不同吧。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讲述的是人,也是物。渎山大玉海便是物中的代表,在历经大火焚烧、面目全非后又被当做腌菜缸,腌制咸菜300年。

直到乾隆年间,赐居在这一带的翰林院学者来玉钵庵游玩,才发现了此钵并非凡品,他查阅了大量的古物资料,仔细研究,终于确认了这便是从元朝流传下来的稀世国宝。

元到清,700年的历史更迭,从黑质白章到浑身焦黑,从犒赏三军到腌制咸菜,这件国宝见证了朝代的变更,见证了物是人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变成凡品前,它坐到过被万人惜爱的地位,在恢复奇珍前,它也体验过被百姓“糟蹋”的感觉。只有历经艰苦,方才称之为国宝。

乾隆皇帝大喜过望,于1745年,用十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并将其翻修四次,刻制汉白玉底座,放置玉钵,一同置于团城承光殿前。

此刻,渎山大玉海才算真正恢复了国宝的身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今这件国宝依然在北京北海的承光殿前,不论它的身份如何转变,它始终保持着一颗平静的心,接受着国人的敬仰。

渎山大玉海,以之命名就必然不会消失于世间。因为海不会被大火吞没,山必然屹立不到。很庆幸,这件国之重器,镇国玉器之首在得到磨练后,终成了宝器,它就像元朝的历史一样,将骁勇善战、开疆拓土、不断进取的精神永留世间。

文/风吟枪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