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内容将会涉及到5个关键词,分别是“戒罚”、“乐观”、“细夸”、“暗示”和“榜样”。

首先我们看一看家庭教育的第一条准则,“戒罚”,它的意思是身为父母的我们,

在教育孩子时要戒掉所有威胁性的语言和侵犯性的行为。

比如,用“断绝亲子关系”的话威胁孩子,说“如果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如果你不这么做,你就不是我的孩子。”用极端的情况、夸大的结果去吓唬孩子,

说“再这么发展下去,你以后就要扫大街了!”

类似这样的表达,除了引起儿童的恐惧情绪、引起青少年的抵触心理,

对孩子的成长和亲子关系的融洽都没有建设作用。

要知道,你不能做破坏孩子心理安全基地的敌人,你要做他心理基地的大后方。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他固有的安全基准,身为父母你要帮孩子巩固而不是破坏安全基地,

因为这种安全感,会成为影响孩子一生幸福的先决条件。

我们常人听说这样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童年时代的行为印记是我们一生行为模式的基础,

在融洽的亲子关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未来面对任何困境,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不至于陷入孤立无援的情绪。

第二条准则,“乐观”。在孩子失败时笑着说“没关系”,在孩子做错时笑着说“改正就好”,

在孩子成功时笑着说“因为你很努力”。

让我们具体看看这三句话吧。

首先,在孩子失败时说“没关系”,是告诉孩子失败是正常的,

只要你吸取教训、继续努力,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这种态度能够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商”。

一个逆商高的孩子,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失败”有容忍度,

他能够原谅自己、而不是自我惩罚,能够积极寻找原因、而不是自此放弃。

为了培养孩子的逆商,我们在孩子面临失败的时候,

必须首先表现出对孩子的支持态度,其次才是和孩子一起寻找问题的原因。

因为没有人喜欢一上来就听批评,即使他知道你说的都对,也会情不自禁想要反抗。

所以说你得先和他共情,让他把心理防线放下了,再一块儿解决问题。

总之,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站在他身后,让孩子体会到你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这不仅是拉近你们之间距离的好机会,更是培养孩子安全感的重要契机。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父母都喜欢把错误归结到“人”的问题上,也就是采用了“对人不对事”的态度。

比如,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说:”你看,你又犯了,这个问题我们不是说过很多遍了吗?”

或者说“瞧,这就是你的毛病,你怎么老是改不掉呢?”

类似这样的表达,其实是用固化的眼光评判孩子,默认他这一次相比犯错上一次毫无长进,

而且下一次还会在同一个地方再犯。

这就是“对人不对事”的态度,当你保持这种态度的时候,就默认了一切问题都是“同一个问题”,

一切错误发生的原因都“不可变”。你会觉得对方永远改不了,永远在重蹈覆辙,

可事实上并非如此,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在错误里积累教训。

因此,在孩子确实进步了的情况下,如果你始终用固化的眼光看待他,就使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

他会觉得:那就这样吧,我再努力你还是不满意。

无助会给孩子未来的成长造成巨大的困难,它会影响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评价,

习得性

使孩子习惯性地低估自己的实力、在困难面前倾向于放弃,结果人生的走势越来越低。

第二句话,在孩子做错时说“改正就好”,是帮助孩子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

我们刚刚说到,在孩子失败的时候,身为父母我们要第一时间表示“没关系”,

给孩子足够的心理支持和安全感。

可安慰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其实更希望孩子汲取教训,知道怎么”改正“才能避免再次犯错。

想要孩子改正,其实不需要向他一步步分析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因为事情的发生有很多偶然因素、人为因素在作祟,这里面的很多因素是不可重复的。

你要记住,错误的原因有无数种,可正确的路只有一条。

我们不可能帮孩子把所有的错误可能都规避了,这是不现实的,而且对孩子的人生前途是一种约束力。

我们只要帮孩子大体指出正确的方向,把握住大原则,剩下的具体细节、人生路究竟该怎么走,

让孩子自己探索就足够了。

第三句话,是在孩子成功时说“你很努力”。这其实是跟另一种表扬方式相对立的。

有很多家长在孩子成功时喜欢说:“哇,你真棒。我们家孩子就是优秀,就是聪明!”

类似这样的表达,其实是把孩子的成功归因为“天赋”,而天赋是一种没法改变的先天能力,

相当于告诉孩子,你成也天赋、败也天赋,努力没有用。这种表扬方式是不具有建设性的。

而表扬孩子说“你很努力”,就是把孩子的成功归结为他的后天努力,这种因素孩子是可以自己把握的。

他这一次因为努力成功了,下次就可以因为努力做得更好。

所以下一次表扬孩子的时候,你可以说:“宝贝,你这次考前复习都努力完成了,

所以有了这样好的成绩,我真为你的自律性骄傲。”

用“你很努力”的方式表扬孩子,能够帮助孩子凭实力变强,而不是倚靠着天赋坐吃山空。

第三条教育准则,“细夸”。所谓的细夸,就是每次夸奖都给孩子具体的反馈。

不管是生活小事儿还是大事儿,你都得夸出实质性内容,这样的夸才能产生效能。

举一个例子啊。女人试衣服的时候,都喜欢问老公:

我穿这衣服好看吗?如果老公回答说:“好看好看!”我们就会觉得这个参谋敷衍了事,

说了和没说一样,这就是没有夸出效能。

因为我们在提问的时候,潜台词是:“我好担心这个衣服显腰粗啊?它显腿长吗?能减龄吗?

能趁得皮肤白吗?”可对方只回答:好看好看,显然就没有设身处地的思考对方的需求,

夸也没夸到点子上,只能让你觉得很尴尬,或者觉得他很“假”。

夸孩子的时候也一样,他表面上说的是:“妈妈,我这次考了98分”,背后想表达的意思可能很不一样。

他可能是希望你表扬他,也可能在表示担心,他在想:“我成绩能保持吗?我下次能不能考得更好?

我的成绩怎么总在波动呢?我能考上好学校吗?“

这个时候,做父母的就需要根据孩子的需要,给出相应的反馈,让他更加确定自己,

相信:“我确实是有能力的,我这次考好是因为我审题仔细、是因为我尽力复习了,

如果我更努力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这才是给孩子的有效反馈,你这些具体的、积极的信息,会给孩子带来关乎自我认识、

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效能感,成为孩子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来源。

第四条教育准则是“积极”,这里积极的意思是正面暗示。你可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但凡成功的企业、幸福的家庭里,一定有一个不断提供正能量的核心人物。

比如马云,他会告诉员工:我们阿里巴巴,我们支付宝肯定能改变未来人的生活。

在家庭里,比较正能量的妈妈喜欢跟邻居讲,我家孩子很优秀,我家老公没事就回家做饭,挺负责的。

实际情况真的这么完美吗?当然不是,但是他们懂得给出正面暗示,

对方就会尽可能表现得跟你想的一样好,这在心理学里叫期待效应

有一个很有名的实验,说心理学家去到学校,和一个班的班主任说:你们班这几个学生都是天才,

未来一定能上名校。多年之后回访,这几个学生果然发展得很好。

可这几个学生其实是心理学家随机指定的,他们的智商和能力并没有突出优势。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突然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呢?答案就是期待效应。在班主任的期待之下,

这些学生被安排到更好的座位、收到更多的眼神交流、问问题的时候得到更有耐心的解答。

这些资源的倾斜带给学生更多的积极暗示,让他们更加自我肯定、积极进取,才带来更大的成就。

在家庭教育里,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的积极期待、正面暗示,而不是只看到孩子身上的毛病和问题。

最后一条教育准则,是成为孩子的“榜样”。我常跟人说:教育教育,不是用口说出来,

而是用行动做出来的。以身作则,比口头教育有用得多。

人的学习过程,本质上是“认同”和“内化”,因为你接受了什么样的示范,就会认同什么样的行为模式,

然后把这种行为模式内化成自己的。

所以说,孩子是家长的镜子,是父母的复写纸。如果你自己天天抱着手机、电视机,

是没法要求孩子爱上阅读的;如果你每天跟孩子抱怨“你老爸多么多么差劲”,

他是很难认同和尊敬爸爸的。

好的家庭教育,肯定不是爸爸叫人来家打麻将,妈妈一边骂老公一边揍孩子不用功的;

只有爸爸懂原则、妈妈会体谅,这样的家庭关系,才能教育出有主见又有温度的孩子。

就像三天教不出一个好孩子,教育方法的改变同样是漫长的过程。有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惩罚孩子,

即使学到再多好方法,只要情绪一上来知识立马没用了。

为了不让负面情绪破坏教育成果,我们都可以多进行两种反思,

第一种是我有没有下意识地做出消极的解释,比如孩子没写作业就是报复我昨天批评了他;

第二种反思是我有没有胡乱释放焦虑情绪,比如因为工作压力大,回家看见孩子捣乱就来气,

或者因为我对孩子期待太高,结果总是失望太大。

在自我反思之后,我们可以用3个步骤舒缓负面情绪,让大脑回归理性

第一步骤是让大脑暂停一下,冷却冷却。

暂停的方法非常简单,数自己的呼吸就够了。你可以把手放在自己的鼻孔下面,吸气数1,然后呼气;

继续吸气数2,然后呼气,以此类推。这个方法,在国际范围内是被广泛证实过的。

大家可以尝试体验一下这个方法,看看数3次有没有效果,数5次有没有效果。

哪怕你怒火冲天,整整数了60下才平静下来,也只是花了1分钟,1分钟的时间,

少了一次对孩子的伤害,你选不选?

第二个步骤,是思维检查。当你的怒气已经消散了,你可以回顾一下,

刚才在数呼吸的过程里你想到了什么。你的脑海里一定飘过很多想法,除了回答自己为什么生气,

是不是自己的情绪问题,你还可以分析一下,孩子犯的错误是客观原因还是他自己的问题,

是原则性的问题还是兴趣偏好的问题,是道德方面的问题,还是性格方面的问题。

这能够帮助你整理接下来处理问题的思路。

第三个步骤是问话,是让孩子自己说说发生了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不仅被情绪蒙蔽,

还容易用成年人的视角误解孩子的想法,殊不知孩子解释世界有他自己的逻辑。

比如我们叫孩子和叔叔阿姨打招呼,觉得这事儿有什么难的啊。可孩子的思维发展没有我们那么成熟,

他的大脑直到青春期以后才逐渐成型,现在他的情绪控制能力、他的思维能力都不如成年人。

对孩子来说,要评估一件事情是普通的还是困难的、是要坚持的还是放弃的,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才更需要我们家长的正确引导。

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我们要多跟孩子沟通,用好下面这些问句,

比如“跟妈妈讲讲,当时发生什么了?”或者“跟我说说,对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

有时候,我们以为孩子在学校打人,是因为他从小就喜欢打人。

可实际情况也许是,有小霸王欺负他,他才不得不做出防卫的。

通过询问孩子的对事件的看法,我们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分析能力,还能够捕捉到孩子隐藏的情绪,

发现他有没有遇到伤害或困难、他是不是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引导。

相比较,孩子在学校打同学,你回家了打孩子,这是再坏不过的处理办法。

本来孩子现在的年纪就不能很好地管理情绪,如果做父母的加固错误的行为示范,

不为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新视角,那么不仅是亲子之间的冲突会加剧,

孩子未来的处事能力也会每况愈下。当然,询问孩子态度的对话必须在平等状态下发生,

你不能让孩子觉得你在对他训话,不能用权力不对等的态度开头。

比如这样的句式:“说说吧,你这次怎么又在学校惹事了?”或者“你这孩子又偷懒了吧?”

如果你用这样的问句当话头,孩子也会表现出抵抗的态度,这就是一次无效的问答。

想想看,如果你的领导跟你说:“这才多大点儿事你都办不了?”你还能不带情绪的给出解释吗?

所以啊,很多事情并不是对方单方面造就的,而是当事人们共同促成的。弄明白这一点,

我们就能用反省的眼光看待自己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正视自己的位置、不曲解对方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