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注 云测一下 公*众*号,更多新鲜舆评等你来!

学术圈的瓜,一波接一波。近日,继《冰川冻土》“导师崇高师娘优美”的论文引发全网热议后,又一本为主编10岁儿子开“散文诗歌专栏”的核心期刊火了——

据媒体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王松奇长期在其担任主编的《银行家》杂志开设“父子集”专栏,刊发自己的书法和儿子王青石的文章,至今已有数十篇。而王青石2006年首次在《银行家》发表散文和诗歌时年仅10岁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原党委书记、《银行家》杂志社主编王松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网检索结果,王松奇、王青石父子已在《银行家》发表数十篇书法、散文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松奇云测报告,可以看到这次事件对其声誉造成的负面影响,网信健康状态为“亚健康”,舆情风险趋势持续高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子登上核心期刊,主编爸爸:“举贤不避亲”

先说,《银行家》是本怎样的杂志?

公开信息显示,《银家》是山西省社科院主管、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核心期刊目录的一本专业刊物。该期刊宣称“以推动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为己任,密切关注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进程”,志在成为“聚焦业内发展的镜头,了解国外动态的窗口,反映中国国情的阵地,总结政策得失的平台,记录精彩人生的档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是行业内重要的专业核心期刊,为何大量刊登与期刊定位无关的稿件?王松奇在2007年第一期的《银行家》杂志的《王松奇按语》一文中表示,“在给《银行家》写稿子之前,他(其子王青石)已经写了150多篇作品,其中已有11篇在《中国少年报》《中国少年儿童》杂志和《中国少年英语报》上发表。”王松奇认为儿子的作品“文笔清纯生动,风格华丽隽永,像是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文化休闲》栏目”。

不过,王松奇也很清楚自己这种做法不妥,曾在文章中自问:在自己主编的杂志上发表自己儿子的作品算不算是“以权谋私”?但他经过思考后表示:

“我儿子王青石的才气远在我之上,他的文章和诗歌,是我们这些已略有文名的教授,在当年写不出来,现在更写不出来的。我连续三期甘冒风险刊登我儿子王青石的文章,实际上就是要显露一种所谓‘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处世姿态和不拘俗套,文章至上的办刊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松奇宣称自己“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不过问题在于,个人可以没框框,但职位不能没规则;文章可以见仁见智,编审却不可随心所欲。如同网友们所质疑的,‘你说你作为主编在选稿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除了你家的“公子”王青石,你在《银行家》期刊上还刊登了哪位小学生的作文?似乎没有吧!’

现代社会讲究开放、包容、公正,“举贤不避亲”自然是一方面,但“瓜田不纳履”同样是现代社会的规范之一。在国企里,有亲属回避制度,禁止夫妻、直系血亲在同一个班子里任职或当直接上司;在法庭上,有避嫌规定,有亲属关系的司法人员不能处理相关案件。这是一种“有罪推定”吗?不是,而是一种程序正义。

无论是学生对导师与师娘的推崇,还是父亲对儿子的喜爱乃至偏爱,其实并不超乎常理,这些文章如果是发表在自媒体上,自然不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然而,若是发表在《冰川冻土》《银行家》这样代表学术成果的核心期刊上,作者还与相关主编关系紧密、“情分深厚”,自然会引发外界对这本期刊的疑惑,乃至质疑。

学术期刊不是自家的菜园子,不是自家的自留地,想种什么就种什么,不想种什么就不种什么。核心期刊更应该如此,保持权威性、严肃性、学术性,将公共资源私有化、学术圈子化、期刊家庭化,不仅伤害了学术公平,更严重的是污染社会生态、败坏社会风气,挤压其他真正有学术价值的文章的生存空间。

学术期刊的公信力理应得到保护,这既是学术圈自身的要求,也是圈外民众的真切想法。但愿在圈内自觉意识与外界舆论监督加强的情况下,类似的荒唐事件不再发生。捍卫学术的严肃性与真实性,净化圈内风气,禁绝违规行为,才能真正实现学术科研事业的进步。

部分资料来源:网络。欢迎关注、分享,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号立场,非常感谢作者的辛勤写作,如有侵犯版权敬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云测 A P P,您的私 人 舆 情管 家,致力于个人网络舆情安全管理,为您提供集声誉测评、风险数据查询、风险预警、危机应对等功能于一体的个人端网信健康解决方案。安 卓应用商店搜索“云测”直接下 载,或是搜 索小 程 序“云测一下”,随时随地,想测就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