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7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刊登了一篇题为《Support Austria’s glyphosate ban(支持奥地利的草甘膦禁令)》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河南农业大学彭万喜教授,这篇文章的发表,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众所周知,草甘膦自1971年成功合成之后,具有杀草谱广、对环境无污染的特点,是有机磷除草剂的重大突破,迅速成为全世界上使用最多的农用化学除草剂,从1974年以来,全球已经有86亿公斤草甘膦喷洒在农田和林地,大家一直认为这种化学除草剂是无害的,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草甘膦的危害性。

草甘膦杀死植物的原理在于破坏植物叶绿体或质体中的EPSPS合成酶。草甘膦通过茎叶传导到地下部,对深根杂草的地下组织破坏力强,能达到一般农业机械无法达到的深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越来越多证据显示,草甘膦对动植物都有危害,导致大量的植物死亡,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成了重大损失。2016年,德国的一部纪录片《Poisoned Fields -Glyphosate,the underrated risk?》(中毒的田地 - 草甘膦,被低估的风险),从农业、科学界、企业等不同角度,真实地展示了草甘膦可能对植物、人类、其他生物带来的各种危害,比如,含草甘膦饲料让奶牛繁殖率只降不增,小鼠因草甘膦长出肿瘤,母猪吃的饲料中所含的草甘膦浓度越高,它生下的幼崽畸形率就越高。

草甘膦的使用,会对植物、病原体、土壤微生物及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它不止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还会间接对人体造成伤害。不被杂草吸收的除草剂成分会游离在土壤中,农作物会吸收并积蓄草甘膦的一些成分,会导致生物组织一定程度的破坏,无法合成其应具备的营养元素,从而导致农作物果实中某些营养成分缺失。

草甘膦在正常用量情况下,会对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若使用不合理,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发育和成熟,导致隐性减产,湖南省研究试验表明,草甘膦等除草剂的副作用可导致水稻、小麦、大豆、玉米减产10.5%~26.8%。

草甘膦是一种残留型除草剂,它们在土壤中的残留期一般可达36个月以上,根据调查,目前生产中使用的草甘膦除草剂会有20%~70%会长期残留在土壤中,从而使土壤、地下水、粮食受到污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信大家听过土地“癌化”,无法改茬,目标作物产量低或根本没有收成,在我国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等地,因长期过量使用草甘膦,已经出现大面积的“癌化”土地。

2019年7月2日,奥地利议会代表们投票支持社会民主党提出的法案,批准在本国全面禁用草甘膦。禁用原因是其可能威胁到人类健康。不仅是奥地利,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Anvisa)提议重新评估草甘膦,6月6日前征求意见。中小企业生产者或将无法使用。原因是其可能对使用者和居民健康造成威胁。

越南从2019年3月27日起,宣布禁止所有含草甘膦的除草剂产品的进口贸易,禁用原因是其可能具有致癌性。

2019年4月27日,法国农业部长Didier Guillaume宣布,法国将从2021年1月1日起禁用草甘膦。

德国内阁于2019年9月4日批准环境部长斯文娅·舒尔策提出的“昆虫保护行动计划”,决定从2023年12月31日起禁止使用除草剂草甘膦。

2015年3月20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草甘膦划分为2A类致癌物,即很可能致癌,也就是存在证据表明可以致癌,但致癌性无法确定。

草甘膦在我国已经有30多年的使用历史,在我国已经成为第一大农药品种,无论是生产量,消费量还是产值和销售额,在所有的农药品种中都是第一位。

河南农业大学彭万喜教授对草甘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比国际上的研究动态,呼吁我国有关部门对草甘膦的问题引起重视,不要再使用草甘膦。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应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山水林田湖草成为生命共同体,让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能够惠及广大群众。

希望我们能有越来越多像彭万喜教授这样的科研人员,关注环境生态安全,同时希望我们的科研工作者能够继续研究,研发更加环保、安全、高效的农药,让食品安全、动植物生态可持续发展得到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