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1日,北京,晴
昨日开工,本想配一首欧美末日惊悚歌曲。沉思片刻,罢了,还是期待本次肺炎疫情过后,远走高飞,放松一下心情吧。
有朋友让公子写一下古代瘟疫爆发之后,如何防疫,如何战疫,疫情又是如何消失。
本文取自《三国志》、《汉书》、《后汉书》等正史,正史中虽有“怪力乱神”,但相对来说,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事实部分明确。
至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千金方》、《温疫论》等中国古典医学书籍,公子只是粗读,并未过多研读,留待医学界专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不为良相,亦不想为良医,公子一心读书,也不是专业医生,自不敢随便推荐传统医书中各类凉茶、发汗或者“达原饮”、“六成汤”等传统配套的治疗方式,建议大家有症状还是要去医院求诊治疗、对症下药,切莫病急乱投医。
此处专门提一下医圣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215~219年),张仲景出生于汉桓帝在位时,共经历了东汉末年的八次超级大疫,疫情发生期间皆为春节期间或者春天。故此医圣撰写了《伤寒杂病论》,顾名思义,应该是经验总结为此传染性疾病为伤寒。也许现代医学会细分为霍乱、痢疾、麻风、瘟疫等等。
但张仲景生逢其时,被称为医圣,自然在治疗疫病方面有相当的造诣和经验,我们也不要随便质疑古人医术不科学。只是很可惜,其书后来失传,留在民间只言片语,不可考也。
古往今来,对于有传染性的疾病来说,人与被传染者之间实施隔离,甚至设立专门隔离治疗感染者的“病坊”,是古今中外通用的办法。
但精力所限,本人又非医学专业人士,所以本文不写世界历史上致死数千万人的欧洲鼠疫、黑死病等,只写中国汉代历史里的大疫。
《后汉书》中,明确记录了东汉时期十次大疫情,只有一次发生于初夏,其余皆为冬春时节。
各位不必以史为鉴,但是偶然之中,冥冥也有着必然。
不幸的是,即使现代医学如此发达,面对一些疾病,亦无明显有效的治疗药物。
对于现代已知科学同样无法解释的未知世界,选择“宜疏不宜堵”还是“人定胜天”的方式,都不乏信徒。
公子雅不愿由于中医话题挑起大家的争论,所以只是简单陈述一下历史记录就好。
有小朋友读到此处,公子顺便告诉你一个分辨西汉和东汉的办法。
西汉首都为长安,位于现在的陕西西安、咸阳一带。
之所以称一带,是因为自古以来河流改道颇多,再加上行政区划级别不同于现在,切不可以今日之地理位置和城市名称衡量。下同。
东汉首都则定于长安之东,位于现在的河南洛阳一带,所以称之为东汉。
时间就像河流一样流淌,由于西汉在前,东汉在后,所以东汉也称之为后汉。
最后提醒一句,看完文章后的诸位欢迎转发评论。但疫情区间,公子遵循古礼,为免“病从口入”,诸位学者通人如有科学观上的异议,请与原作者去争论。
当然我们可以基于阅读历史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在汉代,发生大规模疫情会被列入史书五行志里记录。
一说到五行,就想起了武汉今年一月下旬开始建设的火神山、雷神山两处“小汤山”抗肺炎医院,取名或取自五行古意。
肺五行属金,而火克金,所以火神山得名。
至于雷神山医院,很多人解释为雷克萨斯,一笑。
古代一则没有汽车,二则不通洋文,所以雷神山这个名字解释或为:雷为天火,另外,春雷惊蛰,既然肺炎疫病发生于万物蛰伏冬藏之际,或许可以期待惊蛰开春后听到春雷,肺炎疫情可以好转的良好喻义吧。
说回东汉,东汉中后期连年征战,十室九空,内忧外患不断。
连年的战争和灾害,不仅来不及处理尸体导致暴尸于野,人兽相食,甚至更惨,极容易诱发传染性疫情。
再临时插一句。盗墓小说中,有写到曹操用来盗墓寻金补充军费的“摸金校尉”,这些盗墓者是否会接触到墓穴中的未知病毒,导致和古埃及金字塔盗墓者一样暴死或者传染周围的人引发疫情,也未可知。
现在继续说正事儿,东汉的第一次大规模疫情记录,发生于公元116年,东汉的第六位皇帝,汉安帝元初六年夏四月,这也是唯一一次没爆发的冬春的疫情。
古历皆为农历,所以此次疫情应该发生于初夏,公历六月份左右,“会稽大疫”,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一代发生瘟疫。
汉安帝去世当年(公元125年,在位十九年)冬天,疫情再次爆发,“京都大疫”,都城洛阳也爆发了瘟疫。
汉代外戚势大,宦官弄权,动乱不止,但是经历明章之治、永元之隆,国家人口增长曾经达到5326万人之多。
只是汉安帝似乎生来不幸,不仅在位期间与西域匈奴连年作战,国内也灾害频发,等他去世,人口只剩下了4870万人左右,一下子少了456万人。
第三次疫情则于汉桓帝、东汉第十位皇帝在位时发生,元嘉元年(公元151年,这一年左右,医圣张仲景出生)正月,又是春节期间,京都大疫,二月,九江、庐江又疫。
桓帝在位时同样发生两次大疫。延熹四年(公元161年)正月,东汉第四次大疫。
继任者汉灵帝运气更差,汉灵帝在位二十一年,共爆发了五次瘟疫,改年号四次。
灵帝执政期间不仅外戚当道,宦官把持朝政,地方割据,还爆发了黄巾农民起义,堪称民不聊生。
建宁四年三月,东汉第五次大疫。
熹平二年正月,第六次。
光和二年春,第七次。
光和五年二月,第八次。
中平二年正月,第九次。
等到末代皇帝汉献帝继位,是的,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哪个被挟的天子,他的皇叔叫刘备。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07年)正月,大疫,这次瘟疫非常严重。当年魏军继续攻打孙权(赤壁大战之后的战争),驻军居巢时军队发生疫情,魏司空司马朗探视部队也感染后死去。
这次大疫有多严重?魏文帝曹丕曾经在写给自己心腹吴质的信里回忆道,“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何可言邪!”
吴质是谁?曹丕能当皇帝的最重要智囊之一,最亲信的人。
尽管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都以擅长写诗歌著称,但是曹植明显比曹丕更胜一筹。话说每次曹操出征,儿子们送行,弟弟曹植都文采飞扬的来一篇歌功颂德,老爸曹操很开心,手下也赞不绝口,哥哥曹丕就很郁闷。
此时曹丕和才华横溢、七步可成诗的曹植正在争太子位,如果失分非同小可。于是吴质让曹丕扬长避短,不要去和弟弟拼才华,而是要显得孝字当先。
吴质偷偷告诉曹丕,等大王要离开的时候,您只要哭就可以了。
果然,曹操骑马刚转身出发,曹丕立刻跪地痛哭流涕。
曹操和手下儿女情长、唏嘘不已,不由得感叹尽管曹植诗歌写得好,但是曹丕心诚啊!
等到曹丕登基做了皇帝,和吴质喝酒的时候,还把皇后叫出来,让吴质抬头仔细看看自己的皇后。要知道,在古代要是敢抬头盯着看皇后,那是死罪甚至灭门之罪。
可见,吴质对于曹丕来说,有多么的被宠信。
说回曹丕写给吴质的信,意思就是说:去年那次大瘟疫,亲朋好友好多死去的,徐、陈、应、刘,都死了,令人痛不可言,伤心的不能自已。
徐陈应刘四人,就是与曹家父子“三曹”并称的“建安七子”等大文学家里的四位,徐干、陈琳、应玚、刘祯。
建安七子包括孔融让梨的孔融、阮瑀等,二人已早亡。一次疫情,七大文学家死了四个,可知疫情有多严重。
那时候的文学家聚会无非就是喝酒聊天作诗,可见当传染病疫情发作的时候,少聚会,在家自我隔离才会更安全。
才高八斗的超级才子曹植也对这次疫情心有余悸,他写道: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者。
古代医疗条件远较现代为差,任何人一旦传染就非常危险,缺医少药加上无法隔离,只能听天由命靠自身抵抗力,以至于达到了每家每户都有人死去,到处都是痛哭之声,还有全家甚至全族都死去的。
曹丕信里没提到的建安七子里最后一位王粲,曾写诗描述当时路遇抱着孩子饿死的妇人及疫情惨状: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可怜王粲也是死于建安二十二年春天,从军征时,死于路上。
至此,建安七子皆逝。
当年十月,曹丕被立为太子,正式成为曹操接班人。
读到此处,不由得令人潸然泪下。
惟愿家人朋友身体安康,祈福国富民强。
诸君保重身体,自求多福,待到花开时节,缓缓归来,与公子把酒言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