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成为全民热点后,2月21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区块链课题组在《中国金融》,发布题为《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管理》的文章,指出不是所有项目都需要区块链,不能为了区块链而搞形象工程;区块链以大量冗余数据的同步存储和共同计算为代价,牺牲了系统处理效能和客户的部分隐私,尚不适合传统零售支付等高并发场景。

文章提出区块链技术当前存在的七点主要不足,包括:

1. 安全方面,区块链缺乏体系化安全防护;

2. 存储方面,全量备份的存储机制容易遇到存储瓶颈;

3. 交互方面,不同区块链系统的交互性问题难以解决;

4. 运维方面,业务连续性的问题不容小觑;

5. 合规方面,区块链无法保证结算最终性;

6. 职能方面,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与中央银行的集中管理要求存在冲突。

在引导区块链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上,文章建议:

1.去伪存真,“币”和“链”不能混为一谈。虽然区块链发端于比特币,但区块链并不等同于比特币。区块链是密码学、对等网络、共识机制等多种传统技术的集成创新,要客观理性对待。要对打着区块链幌子进行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加快市场的优胜劣汰和激浊扬清。

2.务实推进,不能为了区块链而搞形象工程。对任何先进技术的作用,要相信但不迷信。正确认识区块链技术的适用场景,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需要区块链,也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需要上链。现阶段,区块链技术仍不成熟,面临性能、安全、标准、合规等多方面挑战,各方应冷静思考、潜心探索,切实利用区块链化解行业痛点,深度服务实体经济。

3.立足长远,认识到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系统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特征。目前,区块链能否做到链上链下账实相符、安全合规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参与各方应综合考虑市场发展、风险管控、法律合规等多个维度的要求,实现链上链下联动、技术业务结合、创新与管理并重,以充分发挥“区块链+”的数字赋能潜力。

4.标准先行,引导区块链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充分借鉴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中的经验教训,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特别是要关注外部性风险可能对金融安全产生的影响。制定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可提升我国在金融区块链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有利于厘清区块链的“是与非”和“真伪应用”,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和金融稳定,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央行这番言论无疑进一步明晰了区块链的应用发展方向。区块链项目唯有化解行业痛点、服务实体经济,才能真正发挥区块链的优势。致力于实现区块链技术的真正价值的新一代区块链公链平台TT链(ThunderCore),先行实现了区块链+政务、区块链+民生的运用,合作搭建台湾首个区块链技术支持的网络意见调查及投票咨询平台i-Voter,将所有意见整合上链,保证数据公开透明、永不篡改,解决了投票系统的信任痛点。未来,期待会有更多的这样务实的项目,共同赋能实体经济,促进区块链行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