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在晚清名流李鸿章那被自嘲为“裱糊匠”的洋务生涯里,“引进德国克虏伯大炮”却是一桩出名的光彩事,亦是晚清军购的重要“大单”。这些漂洋过海来中国服役的“克虏伯大炮”成色如何?首先很有“体会”的,就是当时与德国人结下“国仇”的法国人。

1884年10月,中法战争已到白热化地步,火力绝对优势的法国舰队窜犯中国台湾,惨烈的淡水保卫战打响。在清军炮台大多被法军火炮摧毁的危局下,却是清军阵地上仅有的三门“德国克虏伯炮”不停怒吼,不但给了骄横法军狠狠重创,更为这场令法军“为之丧气”的“淡水大捷”立下奇功。这款来自德国的火炮,质量着实过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放在晚清自洋务运动起,那玩命烧钱的“军火采购”生意里,“克虏伯大炮”赶了个晚集。洋务运动早期的晚清军火采购,主要合作方是英法两国。特别是英国的阿姆斯特朗火炮,一度垄断了清王朝的火炮贸易。但对这么大一块“军购蛋糕”,十九世纪后来崛起的德国,又怎会坐视?

于是,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德国的军工业就见缝插针,找机会就秀一把存在感:洋务运动早期时,几拨清朝访欧使团,都曾应邀参观德国克虏伯炮厂,还得到了“炮王”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克虏伯集团奠基人)的热情接待,甚至现场观摩了克虏伯火炮的制造流程,结结实实的开了眼界。外加普法战争的胜利,更是做了活广告,于是法国前脚刚战败,李鸿章梅启照等“洋务运动骨干”们就纷纷上奏,集体强推“克虏伯大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后来居上的克虏伯大炮,在“洋务运动”时代的晚清蹿红了。1868年的时候,李鸿章掌舵的淮军,就率先买来了一批克虏伯四磅钢炮,一试还真好用,然后就拼命下订单。到了19世纪八十年代,经受了实战考验的克虏伯火炮,更以“钢坚击猛”享誉中国。以淮军为主的各路晚清军队,纷纷不惜血本采购。

单是1881年至1888年,李鸿章嫡系的淮军陆军精锐,就前后采购了七百多门克虏伯火炮。另外广东福建云南东北各省,也是跟风采购。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斗里,48门新式克虏伯钢炮,也在关键时刻屡建奇功,杀出西征军“湖湘子弟满天山”的赫赫战功。曾雄踞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也在八年间陆续引进了六百四十六门克虏伯火炮。在那洋务运动红红火火的“同光中兴”时代,克虏伯,就是彼时晚清陆海军的硬拳头。

而且千万别以为,当时的大清只是“管买不管造”,从引进克虏伯火炮的第一天起,那一批晚清名臣们也在开动脑筋,梦想拥有克虏伯大炮的制造技术。而这,更促成了那个时代,与“克虏伯大炮”有关的另一桩大事:近代中国与德国的深度军事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晚清“造克虏伯”的愿望,克虏伯集团又何尝不知?为长远利益,他们也就顺水推舟,启动了与清王朝的新型合作模式:《克虏伯炮图说》《克虏伯炮操法》《克虏伯炮表》《克虏伯炮准心法》等一系列书籍,随着克虏伯炮的“蹿红”,也陆续被引进翻译进来。

同样进入晚清的,还有克虏伯的“售后服务”:瑞乃尔、艾德温、包尔等克虏伯集团的技术人员,多次来到中国,除了推销克虏伯火炮外,还在中国各地兵工厂担任技术顾问,甚至在各地军事学堂教书。发展到十九世纪末,著名的汉阳铁厂和湖北兵工厂等近代工业,也都得益于克虏伯技术人员的支持。同时,与克虏伯的技术合作,也促成了段祺瑞等留学生赴德留学。不夸张说,晚清“洋务运动”里的诸多工业大事件,都有克虏伯的“影子”。

这种“如影随形”般的合作,叫克虏伯集团赚得盆满钵满,却也给一抹黑的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成功点亮了一盏指路灯。志在“自强”的中国近代军工业,就这样高速发展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突飞猛进的,就是晚清的火炮制造业。自从引进克虏伯火炮后,“克虏伯技术”就成了近代中国军工的标杆,各种各样的克虏伯火炮,从此被掰碎了研究:1881年,山东机器局成功仿制了克虏伯炮弹,金陵机器局也在19世纪80年代,成功制出了克虏伯小型火炮。1890年至1894年,得到克虏伯技术支持的湖北兵工厂,已经实现了对克虏伯火炮、弹药、炮架的系统生产体系。

虽然以张之洞的话说,此时清末的火炮制造业,比起克虏伯的核心技术还“尚隔一层”,但是,这惊人的发展速度,正拉近着彼此的差距。

与之相呼应的,更是晚清日新月异的火炮技术:19世纪中叶时还无力自造近代火炮的清王朝,到了甲午战争前夜,已经可以生产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后膛管退炮,且“技艺不下去任何欧洲工厂工人”。比起同时代的日本来,清王朝的制炮工业,直到1893年时,还领先日本九年以上。对克虏伯的引进与仿制,成为那时代苦苦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军工业,至关重要的助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如此先进的火炮,依然敌不过晚清军事的腐败,依然难以挽救甲午战争的耻辱结局。但其中的辉煌,却有着超越历史的意义:晚清王朝对克虏伯的引进以及相关军事合作,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双赢”的典范。倘若晚清王朝的每一件事情,都拿出引进学习克虏伯的精神头来,那个落后挨打的时代,至少,会少一些遗憾!

参考资料:孙烈《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刘申宁《论晚清军工建设》、乔伟,李喜所,刘晓琴《德国克虏伯与晚清军事的现代化》、王潇凡《德国克虏伯与中国晚清海防建设》、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屈辱的岁月 奋斗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