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政府出台配给制度之前,口罩一度成为市场上最稀缺的商品,若能弄一档期货来做多的话,恐怕会是超暴利的金融产品。
关于口罩的市场价,先分享一些笔者在泰国体验到的状况:基本上要买还是可以买得到,只是你得准备好大把银弹。约在1月中的时候,在曼谷市区商场里买了两盒,50片装一盒售600 泰铢,到了2月初再晃过去看,已经变成750一盒,2月中时涨到900 一盒。平时一盒约90泰铢的口罩,如今涨到10 倍以上,足见市场的威力。
当然,这里指的都是合规的口罩:医疗等级,3层防护,而非那种防PM2.5 或什至更烂的布料口罩。再者,为了避免外人扫货,泰国政府也已修订越来越严格的出口限制,从一开始还能允许个人名义寄送单次不超过500 片,到目前(2月20日开始)个人最多携带30 片出境,且各大物流业者不得再接受口罩邮寄,海关也会用更严格的标准来抽检来往的邮包与托运行李
总之,自由市场经济的老对手:政府管制逐渐掌握主导权,不仅在泰国,世界各地皆有类似的趋势。
诚然,市面上零售确实要么买不到,要么价格超贵;但供应链的另一头,那些中盘、大盘,乃至工厂端,倒是仍有不少存货与产能。在尚未统一征调与管制的地方,囤货、待价而沽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有不少熟门熟路的掮客,穿梭在各微信群之间。
想必会有人开始指责这种“发灾难财”的行为,又或“商人无德”之类。确实,当重大事件发生而物资短缺时,价格是否该上涨?若该,涨多少算合理?政府又需不需要介入调控?这一直是经济学上争议许久的问题,正方与反方各据一词,始终无法有令众人都心悦诚服的结论。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分析这道辩题,我们得稍微了解经济学的两个基本架构:市场和弹性。
市场
市场的概念很简单,经济学入门必定会提到所谓的供需法则:当一项商品的需求越高,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理论上吸引更多厂商投入生产,最后导致需求满足后,该商品的价格便会回到正常值。
这个理论支持口罩的价格自由浮动,也就是完全把议价权交给市场机制;但若论述仅停留在经济学大一通识的阶段,难免被讥笑太过肤浅,反方很容易抛出更复杂的赛局理论、行为经济学派来碾压对手。这时正方或许可继续延伸,搬出诺贝尔奖得主哈耶克与弗里德曼两位大师,他们一前一后地倡导透过价格与利润的机制,能有效地调节成本,认为由市场来主导资源配置,会比人为操控来得更有效率。
不过,经济学最为人诟病的,不外乎那一套“根本不存在”的前提假设,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决策的绝对理性”、“资讯流通毫无障碍”等等。当情况发生在真实的人类社会时,很多理论不见得适用。
因此支持市场机制一派,只好把论述再上升到更为复杂的数学模型攻防,引出马斯金,赫尔维茨等人──同样也是诺贝尔级别的大师──指出即便是“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竞争”的环境里,市场机制仍然会是较优的资源分配与价格决定的方式。
这让反方变得有点手足无措,毕竟,信息不对称基本上被认定是市场机制失灵的主因,也往往进一步促成政府出手干预,接管分配与议价。
针对口罩疯涨事件,经济学家张五常便发表评论指出,政府限价很有可能反而会减少供应量;让价格自然上升,可以吸引供给的增加,并某种程度约束囤货行为。至于价格暴涨导致贫困人群买不起口罩,这种现象可以透过政府或社福机构大量采购,并以正常售价卖出(甚至免费赠与)来解决
弹性
大致看过市场后,我们来进一步看弹性这个东西。
每个商品(与服务)都会有其弹性,我们可以举两个极端例子来解释一下弹性在生活中的具体状况。在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完全流通假设下,稀有的艺术品,就拿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来说好了,它的“供给弹性”基本上为0,因为不管有多少人想要拥有它,愿意出多高的价格,不会再有一个米开朗基罗和大卫像了;因此,市场机制会让出价最高者得,资讯公开透明,银货两讫。
那需求端呢?“需求弹性”本质上也是相同的逻辑。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市场上具备的替代品越多(像是喜欢喝咖啡的人,大可去星巴克、西雅图、85 度C、便利商店等等不同地方),需求弹性也就越大。
同时,若该商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越低,例如名牌包包和跑车,那弹性也相对较大。反之若是多数人每天都要使用到、但替代品却很少的商品或服务——例如大众运输系统,消费者的依赖度高且不易找到相同价格范围内的替代品,则需求弹性就比较小,所以价格波动就容易引起纠纷与社会动荡。
现在,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口罩这个东西的需求弹性究竟如何:正常来说,口罩,无论在供给与需求两边,都应该属于有弹性的商品,且并非民生必需品。然而,在疫情爆发的特殊时刻,它就变得有点不同了,对于已经恐慌蔓延的大众来说,口罩瞬间变成弹性极小的必需品,抢购之下价格连番上涨,按照逻辑,这理所当然也应刺激厂商加码生产。
那可能有人会问了,既然要交给市场机制,有些国家确实好像还可以用高价购买到口罩(像是泰国),那有些地方却好像连有钱都买不到?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市场失灵的现象吗?
这跟供给面的弹性有关。简单来说,口罩不是个可以在短期内大幅增加供应量的商品,供给弹性小,产能会受到多方因素限制,例如原本就存在的生产商有既定的产量,新增加的生产线关键零组件须待进口;核心原物料:医疗用过滤布,与附属材料:耳挂绒线等也都极端缺乏;撇开进出口和制成的成本,口罩出厂后还需经过环氧乙烷灭菌处理,并再搁置7 -10 天确保无环氧乙烷残留,检验完毕方能符合规范,在市场上出售。
这样算下来,就算现在立即加配人力投入口罩生产,在人力物力各方资源都全然配合的情况下,至少也得60-90天方能供货。
总结
回到价格的讨论,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实在很难全然地宣称到底市场机制和政府管制孰优孰劣。原则上,市场机制当然还是有效的,至少这只“看不见的手”是目前已知最能有效地去协调资源,并向市场快速释放资讯,让供需长期下来能够回归均值的方法。
政府的贸然介入定价,很多时候可能会适得其反,例如泰国政府这两天又搞出“每片口罩零售限制在2泰铢以下”的提案,可想而知市场上握有存货的卖方,纷纷会想尽办法搬运至行情更高的市场(例如中国,至于怎么搬出去,总是会有办法的),或是直接从一般的零售通路下架,大量转往黑市交易,届时恐怕才是另一波混乱的开始。
再说了,执法层面的成本结构,又是另一个伴随政府全面管制的必然问题。
那政府难道要什么也不做,放任口罩价格飙涨吗?倒也不尽然。在物料短缺需求暴增的情境下,企业与厂商要调升商品售价,是很合理的行为,只要他反映的是合理成本,即便价格短期内有不合理的涨幅,也尚且属于正常现象。政府应该干预的地方,是去注意价格涨幅是否超越成本上升的速度,以及不当的囤积与黑市买卖;另一方面,对于无力负担高额口罩价格的民众,财政与社会福利体系应适时介入,确保绝大部分的民众都能在非常时期取得基本的保障。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法规、市场、消费者、生产者错综复杂地聚合在一起,彼此交互协作,构成我们每天所面对的日常生活,以及在这之中作出的每项决策。
经济学有趣的地方在于试图去解释这一切,虽不一定能在当下找出最佳解(绝大部分经济学就是一门放马后炮的学问),但至少努力朝向“帕雷托最优”(Pareto efficiency)的方向探索,增进全体的效益与福利。

执行编辑:邱佑宁
核稿编辑:何承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