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没记错的话,《范进中举》在初三语文的上册,而《孔乙己》则在下册。在年少时,由于没有太多的社会阅历,所以读到范进中举的时候只是无端觉得好笑,并为范进感到庆幸,而读到孔乙己时,则觉得这个人非常愚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如今再重读这两篇课文的时候,只是令人感到十分唏嘘,其实范进和孔乙己在某种程度上是极度相似的一类人,只是在科举的这场千秋大梦中,范进要比孔乙己幸运得多而已。

可能不少人与笔者一样,在中学的时候读到《孔乙己》时会十分惊讶于他的“执着”。他对科举的痴迷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从小说的剧情来看,他的一生都活在对科举缥缈的追求中,即使自己一辈子连个秀才都捞不着,弄得快要讨饭甚至要以“窃”为生时,仍以科举为人生的最高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个时候可能有人会有问了,“科举”真的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能够让孔乙己如此痴迷,情愿付出自己的一生么?

实际上,如果你注意到范进的癫狂人生,就知道孔乙己所做的一切,在那个年代都是值得的。

我们先来说说范进,可能大部分人对老范的认知仅限于语文书的《范进中举》,但如果你读过《儒林外史》的话就会知道他这个人在学问上未必能跟得上孔乙己。

其实在课文中,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就道出了“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这一点。不过由于课文是节选的,而且胡屠户也是道听途说,不少人并未当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原著中,穷困潦倒的范进确实是五十余岁时进的学,而且还是因为那位“宗师”周进给他放水,才让他改变了自己童生的命运,成为官方钦定的一枚秀才,即胡屠户口中的“相公”。

而且范进没料到的是,他的好运似乎从未停过,在中了秀才后,曾和他一样有不堪经历的“宗师”周进再次提携了他一把,让他“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之后更是中了进士,成为朝廷命官,做到山东学道为止。

值得一提的是,学道以朝廷钦差的身份掌管一省的教育以及科举考试,其权利之大,位置之重可想而知。

如果说简单地将老范的“成就”罗列一番的话,这虽然令人十分神往,但可能还仍未达到让一个人为科举奉献终身的地步。不过不要紧,这些都不是重点,其重点在于,老范的生活在中与未中时,产生了令人无法拒绝的反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得范进未中举时,在大家看来都是一个烂忠厚没用的人,哪怕是在中了秀才后,在老丈人胡屠户的嘴中,他仍是一个十足的“现世宝”。

客观来说,这怪不了胡屠户,因为在现实中老范就是一个连妻子母亲都难以养活的人,家中经常有上顿没下顿的现象。所以在向老丈人借钱去广州考试的时候,老范又被痛骂为“尖嘴猴腮”、“癞蛤蟆想天鹅屁吃”。

可见五十多岁的范进从第一次参加考试开始,已经在第一关就失败三十多年了。年复一年的落榜,自然也教会了他在别人面前唯唯诺诺,丝毫没有关于自尊的想法。

但人生的十字路口就是如此奇怪,因剧情的需要,范进走上了别人无法想象的翻身之旅,从一个考了三十多年都捞不着秀才的童生,竟一鼓作气考中举人,成为“老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此时的他,喜极而泣,突然多股难言的情绪一股涌上心头,竟然变得了疯癫了起来……

等醒来时,老范发现,他已然活在了另一个次元中。曾经看不起他的邻居,如今纷纷改口叫他老爷,一向对自己暴脾气的岳父,此时已然变得千依百顺,称他为“文曲星”,跟别人交谈时一口一个贤婿,同时还对他相貌进行了大方的夸赞,这都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除了平头百姓们在快速转变外,做过知县的乡绅也逐渐登场,一下子不是送银子就是送房产,被范进推辞时连“至亲骨肉”都出来了,看来读书人有文化果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看过原著的人还会知道,在课文胡屠户骂完儿子“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这一段后,随之而来的是这么的一段——

“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张乡绅家又来催着搬家。搬到新房子里,唱戏、摆酒、请客,一连三日。”

……

老范的故事大抵如此了,简单地来说,他之所以在中举后产生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情,其源头只有一个,就是在他中举的时候,就已经正式踏进了特权阶级,相应的特权也随之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在明清时期,举人的特权又有什么呢?第一个是中了举人后就已经相当拿到了当官的许可证,第二个是

举人有固定的俸禄领取,第三个是举人全家不用纳税和徭役。此外,举人还有相当多的特权,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可想而知,有当官资格,又不用纳税的举人,自然是乡邻人人争相巴结的对象。乡绅、土豪、官员自然愿意与其打交道,而破落户们则宁愿拖家带口去依附,哪怕做举人老爷的家奴,也不愿意忍受苛刻的赋税和徭役。

可见,范进正是通过这种一人得道的方法,才让鸡犬升天的。原来一个穷困潦倒一辈子的人,离高高在上的特权,也只差两场考试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几十年都考不上秀才的人,范进懂这个道理,而与丁举人有往来的孔乙己,也一定懂这个道理。

同时,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虚无缥缈的可能,才让他们宁愿为科举发疯,对科举痴迷到哪怕没有退路,也要搭上自己的全部人生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