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坏的消息,应该用愈多的气力沟通它。------《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作者 安德鲁·葛洛夫

职场当中,我们总会面临“坏事”的发生。如何做既能妥善处理这些“坏消息”,还能保护自己?

在调研了身边的一些同事之后,方法基本有2种:

□ 不要急着汇报,自己先努力解决掉,然后拿着结果再做汇报。
□ 第一时间汇报,不要让“坏消息”砸在自己手里。

不要急着对以上两种方法下定论,先看看我的故事和解析,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胖子,因为这事儿被辞退了!

胖子,23岁,本科毕业,在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做薪酬工作,刚入行不久,算是新人。

就上个月的周末,我正搂着儿子看动画片,他的电话呼了进来:“有个事儿快帮我想想办法,我被辞退了。”

我问:“怎么个情况,别急,给我说说。”

“7月份我们公司出了一款新型理财产品,销量不错,我负责这部分产品销售提成的核算。大约有80多个人,涉及200多万。当工资发下去之后,才发现我在核算的时候出问题了,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应该是表格错行了,80人只有5个人的提成是对的,其他人全错了。”

我说:“你这个属于较严重的工作失职。你第一时间向主管汇报了吗?”

胖子有点自责的说:“没有,想着我也是新人,这份工作来之不易,我不敢说。就想着自己抓紧时间重新做表,然后对出差额。

但我做出差额后,才发现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涉及到个税、社保公积金、福利津贴等各种数据,还有补发、扣发等等,于是我就晕了,这些我都不懂。然后我就去找财务的同事,求爷爷告奶奶的想让他们帮我一起加班,悄悄的搞定这事。

这还不是最坏的结果,市场部的平时工资的同事最先发现了问题,打电话来质问。再然后就是10个、20个电话的打进来。我都崩溃了。

当我告诉领导这个坏消息的时候,事情已经过去了1天半,市场部闹的沸沸扬扬、财务部同事也埋怨我让他们白加班。”

我问道:“你主管怎么说?”

“刚开始他没有表态,而是第一时间向总监汇报了此事,找HRBP团队尽快安抚市场部人员情绪,找财务部协同拉群沟通应急方案,很快就解决了。但,就昨天下午,他约谈我,说我不太合适这份工作。”

说到这里,胖子有点要哭了,工作就这样没了。

期间我对他的安抚和劝导就不在这里多言,想必通过他和他主管的做法,段位高下一目了然。

胖子被辞退这件事,固然已经无法挽回。但对于坏消息汇报的理论逻辑和实操技巧,通过下文一一展开。

二、坏消息一定早汇报,小心“波斯信使综合症”自毁前程

“波斯信使综合症”,在《穷查理宝典》提到,是指人会倾向于讨厌与坏消息有关联的一切事物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一心理学名词,来源于一个故事: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战争,波斯的国王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习惯,就是会重重嘉奖带来好消息的报信人,而把带来坏消息的报信人全都杀掉。

对于这类心理,你可以理解为“爱屋及乌”,就是讨厌某个消息,会连带讨厌这个消息周边的人和事物。

我们很多人都会陷入“波斯信使综合症”的怪圈,有了坏消息也不愿意或者不敢及时的上报,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一种心理。

这种心理给我们带来的主要危害有:

危害1:延误“坏消息”汇报的最佳时间

工作汇报也是有时效性的,尤其是此类的坏消息,一旦延误了最佳的上报时间,就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比如跟丢了一个大客户,如果第一时间上报,领导通过整合资源或者动用人际关系,还是有可能拿回订单的。但如果延误了最佳的时间,这个客户已经竞对公司抢走,那对于公司来说就是非常直接的利润损失;

危害2:形成“不靠谱”的人设标签

人们都说“靠谱”是对一个职场人最高的褒奖,那“不靠谱”就是非常不好的人设标签。

一旦有了这个标签,整个职业发展就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比如上文当中胖子的案例,虽然在金钱上没有直接的损失,但团队氛围受到了消极的影响,说的严重一点,员工可能对公司的某些部门打上不靠谱的人设标签,形成极其恶劣的负面印象。

我们返回文章一开始的两种做法,你心里有自己的打算了吗?

作为十年职场人,我建议:要让自己成为“坏消息的传播者”,千万别想着先把问题解决了再汇报,逻辑如下

□ 如果你没能解决问题,就像我小舅子一样,那这个锅只有你自己背,事情还有可能恶化到无法收拾;
□ 如果你没有回报,领导却发现了此事,你就成了“知情不报”的失信人;
□ 如果你解决了才汇报,领导也不会夸你,反而可能会质疑“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及时同步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如何巧妙的汇报“坏消息”?要做好如下3点

行为经济学家告诉我们:当面对好的和坏的消息的时候,传递消息的形式、频率、比较对象,都会直接改变接受消息的人的决策。

第1点:巧用“心理隔断”,建立彼此信任

心理隔断,是对人的大脑分为“情绪脑”和“理性脑”的非常形象的比喻。

“情绪脑”,也是人的本能和情绪的自然反应。当一个人听到坏消息时的焦躁、不安和发怒,就是情绪脑在发挥作用。

“理性脑”,善于处理富有逻辑的信息、数据和理论,是情绪脑之上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

当有坏消息要进行汇报的时候,要努力将坏消息穿过领导的情绪脑直达理性脑,要试图让领导通过分析来理解这个坏消息背后的逻辑,和你做及时汇报的原因,以求彼此建立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具体应该怎么做?

① 汇报要有准备,理清思路

既然是要汇报坏消息,那么领导肯定会有很多问题,所以汇报之前的信息收集和准备,是非常有必要的。

建议按照SQCA模型来准备,详解如下:

SCQA模型是一个“结构化表达”工具,是麦肯锡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

S(Situation)情景——简明扼要描述坏消息的背景;

C(Complication)冲突——坏消息的案件中,现实和原计划之间的冲突是什么;

Q(Question)疑问——根据前面的冲突从领导的角度提出他所关心的问题;

A(Answer)回答——我采取了怎么样的行动(可能是失败的)/或者未来的计划;

② 承认错误,安抚情绪

领导听到坏消息,肯定情绪上是不开心的,这点毋庸置疑。

你要做的就是要领导安抚情绪,不要因为彼此之间的情绪不和而让这件事情再次恶化。首先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自己再委屈也不能跟领导硬扛。其次就是要承认错误,你服软了,领导情绪上也就落下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2点:改变“坏消息”表达的方式

查理芒格讲过:讨厌是一种心理调节工具。

我们要通过改变坏消息表达的方式,尽可能找到既能解决问题又能保护自己的角度。通过这种角度的切入,来调节坏消息的负面影响。

具体应该怎么做?

① 改变表达的频率

多个坏消息要一次性说完,坏消息表达的频次越低,对自己是越有利的。

Bad Case:

“领导,今年上半年我们的市场占有率下跌了10%”

“毛利率怎么样?竞争公司呢?”

“毛利率也下降了3%,竞争公司市场占有率上升了5%”

“客单价呢?”

“比起去年同期,客单价跌了0.5元”

这种表达方式就是,坏消息的频次过高,领导心里肯定越来越难受。

Good Case:

“领导,今年上半年我们的市场表现比较疲软,和今年台风频发有关。市场占有率下跌了10%,竞争公司市场占有率上升了5%,主要原因是客单价降了0.5元,像我们最近的人力成本较高,毛利率下降了3%,我计算了一下,都在可控范围之内。”

既然你有多个坏消息,索性一次性说完,降低表达的频次。

② 改变表达的参照物

这里运用到心理学当中的“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又叫沉锚效应,指在不确定情境下,判断与决策的结果或目标值向初始信息或初始值即“锚”的方向接近而产生估计偏差的现象。

简单解释:做决策时,我们更容易受到初始信息/熟悉信息的影响,并不自觉地以它们作为参考。

当你准备要汇报一个坏消息的时候,可以先用一个更坏的消息作为铺垫,也就是给被汇报人设定一个“锚”,在心里面形成一个阀值。

Good Case:

“领导,你还记得去年我们新产品上线,由于各种bug导致客流转化率下降了30%吗?好在我们及时补救,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重新回归到了市场平均水平。

今年我们的新产品上线,也存在一些同样的问题,客流转化率下降了15%,目前,运营团队正在设计新的市场营销方案。“

前面讲到的30%,就是“锚”,后边的15%,看上去就不是那么的严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3点:行动结尾,传递希望

心理学家指出:在人面对某种消息的时候,如果产生消极的信念,就很容易产生焦虑、沮丧、愤怒等情绪,进而将这些负面情绪转嫁到别人身上。

无论你是汇报怎样的坏消息,领导最终看到的还是你的解决方案。要通过你的解决方案给领导传递希望,不要让他将这些负面情绪“撒”到你的身上。

具体应该怎么做?

① 借助“好消息”制造惊喜点

当汇报坏消息的时候,也尝试去寻找一些好消息,一并进行汇报,给领导制造一些惊喜点。

这里运用到的是“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由著名心理学家A·卢琴斯提出的,指最近一次出现的刺激物所产生的印象会更加强烈的心理效果。

Good Case:

你负责市场营销部,由于今年台风比较多,导致物流成本上升10%。而通过努力,你们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了5%。

你可以这样说:“今年由于台风比较多,路况相对严峻。所以我们的物流成本上升了10%,这个会导致毛利率下降。

但通过团队的一致努力,我们成功打进多个省份,实现零的突破,市场占有率提高了5%。”

前面是一个坏消息,后面是一个好消息,给领导制造了惊喜点。

② 给予翔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没有行动方案的汇报,都是在扯淡,汇报坏消息更是如此。

就像上面胖子的案例,如果他在一开始,把自己心里边的想法变成一纸方案,及时的将这个坏消息汇报和做出弥补措施,相信结果也不会那么糟糕。

行动方案可以采用“5W2H原则”:

why:我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what:我要做哪些内容?

when:什么时间做?什么时间向你汇报?

who:除了我还有哪些人与此事相关?

where:主要的风险点在哪里?

how:具体的行动方案有哪些?我计划怎么做?

how much:成本如何?需要什么资源?

其中,when的部分,领导会比较在意。因为它需要一个具体的时间点来跟踪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总结一下

职场当中难免会遇到这样的坏消息,千万别想着把问题解决了再汇报,因为很可能大概率世界,而是事情打在你手里。

根据墨菲定律,你不想要的结果就很可能会出现。

所以让自己成为坏消息的传播者,努力克服“波斯信使综合症”对你的负面影响,尽早的将这个坏消息进行汇报,具体做法有关键3点:

第1点:巧用“心理隔断”,建立彼此信任

① 汇报要有准备,理清思路

② 承认错误,安抚情绪

第2点:改变“坏消息”表达的方式

① 改变表达的频率

② 改变表达的参照物

第3点:行动结尾,传递希望

① 借助“好消息”制造惊喜点

② 给予翔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上文当中对于涉及的理论逻辑和心理效应,都做了详细的解释,并且给出了很多Good Case作为参考,希望对你在处理坏消息这件事上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