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月3日,日本网传花岗岩能防止感染新冠肺炎,众多网站开始售卖,标价1000-5000日元不等(约合人民币64-322元),引起网民疯抢,结果导致售罄了。有人称泡澡时使用可起到杀菌作用,也有称玄武岩效果更好。后经专家辟谣,这一说法纯属造谣,完全没有科学依据。

如果花岗岩都可以,吃韭菜、练瑜伽都着实不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假的令人窒息的谣言,怎么会有人信?毫无疑问,每一个谣言都会有它的受众和杀伤力,有的谣言流传之广,引发的次生灾害不容忽视,比如造成哄抢物资等行为的发生。依赖于网络的发达,我们生活中的谣言实在是不要太多了,还会随时来几次“反转”“辟谣”和“反辟谣”“再辟谣”。

为什么谣言很容易传播?

为什么越是辟谣越是信?

为什么进行科学的辟谣如此困难?

1

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了半个世界。

谣言跑得快,怪谁?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自媒体时代,谣言远比真相更容易传播!

《科学》杂志发表过一篇封面文章叫《How lies spread》(谎言是怎么流传的),就是专门讲这个问题。来自美国麻省理工的研究者,通过对社交媒体中几十万条真信息和假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了让人无比绝望的消息:

无论是比传播的速度,传播的广度,还是传播的深度,谣言都完爆真相!

尤其是政治,娱乐和科技相关的谣言,是谣言中的战斗机,传播尤其广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谣言为什么传播更广?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更喜欢转发谣言

统计发现,谣言与真相比起来,被转发的概率高70%。转发谣言的人数,比转发真相文章的人数经常多10倍以上,甚至100倍。

厉害的谣言,全部都是病毒式传播。而真相,极少会病毒式传播。

你以为只有长辈喜欢转发谣言?大错特错!

事实上,任何年龄,任何性别,任何教育程度的人,都更喜欢转发谣言。

谣言大致有两类:第一类就是有明确目的,专人撰写的谣言(比如保健品/药品领域,甚至一些黑公关);第二类,就是作者本身能力不足,扭曲了科学现象造成的谣言(比如误解科学发现,或者是单纯通过生活过程总结)。

但是,虽然是谣言,令人深信不疑的太多了。其实归根到底,就是谣言符合了受众的知识体系。哪怕有些人有着很高学历,但是如果学习质量或者说特定领域科学素养不够高的话依然有知识体系的漏洞。因此,在有漏洞的区域就会遇到谣言的侵袭。

基本上,只要不在自己真正了解的专业领域,没有人可以幸免。很多人已经丧失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很多谣言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会不攻自破,但没有人愿意去思考。

2

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乎答主李旺财说:

我娘转了一个“不能喝易拉罐,罐口有致命细菌”的谣言给亲戚圈所有人,也转给我,我把当事医院的辟谣新闻发给她,她只回了一个“哦”,没有转给亲戚圈。为啥我娘宁愿转谣言而不转辟谣呢?因为转那个谣言相当于对亲戚们说“我关心你们”,而转我的辟谣新闻相当于说“你们都是傻逼”所以科普也要抓住心理。

中国人普遍宁可信其有。辟谣只守不攻,自然吃亏。

自从我转了几条“小伙传谣500次被刑拘”,“妈妈信谣害死女儿”之后,群里风清气正好多了。

后来我娘告诉我他们新建了一个亲戚群,没加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老年人子女已然放弃科普。但对于许多年轻人,还是会时常感叹——为何许多人会选择相信无血无肉的谣言,而不选择相信推理严谨的科学?

通常来说,我们都会认为最好的改变别人错误观点的方式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是,一般来说我们难免会经历到这样的情况,自己摆事实,讲道理,费尽口舌,要锤给锤,结果对方毫不领情,反而认为你是在耽误他,祸害他。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我们的父母长辈们,当他们深信谣言而不信我们苦口婆心的科学解释时,不由会生出一种生无可恋之感。

这个效应,就是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心理学上的解释是“当人们遇上与自身信念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它们足以完全摧毁原信念,否则会忽略或反驳它们,原信念反而更加强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一个人容易这么固执呢?

从我们记忆生成的角度来解释的话,就是我们大脑中有无数的神经元相联结,而神经元在一次次接受刺激后就会逐渐被强化。就像是乡间小道,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被人踩踏出了一条清晰的路径大脑里的神经通路就是如此

所以,当我们坚信一个观点时,同时也就是反复强化了神经元的联结,从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因此,如果我们自身的观念被攻击,那么这种感受几乎等同于自己被攻击差不多,所以我们就会本能地想要捍卫自己的观点。比如明星要锤得锤了还对他依然坚定不移的死忠粉,一粉顶十黑,比如受骗后非要打钱给骗子的老人,银行和警察都拦不住。大抵是觉得太“丢面儿”了?

有的人愿意活在谣言里,正如有的人愿意活在梦里。

无论难不难,该做的辟谣还是要做。正如博尔赫斯在《环形废墟》中写道:“在那做梦的人的梦中,被梦见的人醒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像是新出现的信息摧毁了这个人原来的世界观,那么间接地否定了这个人过去人生中的大部分奉为真理的观点和行为,自然,这个人就无法接受这种现实。所以在我们试着说服他人时,即使我们的观点非常正确,但是与其直接否定他人的看法,试着用委婉的语言风格不失为一个更好的方法。

而有时,我们自己也是有认知错误的一方,却不自知,一旦形成了这种认知偏见后,就很容易被蒙蔽干扰,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我们的大脑其实像个自尊心很强的小孩,直接指出他的缺点反而会激怒他。所以在得到新的内容或者信息时,在充分了解前还是不要妄下结论为好。

3

毕竟辟谣的人是兼职在辟谣,别人是全职在传播伪科学

刮腋毛影响出汗排毒会致癌?假的

豆浆喝多了容易得乳腺癌?假的

喝隔夜水和千滚水会致癌?假的

癌症患者吃糖就是在喂养癌细胞?假的

……

人们谈癌色变,被大量伪科学和谣言裹挟着生活在恐惧中,又因为恐惧,造成更多的误解。而与癌症相关的谣言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菠萝博士”李治中,一直在试图解开这些“误解”。为此,他去美国念了癌症生物学博士,但他在实验室中的努力始终赶不上国内各种癌症谣言的传播速度,于是他开始以“菠萝”为笔名,写文章辟谣以及进行各种癌症科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治中在演讲中解释为什么谣言总是辟不完。 图 / 网络)

他说:

从第一篇科普文开始,我会有意识地在每篇文章后面附上参考文献,这是和伪科学的区别——任何结论都需要有靠谱的来源。但写着写着我发现,对于科普文章来说,只有靠谱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简短再加一些比喻和幽默的话

有一次,我想辟谣“红薯能防癌”这个说法。那时候刚出了一个很靠谱的研究,说的是“休闲时间运动”可以防癌,比如走路、跑步、游泳、健身等,也就是我们所谓的“锻炼”可以防癌。当然,平时工作性质相关的“运动”,比如重体力劳动者、专业运动员的大量体力活动,不算在内。

我就在文章结尾用了一首小诗把这两个重点结合了一下:原来/红薯真可以防癌/如果你是/每次都需要走很远的路/才能买到红薯的小孩。

渐渐的也总结出了一些谣言和伪科学的特点。

例如,很多伪科学文章中都会出现一个穿白大褂的外国老爷子,其中有一位在癌症伪科学文中出镜率特别高,好像他一出现,就代表着靠谱和权威。但事实上这位老爷子并不是肿瘤科医生而是妇产科医生。他最牛的事迹是一生接生过近两万个小孩,和癌症没有半分钱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常出现在中国伪科学文章中的沃尔特华生医生。图 / 网络)

除了莫名其妙的外国医生照片,如果一篇文章中动不动就出现嫁接进来的CCTV新闻画面、标题里好多感叹号、求转发愿望超浓烈、结尾各种无关广告、点“阅读原文”跳出奇怪东西,那十有八九都是“伪科学神帖”。还有一句想特别提醒大家的真理:封面图女人衣服穿的越少,伪科学的概率越高。

可能我花10个小时写出来的科普文章,带来的流量远不如别人用1分钟上传一张大胸女人图片,但这有什么关系,我没办法让讲故事的营销号放过癌症患者,但至少能让大家知道,世界上还是有说真话的人,还有人在努力地防止你上当受骗

谣言天生是为了让别人相信而产生的,而真相就是真相,它根本不在乎你相信不相信。

本文摘自:

知乎专栏作者:每日人物

www.zhihu.com/question/284455334/answer/517885641

知乎答主:李旺财

www.zhihu.com/question/284455334/answer/443845082

知乎答主、心理学及脑科学话题优秀回答者:叶赌徒

www.zhihu.com/question/284455334/answer/471332341

知乎答主、癌症生物学博士:菠萝

zhuanlan.zhihu.com/p/107815013

知乎答主、心理学优秀回答者:华沙

www.zhihu.com/question/284455334/answer/4713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