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死亡诗社》又译作《春风化雨》,是一部经典的美国校园励志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威尔顿预备学院。这里是家长眼中的百年名校,是全美最优秀的预备学院,它所推崇的是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

然而,这里又是学生心中的“地狱学校”,死板的教学体制禁锢着学生的思想,单调的教学模式抑制学生的渴望。

但是这一切随着基丁老师的到来而改变:他告诉学生珍惜时间,珍惜现在,做最好的自己;他让学生将教科书中刻板的说教撕掉,鼓励学生做自己的思想者;他让学生站在讲台桌上,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周围的世界;他推崇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鼓励学生做不一样的自己。

基丁感染着每个学生。渐渐地,查理、安德森、诺克斯、尼尔、托德等学生的内心发生了变化,他们恢复了追求梦想、做真正的自己的勇气和激情。

然而,尼尔和基丁为此付出了痛苦的代价——尼尔在冬日的雪夜里用一把冰冷的手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基丁被迫离开了学校。

影片最后,当大部分学生站在课桌上互换基丁:“Oh,captain,my captain!”(哦,船长。我的船长!)时,校长为此怒不可遏,但是基丁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片名的寓意

影片片名“Dead Poets Society”直译为《死亡诗社》。

在影片中,死亡诗社是基丁学生时代学生自发的秘密团体,诗社的誓词取自于梭罗的诗句“我希望活的深刻,汲取生命的精华”,这也是诗社成员为之努力的方向。

基丁点燃了尼尔追求生命意义的激情,尼尔瞒着父亲参加了他钟爱的舞台剧演出。这成为他死亡的间接导火索。

尼尔的父亲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造成儿子悲剧的罪魁祸首,却错误的认为是基丁的言传身教使儿子敢于违背自己的意愿,并最终走上绝路。

与此同时,校方急于找到替罪羔羊,将尼尔的自杀归咎于基丁的“怂恿”与“鼓动”。

无论是尼尔的离世,还是基丁的离开,都是一种结束,然而这种终结又孕育着新的开始,意味着新的憧憬。

电影中个性鲜明的托德、尼尔和基丁以各自特有的方式表达出对人生独特的理解。

服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听从内心的召唤,人生会常常面临的两种选择,个人的价值在这两种抉择中面临考验。

影片折射出托德、尼尔和基丁对生活的态度。他们以各自的方式与所谓的“传统”抗争,他们所展现的反抗精神和生活激情无不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尼尔的隐忍与反抗

尼尔以全A的成绩进入威尔顿预备学院,被公认为学校中最具实力的学生。他俊朗、宽容、热情澎湃、富有理想、领悟力强、富于感召力。他钟爱表演,而且演的惟妙惟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生活照这样发展下去,他会按照父亲事先设定好的人生道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最好的医科大学,毕业后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但是,基丁的引导使尼尔更为清楚的意识到自己一直生活在父亲的阴影里。

尼尔探寻生命意义的旅程由此开始:他第一个提议重开死亡诗社,他全身心投入的朗诵开幕词;他鼓励托德从高空抛掉自己不喜欢的文具盒——每年都会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相同的生日礼物;他瞒着父亲参加他所喜爱的舞台剧《仲夏夜之梦》的表演,并且饰演主要角色。

他是整部影片中最接近基丁期望的学生。

然而,在父亲看来,尼尔的表现是“不务正业”,他成功的演出并没有得到父亲的鼓励和赞美。

相反,父亲三番五次的浇灭了尼尔心中的激情和梦想,而尼尔一直以一种隐忍的方式反抗父亲的权威。

当父亲要求尼尔辞去校刊社的工作,尼尔的眼中透露着无奈和不舍,可是他对父亲的回答是:“对不起。你了解我,我总是太贪心。”

当尼尔为《仲夏夜之梦》的公开面试演员而兴奋不已时,托德提醒他面对无法抗拒的现实——父亲的反对,尼尔的语气中带着哀伤:“不告诉他至少没有违抗他。我在心中自娱自乐片刻都不行吗?”

当基丁询问尼尔和父亲的沟通结果时,尼尔闪烁其词,用谎言来宽慰自己,“他‘应该会’同意我继续演出。”

当尼尔背着父亲成功地完成了演出,父亲严厉地训斥了他,并决定让他转学到军校,然后学医学。他的一生将远离他所热爱的表演。

尼尔并没有与父亲发生激烈的争执,他呆坐在沙发上,眼里满是绝望,喃喃自语的说:“我演的很好,我真的演得很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尔最后一次戴上演出时的花冠,于绝望中毁灭了自己的生命。

尼尔最后的反抗也是用他一贯的方式——为了捍卫自己的理想,为了捍卫自己的人生,他默默的离开这个世界,或许在他看来,死亡才是最高形式的抗争,但是他走的如此决绝,令人心痛和惋惜。

托德的怯懦和反抗

托德的哥哥是威尔顿的优秀学生,曾代表毕业生发言,托德的身份首先是“优秀学生”的弟弟。起初,托德胆小怯懦,眼神中透着羞怯不安。

在基丁的第一堂课后,他写下了seize the day(只争朝夕),然后又把它撕去了,这一细节表明了他心中的冲突和挣扎——是遵循传统训诫,还是接受基丁传授的新思想,这是个问题。

当尼尔邀请他参加死亡诗社的活动时,他拒绝了;当尼尔坚持让他只旁听,而不用朗读时,他忧虑重重;在死亡诗社的几次聚会中,他害怕当中朗诵诗歌,而只是作为记录者出席。

当基丁让他做出原始的咆哮以释放情感时,他屡试屡败;而当他创作诗歌时,他苦苦吟诵却不得要领。所有的这一切皆因他被束缚的思想和被压抑的激情。

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梦想和激情闪耀着别样的光芒,只是他没有勇气去展示自己。在良师基丁的启发下,在好友尼尔的鼓励下,他经过长久的挣扎逐渐觉醒。

基丁捂住他的眼睛,让他跟着自己的灵感说出对惠特曼的评价:

“令人齿寒的疯子的身影在我身边飘动,他的目光冲击我的心灵。他的手伸出来掐住我,不断自言自语,说真理就像让你双脚发冷的毯子。无论你如何抓它、拽它,永远不够长......从你哭着进入此生到你垂死离开此世,它都只能盖着你的脸,任你悲痛、哭泣、尖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表现令同学大吃一惊,甚至连他自己也惊叹不已。他的想象力和心中的渴望正慢慢地被激发出来。

托德主动的公开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在尼尔死后:他在大雪纷飞的校园中呕吐、痛苦、奔跑、咆哮,这时的托德已经丢弃了懦弱的一面,找回了丢失的勇气。

尼尔死后,卡梅伦成为告密者,并且声称是基丁的怂恿导致了尼尔的悲剧。托德闻听此言后的呐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自信、勇敢的男孩。

影片最后,托德带头站在桌子上向基丁告别时,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毅。基丁听到了他发自内心真正的呐喊,“船长,我的船长”。

此刻的托德已经长大了,摆脱了一切束缚,学会了勇敢面对,了解到了生命的意义。

基丁笑了,疲惫却幸福,因为他看到了托德已经敢于逆流而上,成为自己人生名副其实的主宰者。

基丁的随和与反抗

基丁虽然颠覆着传统,但是他所展现的并不是一位“斗士”。无论是对同事还是学生,他一直以随和的方式处事。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拉丁文教师发现基丁鼓励学生将生硬的说教从教科书中撕掉,他提醒基丁不要误导学生,基丁并没有与其辩驳,而是用一首自创的诗微笑回应:

“唯有在梦想中,人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以前一直如此,将来一直不变。”

另一个例子是当校长谴责基丁用非传统的方式教育学生时,基丁面带温和的笑容说:

“教育的理念是学习自我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基丁表面的和蔼和他骨子里的斗志是那么的不和谐?从两个细节中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是学生查理以死亡诗社的名义在校刊上发表文章,并因此遭到体罚,基丁告诉他:

“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髓并不代表着要被骨头噎死。”

二是尼尔不明白为什么基丁以他的才华要窝在这所学校教书,基丁告诉尼尔他热爱教书。

这两件事表明了基丁是以现实的方式与禁锢学生思想的传统教学方式做斗争。

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作为一名教师,他是先驱、是启蒙者、是春雨,感化着学生备受压抑的心灵。

他以更为可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帮助他们以一种独立思考的方式来面对世界。正如影片中基丁所说的: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激情。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理想,并且是维持生命的必须条件。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为了使生活这一出强有力的戏演下去,你应该贡献出一篇诗歌。”

这句话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无比巨大的启示意义,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在《死亡诗社》中,基丁独特的人格魅力正如春天的雨露滋润学生干渴的心田。学生们站在桌上向基丁做最后的告别,也是向他表达最高的敬意和感谢。

独立的精神和反抗的精神已经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华丽的蜕变,已经找回失去的勇气和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尼尔的离去令人痛苦不已,托德悲伤的呐喊令人潸然泪下,基丁的扼腕叹息令人感同身受,但更为重要的是,约翰·基丁让人们看到教育的另一条通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正如诗歌给人们带来憧憬和希望,他的教育宛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滋润每个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