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人生的三重境界,并各以一句词来表达,其中第一重境界用的是北宋词人晏殊《蝶恋花》中的一句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词我们如今也是耳熟能详。

而在这首经典词作外,我们所熟悉的“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也出自晏殊的一首《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他还有一首《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也同样是脍炙人口的词作,其中“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的名句千古流传。

以上三首词应当是晏殊最为人所知的词作了。从这些词句里,我们能读到词人的哀婉与惆怅,同样也能看到他的含蓄蕴藉。

与许多诗人词人身世崎岖、仕途坎坷不同,晏殊少年便以“神童”召试,后来平步青云,仕途顺利,并且官至宰相,过着显贵生活。因此,有人称晏殊词为“富贵闲愁”。

但其实读晏殊这些词作,我们可以发现他并非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晏殊词作是可以打动人的,这也是它们能够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

今天就分享一首晏殊非常经典的恨别相思词作《玉楼春·春恨》,同样写得很动人。词以一个思妇的口吻,写出与恋人离别后的深切相思,句句写得惆怅满怀,读来令人心碎。最后两句是表达相思无穷极的千古名句。

《玉楼春·春恨》
北宋·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词的开头七字渲染出美而迷蒙的春景:长亭古道上杨柳青青,芳草萋萋。这样大好的春光里,可词中人却要面对离别了。第二句点出题目中“春恨”的缘由:在这三月天里,年少的人总是那么轻易地就抛开送别之人而远去。

至于他为什么远去?他去了哪里?词人没有说,也不必说,人生原本就离别匆匆,聚散无常。

后两句转入写原地守候的思妇的心绪。夜深时,窗外楼头传来五更的钟声,惊醒了思妇的残梦;花下三月春雨声声响起,更是平添心中的离愁。在这深夜里,思念的人并不能安稳地睡去,所以轻易地便为更声所惊醒,只能听着窗外沥沥的雨声,滴滴落入心怀。

下片转入抒情,“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她感叹道:无情的人多好啊,无情的人不必像多情的人这般受到思念的煎熬,一寸相思愁绪化作千丝万缕,无处理会。这两句可谓将多情之人的相思写至铭心刻骨,痛苦万分,这体验感受入微,受过相思之苦的人都能懂。

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愁绪令人无法安宁,而词的最后两句更是进一步将相思写得绵长无尽,成为千古名句。在人们的印象中,“天涯地角”应该是最远的地方了,可这天远地阔也有穷尽之处,可那心中的相思啊,却是无穷无尽,没有休止,亘古绵长。

只要此身仍在,相思就在,情就长在,所以李商隐说“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所以况周颐说“他生莫作有情痴 人间无地著相思”,所以晏殊会说“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人生短暂,聚散无常。相思刻骨可以超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