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杜明彦 摄影报道】云南省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位于云贵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中。群山环绕,壁立陡峭。村民赖以生存的耕地90%都悬在半山腰上,贫穷,不难理解。

2019年2月25日,南方电网曲靖云电阳光配售电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张泽道来到杨柳镇可渡村,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与蔡俊强、李金美两名搭档组成了扶贫工作队。这个从杨柳镇可渡村隔壁村克基村走出去的杨柳人,18年前,为走出大山,考起了云南农大;今天,为建设一个让人不愿离开的故乡,他又回来了。

在可渡村的300多个日夜里,他一边深学脱贫的政策要求,把住时代脉搏;一边俯下身子,和村民劳作在一起,心更在一起,融入了可渡村。

他的回来,亦是一次回归。

探路

到可渡村之前,张泽道就多方讨教,对曲靖大多数县区各方面的扶贫产业了解了个大概。到了可渡后,他和驻村干部蔡俊强、李金美一起,利用村民早晨出工前和晚上收工后的时间,对分布于10个村民小组的347家贫困户逐一走访。每到一户,都花1个多小时,重点了解村民的养殖种植意向和当地农业的优势、特色。

经过深度调研后,张泽道向杨柳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发展面条产业的方案,当即得到镇党委书记瞿紹峻的支持。经过有关决策程序,建面条厂的方案获准之后,张泽道便和蔡俊强、李金美一起,利用每周仅有一日的休息时间,驾着自己的私家车,前往曲靖、宣威等地探访有名的面条厂。

在曲靖,为跟某大型面条企业搭上线,张泽道利用自身人脉关系,到处寻找相关企业老板前来考察,但是很多面条企业老板实地考察后,都委婉拒绝张泽道的邀请。最终,经人引荐,在昆明找到了愿意合作的餐厅老板程家烈。对方愿意一起出资建厂房,并同意按照议定价格兜底收购村民种植的麦子。

2019年7月,占地5300平米的面条厂正式开工建设。同年秋冬季节,杨柳镇种下了4000多亩麦子。按每亩1200元至1500元计算的话,种麦的人家每年可户均增收3600元至4500元。而可渡人的产业,远不止于此,当下,在扶贫林果基地,70多亩软籽石榴、40多亩大树杨梅、30亩蜂糖梨的树苗已移植成活,未来几年,村民的生活必将越来越甜。

笃行

脚上沾满了多少泥土,心中便沉淀了多少真情!在张泽道看来,“干扶贫不仅要心沉得下去,身子也要扑得下去!”

岩头小组的詹大令,在村委会干了11年,妻子如今是岩头小组党支部书记,夫妇俩告诉笔者,“之前村里也来过扶贫干部,但像张书记这样吃得苦不怕脏的,绝无仅有!”

为证明自己并非言过其实,詹大令举出了实实在在的例子,“在村里搞人居环境提升的那段时间,张书记整天和村民一起,提畜尿、铲畜粪、端垃圾,浑身上下沾满了粪尿。”

詹大令所说的人居环境提升,是对全村环境的大清扫、大整治。既是一项上级要求的规定动作,也是张泽道脱贫理念中的重要一域。“脱贫不单是吃得好穿得暖,更重要的是摆脱贫困的习俗和文化。而好的习俗和文化,在肮脏邋遢的环境中是养不出来、孕育不了的。”

在这项工作中,张泽道等带领着100多人的清扫队,逐村逐户清理堆在村中的粪堆、草堆、柴堆,捡拾、清运路边和沟中的垃圾。

亲历这次工作的村民阚应菊告诉笔者,张泽道总是第一个走在前面。她经常看到,张泽道端着流淌着尿液的畜粪往清洁车里送,一忙就是一整天,下半身衣服和裤子全被尿液浸湿。“在吃得苦不怕脏方面,虽然我们是常年干粗活的农民,但都比不上张书记。”

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张泽道在村间的劳作,赢得了乡亲的赞同。而他在办公室的付出,亦让同行的扶贫队员感动。来到可渡后,他带领着蔡俊强、李金美,对347户贫困户进行全面梳理和动态更新,将2013年以来家庭子女入学、外出务工、健康状况等发生变化的信息全部收集、录入系统。在开展该项工作的3个多月时间里,三人常常加班至凌晨4点多。期间,张泽道因患重感冒引起肺炎,便把输液瓶提到办公室,一边打吊针一边录数据,直到半夜。

融情

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农村底层工作,狭隘利益的纠葛是扶贫队员面临的普遍问题,可渡亦然。

在人居环境提升过程中,一些村民考虑着,粪堆在自家房前屋后的路边,利于看管和搬运,对清理工作不予支持。还有一些村民因攀比获得补助的多少而抱怨“不公”,在向村民了解生猪养殖意向时,对方开口就说,“能不能发牛,发的话,我就养,反正猪我就是不养”;在为异地搬迁进城的农家提供后勤服务时,开门就遭到闭门羹,“滚,不要你们管!”

面对村民的拒绝和“蛮横”,一时成为工作的障碍。张泽道选择“把身段放得比村民低,力所能及地帮他们办实事”的方式。

胡家冲小组的吕绍荣,因早年长期从事水泥搬运,罹患肺气肿,去年在杨柳镇卫生院住院半个月,转至宣威市人民医院医治后,再次转院至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因异地住院需下级医院出具转院证明才能办理医保报销。吕绍荣妻子张菊花不识字,无法办理,情急之下忙着给张泽道打电话。张泽道知道后,立即通过朋友联系到宣威市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彩娥,办好转院证明后,张又委托他在市医院开救护车的朋友张彪,将转院证明通过客运车带到昆明。

如今,吕绍荣一家每每谈起张泽道,都在声声言谢。

在面条厂加工过程中,一户常年占据原邮电局院内场地种植庄稼的农民,强要补偿阻碍施工,在当地政府准备采取强制措施的前一夜,张泽道来到农户家,仅用40分钟,就将道理讲清楚。第二天一早,村民就主动铲除自己的庄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查看麦苗长势。赵新平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带领扶贫队员帮助村民收萝卜。杜明彦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探讨软籽石榴种植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泽道(左一)参与地头劳作。赵新平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访村民。赵新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