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份保质期长达25年的防灾食品,可能人已经凉凉了,但你的套餐还新鲜着呢,这样超长保质期的食品,你敢吃吗?

为什么食物会有长达二十几年的保质期?

实际上食物保存技术的革命对人类历史变迁有着深远影响,更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结构和生存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远古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人类开始直立行走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获得食物的方式为狩猎和采集植物果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狩猎方式十分单一,主要依靠带有尖头的木棍,悄悄靠近猎物,趁其不备将其刺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狩猎方式主要针对大型动物,因为小型动物一般灵敏性较高,折腾了半天受伤的还是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远古人类也在面临一个问题,便是哼哧哼哧扛回来的大型猎物却没有足够能力将其保存,到了夏季,鲜美的猎肉只能吃上一两顿就得眼睁睁地看着其腐烂变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缺乏食物保存技术,为了避免食物的浪费,人类开始催生出最原始的合作生存方式——部落的分食群居

分食群居

合作狩猎和猎物分享促使人类由单人SOLO向群体生活发展,也分化出了一定的社会阶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强力壮八块腹肌,能打能扛狩猎能力强的男性,在食物分配上更具优势,同时拥有更多女性伴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肉食相互分享的机制确实减少了群体的运气差异,使得狩猎收益更加稳定,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食物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丰收季你吃不上饭还能投靠一下隔壁老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冬季老王自己都得勒紧裤腰带,你再大摇大摆的去老王家的敲门,兄弟你是不是有点欠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者,人家老王早就看你不顺眼,人家辛辛苦苦几十年,结果被你吃回解放前,老王内心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偷懒耍滑的人饿不死,能力强的狩猎者却要分享自己的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部矛盾不断激化,使得在漫长的部落发展中,一个腐朽的声音不断呐喊——食物贮存!

贮存发展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类最早的贮藏方式推测为窖藏,类似啮齿类对食物的存储,窖穴更为阴凉干燥,更利于食物的保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制陶工艺的完善,人们开始利用陶器隔绝空气进行贮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又夹杂一些古老的方法—烟熏和切片风干

农业技术和食物存储技术的诞生让无数个老王有了底气,迅速挺直了腰板,大喊一声:"我要分居!"

无数个软饭倒了下去,千千万万个老王站了起来,人类从吃大锅饭的时代过渡到为个人家庭谋福利的社会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活上小步快走,历史上大步迈进,人类在贮存工艺上的探索从未停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食盐

农业起源后,人们开始学会用盐进行腌制,中国关于食用盐的最早记载时间,可以溯推至夏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受到盐的地理分布限制,腌制保存的普及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糖的炼取,糖制法的加工储存技术也被拓展,通常以完整的果实或块状果肉经过盐腌、糖渍和蜜煎而成。

盐、糖保存食物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高比例的糖和盐影响食物渗透压,导致食物中微生物脱水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现今我们吃到的花样繁多的泡菜和蜜饯,果脯便是这类保存方法的结晶

3. 储存冰块,打造古代冰箱雏形——冰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有没有看过一部陈浩民主演的大型虚拟主义江湖古装题材的电视剧——《天龙八部》

其中名场面,虚竹和公主那个那个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冰窖之中,令人记忆犹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另一部同样大型魔幻悬疑宫斗剧《甄嬛传》也经常出现以名贵的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冰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冰釜到明清时期在皇公贵族间已经极为盛行。

4.酿酒工艺与发酵-制酪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农业革命后,由于生产力加强,衍化而生的酿造技术将余出的谷物转化为酒精进行贮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距今3000多年前又出现了牛马羊奶的发酵和制酪技术

而到了近现代,对于食物保存技术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5.罐头的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世纪末,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远征意大利、埃及和叙利亚,由于供给线过长,许多食品在运输过程中就会腐败变质

为保证士兵的营养,更好的作战,1795年,拿破仑悬赏12000法郎征集食品保鲜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04年初夏,糖果商人尼古拉.阿佩尔意外的发现,将煮沸的果汁放入玻璃瓶中密封,一个月后,意外的发现果汁竟然依旧果香浓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佩尔将这一发现报告给法国政府,早期的以加热密封进行保鲜的罐头雏形由此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当时阿佩尔以及法国政府并不知其保鲜原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1857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解开了这一奥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中生物曾提到著名的巴斯德鹅颈瓶的故事,有印象的同学可以回忆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巴斯德因此证实食物腐败是微生物在作祟,从而进一步提出了细菌致病理论以及巴氏杀菌法。

现代理论

如今,我们对食物防腐也有系统的研究成果,根据FATTOM理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想使食物腐败,不仅要用食物给存在的微生物提供营养

还要给与微生物适宜的酸度(PH值介于4.6-7.5之间)

适宜的温度(7-60℃——危险温度带)

湿润的环境,充足的氧气,还要必须给他们发展壮大的时间

以上条件缺一不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我们冰箱的冷藏温度一般设置在5℃左右,因为天气太冷微生物懒得做些奇奇怪怪的事情;

巴氏消毒法也是将食物加热至68~70℃,并保持30min,99%的反派微生物性情比较刚烈,直接热到自杀。

拥有高温、干燥、真空等技术,微生物要想在现代食品生产线上兴风作浪相当艰难,加上冰箱的普及,不少食物被赋予超长保质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在经历历史上最严重的311大震灾后,由于强达9级的近海地震将沿海城镇大部分建筑摧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更是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泄露,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不可估量,由此日本对防灾食品的技术变革非常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 年开始生产防灾食品的 Sei Enterprise更是运用高度干燥技术,将食物水分去除到极致(最大98%)

通过真空技术或脱氧剂将氧气隔绝,将防灾食品的保质期提高至25年。

虽然拥有25年的保质期,但是这些食物并不单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有我们想象中的面条和压缩饼干,更有口味丰富的粥食、汤饭,甚至还有面包、蛋糕等食品,并且考虑到灾难因素,提供了不同的食用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保质期超长的末日套餐,在我们现今生活中看似有些鸡肋,但其背后却是用血与泪堆积出的超强防灾意识,就像2020年初的口罩紧缺与断售打的所有人措手不及。

在安稳的和平时代,我们也应有这样的意识——为灾难准备着。

好了,本期视频就到这里,我们将持续带来更多的食品趣味科普,如果你有关于食品方面想要了解的话题,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