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图片\1.jpg

火是人类从古至今最得力的搭档之一,在电力还没普及的年代,人们无论是驱寒取暖、防御避兽、制作熟食、夜晚出行等都少不了它。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火对人类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光明,人们利用火制作成了各种照明设备,尤其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马灯。

我是图片\2.jpg

马灯(别名提灯,气死风灯,船灯)是一种可以手提的、能防风雨的煤油灯,骑马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因此而得名。沿海地区大部分用于船上,也有‘船灯’的叫法,尤其是有风有雨的天气,是渔民的照明利器!

我是图片\3.jpg

马灯的前身是油灯,最早出现于公元前70.000年,由方便的不易燃的发现物体制成,例如贝壳和空心岩石,将浸有动物脂肪的苔藓放入其中,并点燃苔藓以发出光。在古希腊和罗马,它们最初是在黏土轮上制成圆盘状的,形如带有漏斗的粗碗。

我是图片\4.jpg

后来,他们开始使用模具在燃烧前对粘土进行塑形,从而获得了更好的质量和美观的产品。它是一种盛有油的容器的形状,并有一个漏斗,在漏斗中放置了一根灯芯,以控制燃烧的速度并防止火焰在油的整个表面上燃烧,使用任何类型的油作为燃料,如橄榄油,芝麻油,鱼油,蜂蜡和鲸油等。

我是图片\5.jpg

直到18世纪,瑞士化学家Aime Argand对油灯进行了发明改良,才逐渐产生了马灯。马灯最早称呼来源于美国西部,是当时的马仔置于马鞍侧面的一种夜行照明工具。马灯必有马鞍,那鞍是铁的筒架,下端有一油皿,螺丝盖,全封闭,油不滴漏。

我是图片\6.jpg

马灯上端有两个铁盖,分层有空隙,便于出气,中间是一块玻璃罩,还有一根铁丝提手。它以煤油作灯油,再配上一根灯芯,外面罩上玻璃罩子,以防止风将灯吹灭,在上世纪70年代用得最为广泛,在清末民国传入中国时才广泛使用。

我是图片\7.jpg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大部分老百姓还普遍使用棉纱渗豆油的照明方式,灯火如豆,昏暗一片。随着国外不断传来的煤油灯盛行,引起了国内许多人群的叫好。美孚公司抓住了这个巨大的商机,通过庄市人叶澄衷的3大策略,制造了在中国盛行半个世纪的美孚灯。

我是图片\8.jpg

因为美孚灯的盛行,马灯因为便于携带和防风等特点,所以它也成为了中国每户人家夜里出行的必备照明神器。在户外出行时,人手一盏马灯,踏实又安全;在家里,马灯暖黄色的灯光,帮人驱走黑暗,让人感觉到家的温暖舒适。

我是图片\9.jpg

在那个年代的中国,马灯不仅频繁出现在老百姓的家里,甚至也被应用在军事中。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的杨光清收藏了一盏79年前红军长征时用过的马灯。

我是图片\10.jpg

他告诉记者说:“马灯是红军长征过丹口时送给我奶奶的,我们家一直把它看做是最贵重的宝贝。它是红军艰苦经历的一个见证,也留下了红军尊重百姓的一段佳话。”

我是图片\11.jpg

如今,随着电力的普及,繁华的城市里灯火通明如同白昼般,就连一些偏僻的农村也用上了电灯,作为那盏曾经给中国老百姓生活带来极大方便的马灯,也只能在电视、复古建筑中偶然看见。马灯虽然已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但是它曾经点亮的中国历史,将成为一种永久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