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多日,你们有没有亲见孩子为电游废寝忘食?你们是否担心:这是不是网瘾?网瘾算不算精神疾病?

如果时光允许,我们该给孩子什么样的环境才能保护他们不染上网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WHO和美国精神病学协会没有将网瘾归于精神疾病,但是,

世卫组织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及韩国进行多年研究后,将“游戏障碍”列为精神疾病。

撰写了《临床医生视频游戏治疗指南》的心理学家安东尼比恩指出:过度沉迷网络可能带来其他精神疾病。

精神病学家指出:

对互联网的使用失去控制,且无视后果,就是网瘾症状。

研究这方面问题的精神病学家金伯利 杨表示他自己都有点上瘾。他指出网瘾已经成为公众健康问题。有人宁愿拉屎在身也不愿意离开电子设备。而废寝忘食地玩手机就属于此列。

现在您可能更担心了:不仅孩子,你自己都有点深陷其中了不是?

研究表明:青少年沉迷网络,多为摆脱抑郁焦虑情绪。可以说,人的抑郁焦虑是网瘾的导火索,但是又是什么造成人的抑郁焦虑呢?

这是我们的教育与社会持续发展所需要重视的地方。

1. 我们网游开发度高,却只是让孩子们更加沉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是智能手机普及的国度,为什么美国人对其依赖性没有我国的强呢?很多人认为,美国人玩手机上瘾的人不多,是因为通信基站覆盖率比较低。还有人认为中国人上瘾是因为软件开发得比较多。

问题是,我国为什么会开发这么多游乐软件,就是因为它有需求量,能抓住顾客的心,能够创造商机。因此网络基站覆盖率高及游戏软件高开发是基于广大中国民众的心理的。

一则民众心理脆弱,二则还有人趁火打劫,世界就此不再如前。我们又该如何?

唯有将心理脆弱这一环节缓解。

2.心理脆弱如何导致上瘾症

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被逼着学习,认字,算术,画画,跳舞,以获得各种技艺。可悲的是他们并非自愿参加这些活动,而是被好胜的家长逼着去做。因此,中国孩子大多竞争心强且竞争力弱。因为家长总是在攀比,这种攀比心就是只能胜利不能失败。一旦超过自己的威胁人事出现,孩子马上被灭了威风。

这带给孩子两方面的后果:

第一,他们有着深深的羞耻感,他们总是勉强为达到父母的高期待而努力地假装。这种努力在一定时候可以维持,可是一有自己感觉无法打胜的仗,人就难以假装继而奔溃。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不断有优秀学生走上绝路的事情发生。比如北大高材生吴谢宇弑母案件。

13岁的吴谢宇失去父亲之后,在母亲传统死板的规范下,畸形成长为超出常人的优秀学生。考入北京大学之后,他发现许多事情都超出自己控制范围。于是他在无力假装的同时,对母亲产生了恨意。最终选择冷血弑母,三年后才被捕归案。

第二,孩子们在这种为他人的眼光而努力的理念驱使下,自己真实力量无法挥发。他们不允许做与他们年龄相搭配的孩子事情。也就是说他们没有玩够,没有做透孩子。

正如电影《阳光普照》中的高中优秀生阿豪,他在自杀之前讲了一个司马光的故事:司马光捉迷藏,他找到了所有的孩子,就是觉得缺了一个,最后将缸砸了,发现蜷缩的司马光自己在里面。优秀生一直在做人皆赞颂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却做不了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人长大之后会仍然想做孩子,什么地方可以做呢,那就是虚拟的世界,所以他们想从手机或者是电脑游戏中间寻找到曾经没有得到的童年的快乐。

或者说,他们能在虚拟的世界找到那种现实中缺乏的存在感。

3.美国比我们强在哪里?

美国其实也有焦虑的父母,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但是他们整个教育理念与我们截然不同。

有位母亲,因为学校教女儿学习字母“O”便将学校告上法庭,因为她认为学校不能这么早就让孩子学字母,让他们的想象力得到禁锢。这位母亲最终胜诉。这种事情在中国闻所未闻。

再者,小孩子幼儿园小学都是在游戏中度过。学校甚至禁令他们取得过多的知识记忆,知识的获取就想一般孩子想得到糖果一样需要做的好才行。这样来保障孩子们好奇心的发展。

同时,美国孩子的教育需要家长、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参与。美国家长很多下午3、4点下班,为了陪孩子发展各种能力,比如体格,在运动中学会遵守规则,学会面对挫折;参加兴趣培训班,或者去教堂、公园参加一些自愿者活动。

相比而言,美国孩子小时候被保护了孩童性。他们在游戏中成长,充分的玩,享受孩子的待遇。做透了孩子,以后进入大人的世界就不需要来弥补什么了。

或许我们的教育需要从这里借鉴:给孩子松绑,让他们自己玩,对这个现实世界始终有好奇,有正常健康的求知欲。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增加让孩子做透孩子的成分。让他们获得健康正面积极的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