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忙碌碌过完了三月,来到了芳菲尽的4月,工作事务越来越多,好在和多多的相处模式总是稳定下来了。

回忆起2月 和3月的日子,深切的体会到了陪读一方的不易,再也不敢藐视陪孩子学习这件事情了,也深知孩子的不易,每天上完课,写完作业,基本上也就到了睡觉的时间了。

这两个月我和周多多经常陷入对峙状态,最初的导火线是练字。

我本不是对学习很上心的妈妈,在疫情之前,基本上学习都是多爸负责。但是疫情期间,看周多多狗爬的字,又慢又丑,想着趁在家的空隙,提升下他的字。想着每天练一个字,一天三行,应该不难。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这每天30分钟的练字时间并不好过。从一开始的新鲜劲,慢慢递减,小朋友的抵制情绪开始爆发,有一次气的大叫:这是老师布置的吗?老师没布置为什么要我每天都写。

好在十多天的痛苦期过去后,有一天老师表扬他写字进步了很多,说不久将来就是个小小书法家了。

我赶紧把这段文字念给周多多听,并假意传了一段鼓励的话:老师说了,每天坚持练,说不准开学的时候你都能超过刘老师了。

就这样,又靠老师的表扬顺利的坚持了接下来的了一个礼拜,一点点增加难度,除了一些难写的字,笔锋也慢慢的有了,有时候写完还会屁颠屁颠跑来问我,妈妈你有没有觉得我这个字写的特别的好。然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又开始新的抵抗情绪,鼓励,慢慢的从痛苦到欢愉的循环又重新开始。

你有没有发现,对孩子来说,不愿意和喜欢是流动而非固定的,作业多觉得难的时候,孩子会本能将难定义为不喜欢不愿意;而一旦掌握,进步明显,甚至被赞美的时候,他会有非常强烈的被认可感,心中满是喜欢和自豪。

在一次表扬他写字进步大的时候,同时感叹自己写字写的不好的时候,周多多提出:妈妈,你可以和我一起练字,我们一起进步。我做你的书法老师。

不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硬着头皮应承下来,才发现一天三行字也是极大的考验耐心的。

我曾很多次在朋友圈里面看到有家长说,孩子喜欢就好,并将不训练、不吃苦认为是反应试的素质教育。但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大多数人的学习路上不该有那么多“喜欢就好”。不自律和不努力是天性使然,反而自律和努力才是需要后天慢慢习得的反人性的状态。

要做好一件事情,兴趣都只是一个开头,但开头只是开头,光靠兴趣远远不够,比开头漫长、艰难的事情是一路坚持、迎难而上。当年幼的孩子因为畏难而发脾气的时候,作为家长是要咬咬牙带着孩子坚持下去的,因为坚持过后的豁然开朗和自豪感,能带给孩子的快乐,同样巨大。

所谓成长,其实就是舒适区的扩张,也许适应难度和体验感也许非常差,但如果能经历和克服的这些困难也是一种成长,若不然,一辈子所在舒适区,也许就真的把畏难养成了一种习惯。

再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寒假刚开始的时候,朋友送了他一套积木,难度比较大。最开始他信心满满,觉得自己肯定没问题。

没搭多久,他显然低估了这套积木的难度,在搭了三分之一,发现自己搭错了的时候,他已经失去了信心,发脾气想要放弃不搭了。

我说:你在小朋友里面搭乐高算是厉害的,还想着你搭完了给你发个朋友圈呢。再说,你已经放言可以自己完成了,如果有不会的步骤,让爸爸帮忙,我们一起想办法。

他想了想,默默的把之前搭起来的,全部拆掉了,然后非常认真的看了步骤图,我也会经常陪他找找零件,时不时的鼓励他,夸奖他。最后,这个积木搭成功的时候,他开心的跳起来。说,妈妈,我真的太棒了,以后再难的乐高我也可以搭出来了。

果然,从克服这个困难以后,他搭积木越来越厉害了,也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了,并且说自己的理想就是做小乐高老师。

如果那时候我同意他半途而废了,那这个积木他肯定是完成不了,他也大概率无法体会到克服困难的成就感,努力过,辛苦过,也快乐过。我想,这才是我们需要需要孩子们慢慢习惯的状态。

其实我一直觉得,人生既不是一直的长跑,也不是短时的冲刺,而是接力跑。关关难过关关过,每一个人的起点其实并不一样,而作为父母,在努力跑好自己跑程的同时,也要把正确的跑步姿势教给孩子。

至于止步于“顺其自然”的论断,有时候就是一碗毒鸡汤,鸡汤一般好喝,但营养价值并不太高,反而容易让你长胖。所以,作为家长,少喝鸡汤,多行动,带着孩子试着感受自律和努力的过程,体验熬过困境之后的豁然开朗和欢愉,并慢慢将自律和努力,变成孩子人生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