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孩子之间的差距,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

是知识层面上的水平不同,还是素质具有天壤地别的差异?

如果你是一位经常带孩子出门遛弯的父母,那么你很可能会轻易从其他孩子身上看出娃与娃之间的差异。

记得曾经国外专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还被借鉴到教科书当中,作为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专家召集几位同龄的孩子们于一个小房间内,这个房间的环境和平时孩子们待在家里的环境相似,然后孩子们进入房间的第1眼可能都看到了桌子上摆放了很多的零食。

育儿专家根据孩子们的注意力解释道:现在叔叔要出去一下,你们可以先不用吃这些零食,只要在叔叔出去的这段时间内没有吃零食的小朋友,在叔叔回来的时候可以获得更多的零食。

在这位专家出去之后,通过监控画面可以看出围在临零食旁边的几个孩子们所呈现出来的选择都不一样,有些孩子已经开始偷偷向食物靠近,有些孩子已经拆开包装袋进行使用,但是也有一些宝宝他们会选择听育儿专家的话,不靠近那些零食。

虽然每个孩子选择的初心没有错与对,我们也没有资格去评判这些孩子的选择。

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孩子之间的确存在差距。而这些差距就是孩子所做出的不同选择而造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后这位心理专家在之后用了长达30年左右的时间,去对这些参加实验的孩子们进行了生活跟踪。当这些孩子们已经长大之后,他们在生活当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也有些差异,比如说那些忍住美食诱惑的孩子们,比起那些没有抵抗住诱惑的孩子们,取得的成就要更大。

然而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当中,也有一句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所以说一个人将来遇到怎样的命运和怎样的成就,也许儿童时期的性格和在自己思维影响之下所做出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影响和关联。

当然,一个孩子面对美食诱惑而能够做出隐忍和控制,往往说明不了什么。更何况,说不定某些孩子对美食根本不感兴趣。

但是,孩子所遇到的家庭环境可以影响孩子所做出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说,一个孩子已经吃过很多零食,他知道每一种口味可以带给自己怎样味觉上刺激,所以他在一零食诱惑面前,也许可以做到隐忍和控制。

由此可见,真正影响孩子选择的,正是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导向。

怎样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氛围?

国外有一则这样的理论,它说:一个孩子他在小的时候被外界评论是什么样子,长期在这种外界的观点下,很有可能会在不久的未来,成为现实。

虽然这则观点不敢苟同,但是其中关于影响因素的作用力,我们的确不能够忽视。

就像孩子身边的家人之间的互动,如果是传递着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对于世界的看法和在一个问题上的思维逻辑,甚至是在为人处事方面也会有更积极的影响。

而且在长期的积累当中,别人影响到孩子内心的那些因素,会转变成为孩子自己的力量。于是孩子的性格慢慢得到养成,思维能力和所做的选择态度都有了个人化的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孩子的心理教育同样重要。

孩子天生下来他就是白纸,他和其他家庭的宝宝们可能存在一些细节方面的差异,所做出的选择也不一样,这些行为在别人眼中看来可能会成为被评价的内容。

但是切勿让别人负面评价的结果影响到孩子的性格。

因为生活当中有太多心灵比较敏感的孩子们,因为外界存在那些似乎不尊重自己的声音,而影响自己的好心情。

长此以往的生活在负面评价当中,孩子们的心灵会变得更加自卑,信任感的缺失也会越来越高。

所以育儿过程当中,我们一再强调给孩子们灌输那些积极健康向上的认知观。

其实,家长在照顾孩子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把控好那些可以影响到孩子成长的任何因素。

因为孩子如果可以被比作是小花朵,外界因素就像是阳光和雨露一样,如果孩子生活在酸雨的环境当中。他们可能会枯萎,会不再期待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