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跟我聊一起一件事。她家女儿四岁了,前几天,女儿突然问了一个问题:“妈妈,什么是死亡?

朋友愣住了。

她想到,最近一段时间,电视里总是播放新冠疫情有关的消息,比如确诊多少人,死亡多少人,女儿应该是从电视上听到了这个词。

我刚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愣住了。我想了半天,如果将来我的孩子问起我这个问题,我该怎么跟她解释?

我肯定不会跟她讲童话,不会说他们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不会说他们去了美丽的天堂。

我也不会跟她讲鬼故事,不会说他们到阴间转世投胎,不会说他们灵魂还会继续存在。

我想到了三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我会跟她说,死亡就是一个人永远地睡着了,再也不能说话,不能吃饭,不能跟你玩游戏了。

第二个方案,我会先让她理解小草和虫子的死亡,就是不再进行生理反应,逐渐腐烂,变成泥土。理解了小草和虫子的死亡,对人的死亡的理解也就容易了。

第三个方案,我会跟她说,死亡就是一个人永远消失了,再也不会出现了。

可是,我发现,这三个方案对死亡的解释都是不完整的。第一个方案,解释的只是尸体和活人的区别。第二个方案解释的只是科学角度的大自然循环。第三个方案,解释的只是死亡对其他人的影响。

而人类的死亡,是需要一个综合的解释的。首先,你要让孩子直观地看到死亡这种现象,比如电视剧里的人头一歪,眼一闭,没气了,就是死亡了。然后,你要让孩子知道,人跟小草、虫子一样,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死亡了会像小草和虫子一样,腐烂、分解、消失。再然后,你要跟孩子说“但是”:但是,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按照社会习惯,不会直接让死亡的人像小草和虫子一样腐烂分解掉,而是运到殡仪馆,烧成骨灰,埋在坟墓里。人死亡以后,他的家人和朋友再也见不到他了,会很难过,会举行仪式跟他告别。每到春节、清明等节日还会去扫墓,永远地怀念他。

可是,这样复杂的解释,一股脑地灌输给孩子,太难了!

这就引出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现代社会的死亡教育缺失。

在传统社会里,是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死亡教育的。

以我自己为例,我成长在传统的农村,我是不需要大人很费劲地对我解释什么是死亡的。

为什么呢?

因为我一直在“见习”啊。

虽然我小时候没有见过人死亡的过程,但是我见过家禽家畜的死亡啊。特别是小鸡、小鸟的死亡很常见。那个鲜活可爱的生命,就在我的手掌上,慢慢瘫软、闭上眼睛、身体变凉,这种直观的看到生命消逝的体验,我很小就经历了。

我还会围观村里所有的葬礼。只要是出殡,村民都当作热闹事,带着孩子去看。我知道死去的人就在棺材里,我知道棺材会被运到坟地,埋起来,堆成一个坟头。这个完整的过程,没有任何难理解的。

我还会看到死亡的社会学现象。我会看到死者的亲属抚棺痛哭,会看到家族人群吊哭、上供、磕头行礼、上坟、守孝等种种的社会礼仪,等我长大了、需要去参加这些礼仪的时候,我基本上都已经学会了。

我还形成了对死亡的哲学认识。老人毫不避讳跟孩子谈死亡,相反还会饶有兴致地跟孩子讲,人死亡以后要上奈何桥、喝孟婆汤、见阎王、投胎,还会讲死者的灵魂在阴间过着跟我们一样的生活,我们给他们上坟,就是给阴间的亲人送钱呢。十月一,天气冷了,我们给亲人烧寒衣纸,他们过冬就有衣服穿啦。过年时,摆家谱、烧香、上供,死去的亲人会来跟我们一起团聚。这些认识是不科学的,但却非常好理解,是一套非常完整的知识体系。

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两个根本的哲学问题,是每个人成长到一定阶段都自然而然浮现在意识当中的。很有意思的是,传统社会很避讳“生从何来”的问题,每当孩子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大人都顾左右而言他,蒙混过去。而现代社会正好相反,人们很注重跟孩子科学地解释“生从何来”,但对“死往何去”的问题,却觉得太过阴暗,要保护孩子纯洁明净的心灵,离所有跟死亡有关的东西越远越好,连动画片里都不要有死亡。

在我看来,死亡教育起码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死亡的客观现象。

现在的孩子们连虫子都少见,更别提小鸡小鸭了,所以他们很难有机会通过认识其他生物的死亡来理解人的死亡。

有的家庭养了宠物,但最常见的宠物,猫和狗,寿命都在十年以上,哪有那么容易就正好赶在孩子小的时候死了?而且有的家长为了不伤孩子的心,即使宠物死亡了,也用童话来骗孩子。

现在的人,很少死在家里的,大多是在医院死亡,然后被送往殡仪馆火化。而医院和殡仪馆又是人们刻意让孩子远离的地方。墓地也在遥远的郊区,哪像过去的孩子在路边田地里就可以看到坟头?

第二是跟死亡有关的社会礼仪。

过去的村落社会,家族脉络错综复杂,孩子可以跟着大人见识到无数场葬礼。但现代社会,都是小家庭,大人参加的葬礼大多是出于社会关系,而非出于血缘。举个例子,你参加同事、朋友的葬礼,肯定不会带孩子去的吧?

前几年,我第一次在殡仪馆里参加城市的葬礼,是送别我的一位老师,真是手足无措、尴尬至极,因为我从来不知道这种葬礼的礼仪是怎样的,只能跟在别人身后,人家鞠躬我就鞠躬,人家献花我就献花,人家跟家属握手我就紧跟着握手,但我跟家属握手时,连该说什么话都不知道。

还有一次,一位朋友的父亲去世了,我竟不知道该怎么给葬礼随份子——婚礼我参加过无数次,知道包红包,知道在红包上写几句吉祥话,那葬礼呢?包白包?包多少钱?上面写什么?婚礼的红包是进场的时候给接待台,葬礼上是否也有接待台?

第三是对死亡的哲学认识。

正是由于现代社会里人们或刻意或无意地让孩子远离死亡,所以跟死亡相关的哲学教育变得很困难。

可以说,在现代社会四位老人、两位父母的家庭环境里,如果没有什么变故的话,这个家庭的孩子可能长到20岁都没见到过死亡、没参加过葬礼。

在这种情况下,当你去跟孩子谈跟死亡有关的哲学问题的时候,就觉得很吃力。

很多家长,都想跟孩子传达这些观念——

人活着的时候要珍惜生命、珍惜所爱的人;

人总是要死的,所爱的人死了,我们要接受现实,走出悲伤;

死去的人永远活在爱他的人的心里,我们会在特定的时间用特定的仪式来纪念他们;

人要活得有价值,死了以后,才会有更多的人尊重你、铭记你。

……

然而,由于孩子从小缺乏前期死亡教育的积累,跳过前面的两环去直接讲这些抽象的思维,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你是否会考虑,带你的孩子去烈士陵园、去殡仪馆、去公墓、去古代墓葬遗址,就像带他去动物园、去科技馆、去博物馆一样?

—-END-—

我突然想起小时候跟小伙伴在野外挖胶泥来。那里由于几十年前烧砖窑而被挖成了一片巨大的洼地,地面上长满了野草,经常可以见到风化很严重的骨头、瓦片、木头碴子。看着那些东西,我小小的心灵升起一种很模糊的感觉。当我长大了,开始读一些文学作品的时候,那种感觉一下子清晰起来,自然而然地就对很多文字产生了共鸣。什么“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什么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什么“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