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下的古窑散发着神秘的气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淄博市收藏界就流传着很多“荆山道人”的手绘瓷器,但“荆山道人”其人究竟是谁,一直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谜团。甚至,这个人究竟是不是博山本地人?他真实的名字叫什么?到现在也没有人说清楚。
“我关注‘荆山道人’很久了,他的作品传世很多,这么多年来,我就见到至少上千件了。这些作品都是一个人所作,因为从画工风格来看,前后都是一致的。”4月11日,淄博市博山区当地文史专家孙启新先生说,这位“荆山道人”大概活跃在民国时期,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位人物。
“可惜的是,我们对于这些方面的记载太少了,我查阅了大量这方面的资料,始终没有找到这个人一点记载。”孙启新说,这位“荆山道人”的作品以花瓶、盘子、茶盘和搂壶等日用陶瓷为主,他的风格也非常明显。
4月9日,一名市民提供了一对花鸟花瓶,上面就有这位神秘“荆山道人”的落款。这是一对花鸟瓶,红花绿叶非常艳丽,笔触精细,线条老练,一看这画工就非常熟练。尤其是枝头的喜鹊张口吐舌,做出报喜之势,反射出“荆山道人”身上那种讨喜的既视感。
“从‘荆山道人’这个名号来看,我们只能确定他定居在荆山附近,但不能完全确定他是博山人。”孙启新说,虽然他基本上能够肯定“荆山道人”就是博山人,但是在没有直接的文献资料等证据出现之前,还不能鲁莽做出肯定的结论。
孙启新先生说,这位民国大师的作品虽然传世很多,达上千件,但艺术价值较高,是当地陶瓷画工中的一位代表人物。在荆山附近有很多古窑,那边的窑工、画工非常多。新中国成立前,因为画画是一个不入流的行当,所以画工们大都隐姓埋名,知识分子更是鲜有人记录他们的职场经历和事迹。
北岭古窑就坐落在博山一个繁华的路口。
荆山道人之名应该来自他所居住的地方,一般无论文人和画家都喜欢把自己居住的地名,当成自己的号。而荆山这个地方就在如今博山区的北岭,现在当地还有个荆山社区。在北岭附近,有一片非常著名的文化名胜,比如博山区范公祠就在这里,据传范仲淹少年时代曾在这里读书。而范公祠东边的因园,更是清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的别墅。在其西侧,则是正在修葺中的怡园。
在范公祠和怡园之间,就是远近闻名的青州古道。说起这条青州古道,是当年人们推车挑担去济南等地卖陶瓷的一条必经之路,青州古道上面深深的车辙中可以想见,需要有多少陶瓷器皿从这里运输出去,才会压出这么深的辙痕。这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明当地陶瓷生产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产量。
北岭古窑的旧照。
“北岭窑址位于博山城区东部的范河北岸,路北是北岭社区。”据博山区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福源介绍,北岭窑址的烧造年代大概在唐代至元代,在北岭村西北角高埠上有博山地区规模最大、始建于宋代的窑神庙。从明代起,北岭村村东村北曾有多座清代至民国期间的老式圆窑遗存。
据记载,博山窑红绿彩雕塑艺人有民国期间的范成祥、冯升谱、陈希龄、徐葆成等。红绿彩彩绘艺人则有清末的文泉(无考)、民国时期的小峰(无考)、荆山道人(无考)。这些人只留下了艺名,真实姓名至今无法考证,但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视为珍品。
花影一枝见精神。
目前,人们看到的北岭古瓷窑址位于博山区城东五岭路与因园路交会处,是一处清末民初的窑炉。窑室呈拱形顶,火膛呈半圆形,窑顶上部有两个圆形烟囱,是典型北方烧制瓷器的窑炉。现存的北岭窑炉2006年6月5日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岭陶瓷的生产,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博山电瓷厂。正是当地丰富的窑炉资源,悠久的陶瓷烧制历史,所以荆山一带以此为生的居民有很多,而“荆山道人”就是其中一位。淄博当地一名藏家说,荆山道人的作品目前几乎没有见到有人交易,可见藏家们抱得都很紧,“也需要根据藏品的实际情况进行议价,价值难以估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