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式桌中,有一种奇特的造型,腿子上部一小截隆起,或弯或直呈方形,下接一段长圆棍,光秃秃的像鸵鸟腿,这便是展腿桌型。
初见这种样式,木友们不免感到好奇,为何要在一张完整的炕桌样式上,强行接出四条光腿?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有人猜测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我们知道,家具在过去都是实用器,设计上很少有凭空想象或艺术夸张的情形,一般都有各自的渊源或者最初原型。
常见展腿桌有正方和长方形两种,都是有束腰造型。按照传统观点,有束腰体系源于古代壶门床,四角安方腿,下面带托泥。
随着社会发展、木工水平提高,家具结实程度大大增强,部分构件被省去,桌下的托泥也简化,只留下末端向内歧出的尖牙示意,后来演化成马蹄。
之所以出现这种腿子上方下圆、像是接了一截的展腿桌,一般观点认为,既然桌子上面有束腰,下面就需采用方腿马蹄才符合造型规律,随着炕桌部分以马蹄结束,有束腰家具的形象已经完整,下面再接圆腿或其他,都不算逾越规矩。
现代理论研究解释了展腿结构的合理性,却未对设计初衷作进一步说明,如今黄花梨家具成为主流收藏,价格更屡创新高,器型来龙去脉不清,难免会影响到它在收藏体系中的重要性。
纵观宋元明清出现过的各种家具,我们会发现个别与展腿桌神似的造型,它们结构迥异,外观上却有共通之处,比如下面这张古代的可拆卸桌子。
实际上,在可拆腿桌与展腿桌之间,还有另一种中间器型,它们依次从加腿、接腿向一体化演变,从流传至今的黄花梨收藏品上可以找到直接证明,明天我们将进行逐一梳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