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康康,今天给大家解读的是杨广举国动员备战辽东高句丽国,话说大业七年,也就是公元611年,杨广开始着手一项新的任务,就是位于辽东的高句丽的招安的问题。
大约四年前,即公元607年,杨广驾临东突厥启民汗帐时,竟然意外碰到高句丽使节,杨广惊愕之余,立马想到双方暗中或早有来往,此次高句丽来访突厥的确不是时候,但事已至此,可汗启民本可以将使者窝藏起来,但是为了不让隋朝君臣发现,害怕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权衡再三后,还是将高句丽使者带来面圣,并向杨广如实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隋炀帝杨广对突如而来的状况始料未及,他虽然看到启民和高句丽有来往心中不悦,但启民还算诚恳,高句丽使者也没有撒谎,都老老实实回答了杨广所有的问题,于是杨广在咨询了边疆问题专家裴矩的意见之后,便决定让高句丽使者给他们的国王带话。
隋炀帝杨广
高句丽的国王叫高元,当时在位已经有十七八年之久,杨广的语气半带威吓半带慰抚,实际是想告诫他们的国王,应该效法启民,自觉归顺长安朝廷。因为在裴矩看来,东突厥在东北亚算是首屈一指的强国,启民对长安朝廷都是毕恭毕敬,而高句丽的国力远在东突厥之下,高句丽王应该有自知之明,对中原朝廷俯首听命才对。
裴矩虽然熟悉边疆事务,但是主要是西域方面,而这些还是他在张掖工作四年的调研结果,而对于高句丽的情况,他除了一些基本情况了解之外,其他的只能靠一些模糊的揣测和推断,远不如一手资料可靠。
其实后来的事情证明,事情的后续发展超出了裴矩的预料,尽管杨广让使者带话给高句丽王,希望能够震慑住对方,但高句丽国王高元在万分恐惧之下,不但没有归顺长安朝廷或者派使者来谢罪,反而从这以后断绝了与长安朝廷的来往,并开始采取一些备战和防御的举措。
隋炀帝杨广
高句丽王的异常举动令长安朝廷惊诧不已,万分震惊,既然对方一意孤行,杨广也就决定兑现自己的诺言,放弃和平招抚的策略,准备将高句丽问题诉诸以武力解决。
从大业四年,即公元609年起,为了在涿郡和东都之间转运粮草军械,杨广下令从河北招募劳役民丁,开挖连通两地的水道,该河道是大运河最北边的一段,叫永济渠,在大运河的四段河道之中,这段工程在长度,施工难度和工程规模都是空前绝后的,投入的劳役数量和施工时间都大大超过了其他的三段,只从河北征发的劳动力就有五百万之众,人手不够时,一些妇女也被征来服役,耗时两年多才完工。
接下来其他各项备战也陆续展开,针对全国的征兵令早已下达,各地的兵员正奔赴而来,从四面八方赶往涿郡集结,有来自江淮以南的水手,弩手等,河南,江淮等地奉命赶造的五万辆战车,大江之上,来自黎阳,洛口仓的运粮船络绎不绝,在陆路方面,输送兵甲,攻城器具的民夫成群结队,昼夜不息,以至于死者相枕,臭秽满路的局面,东莱海口的工人奉命赶制三百艘战船,为了赶工期,他们饱受官吏的威逼,不分昼夜在水中赶工,水面之下的身体已经腐烂生蛆,死者近半,备战工作即便这样紧锣密鼓的进行,还是没赶上进度。
隋炀帝杨广
杨广对此大为不满,朝中一些大臣为了邀功,民部侍郎裴蕴心思精巧,经过仔细推敲,认定造成工程延误的关键是民夫不足,其原因在于民间很多人为了逃避劳役而脱漏户口,或者假冒老幼注册户籍。为了使朝廷获得更多的登记户口,他很快想出了“貌阅”的妙招,得到杨广批准后,立马由他组织实施。
推行改政策不到一年,国家户籍人口增加了近七十万,杨广对此颇为满意,除了这些,杨广为了增加户籍人口,还下令部分佛徒还俗的主意等等此种,其实备战中遇到的困难还远不止这些,还有各地的盗匪作乱,更加严重的是天灾降临,当年夏天,河南山东等地突发特大洪涝灾害,淹没了三十多个郡,还有通货膨胀,物资匮乏诸如此番,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但这些的节外生枝的事,都阻挡不了杨广出兵高句丽的壮志雄心,当年二月,杨广在大宴完百官后,从江都乘龙舟北上,一场征战高句丽的行动拉开序幕了。
各地集结军队
大业八年,即公元612年初,与高句丽开展前夕,杨广还亲自检阅了帝国的军队,三百万大军已经在涿郡集结待命,随时准备开展征讨任务,杨广检阅完毕后,信心十足,或许他认为,这次行动将是他执政生涯中浓重的一笔,他的大业梦是否更加宏大,长远,恐怕无人得知。
小结:显然杨广是极致的动员国家有生的力量,做好了一切战争前的准备,真可谓万事俱备,只差一声令下了,此时的杨广信心满满,内心或许畅想着如何庆功,如何描绘他的雄霸天下的梦想,或许他从未想过这么做百姓和国家是否能真正支撑起?这么浩大工程的折腾真的值得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