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康康,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杨广举国备战高句丽国,惹得天怒人怨,激起民变,狼烟四起,隋炀帝杨广自登基以来,朝廷的贪欲愈发严重,接连的一系列大工程,兴建东都,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率军征讨吐谷浑,几乎没消停。比如这次的远征高句丽,朝廷将涿郡作为军队,物资的集结地,漳南是备战的大后方,当地百姓还要服徭役。

从大业七年,即公元611年起,朝廷就令山东设府养马,当地百姓除了要完成这项任务,还要肩负着泸河,怀远两个镇的粮草运送的工作。一般都是通过牛车押运粮草,路途劳顿,大部分牛和人在半路上就倒下了。

有些人因为未完成任务,怕被治罪,干脆就成亡命之徒,落草为寇了,能安全回去的不足一半,由此导致的耕种延误了时间,田地荒芜,饥荒和通货膨胀也随之而来,在偏东北的地方,居然一斗米能卖到好几百钱。

隋炀帝杨广

然而祸不单行,这一年山东还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罕见洪涝灾害,受灾地区达到了三十多个郡,漳南恰好是重灾区,很多百姓无法继续维持生活,只好去他乡逃荒去了。孙安祖是广大农民中的普通一员,他和很多同乡一样,除了辛苦的田地耕作,还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和赋税,他家的房子被洪水冲垮,老婆孩子相继饿死,对于这种情况,长安朝廷置若罔闻,视若无睹,民众的不满与怨恨也就与日俱增了。

杨广对百姓的悲惨处境是体会不到的,不但对百姓的怨言充耳不闻,有时对大臣的劝谏也感到很厌恶,他继续沉迷于自己的大业梦,征伐高句丽不能推迟,更不能取消。但作为一国之君,他为了表现自己体察民情,也做出了一些安抚民心的工作,比如,在出征前的一次动员讲话中,他就感慨道,上至一品高官,下至贩夫走卒,都表现的积极和奋勇,参军的人,郡县要体恤慰问家人,家中粮食少的,可以赈给。

隋炀帝杨广

杨广的抚恤还真是说到做到,齐郡郡丞张须陀目睹百姓的饥寒交迫,便开仓放粮,先斩后奏,杨广后来得知此事后,并没有责备他,其实杨广此时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到了征伐高句丽上,但由于许多地方官员阳奉阴违,致使体恤百姓的指令在执行中变味了。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地方官吏们不仅没有体恤和慰问,反而趁机搜刮民脂民膏,本来就很沉重的负担,现在就更加雪上加霜了,这就加剧了民众的流离失所。

孙安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征兵的,县令看上了他的骁勇,与他一同入伍的还有一个同乡叫窦建德,自幼为人慷慨仗义,为广大同乡敬重,县令看他胆力过人,选他做百人的首领,但是孙安祖对去战场打仗是一脸的不情愿,他苦苦的哀求县令,希望能大发慈悲,已经是无家可归,孩子老婆都没了,他希望留下照顾年迈父母。

集结的长安朝廷大军

县令为了完成征兵任务,对孙安祖的家庭根本就不在意,县令看他不愿意入伍,就用鞭苔来做回应,孙安祖忍无可忍,一怒执行,杀死了县令,为了躲避兵卫的追捕,他在走投无路时跑到窦建德家避难,但还是被衙门给发现了。

窦建德知道窝藏孙安祖不是长久之计,想让他另谋生路,为了纠集了几百名逃避徭役的无赖少年,并用一番慷慨之词相送。孙安祖迫于无奈,于是带领这一股人马,去附近的高鸡泊落草为寇了。当时附近还有几股盗贼,比孙安祖还早,时常打劫邻舍,衙门的差役突然发现,只有窦建德家从未遭受到骚扰,因此他们怀疑窦建德与盗匪有勾结,于是就把窦建德家人逮捕后都杀死了,窦建德被迫无奈,只好加入了盗贼的行列。

衙役们追讨百姓

当时像窦建德,孙安祖因家庭破败而落难的草莽英雄周边有很多,他们的悲剧大同小异,他们本是因为天灾人祸而在死忙边缘挣扎的穷苦百姓,只为求得一丝生机,无奈地走上了反抗朝廷的道路。

随着徭役的一天天加重,水灾也得不到朝廷应有的重视,各地反抗政府的队伍越来越多,杨广本来是希望百姓能支持自己对高句丽的征讨大业,但如今却搞得民怨沸腾,天怒人怨,山东百姓都已经揭竿而起了。

小结:从以上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杨广的任性和刚愎自用开始加速隋王朝的坍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或许杨广还不明白,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