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康康,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隋炀帝杨广不听谏言,卷土再战高句丽国,话说大业五年,即公元609年,启民可汗死后,新登基的始毕可汗已公然违抗长安朝廷的命令,公元611年,即大业七年,西突厥处罗可汗降服长安朝廷后,新可汗射匮正逐渐恢复他在中亚的霸主地位,西域各国见风使舵,重新归其麾下。

这一切的一切,一个重要原因是长安朝廷的第一次远征高句丽的失败,给中原朝廷抹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王朝也暴露出了自己的脆弱,隋炀帝杨广通过打突厥,巡西域,灭吐谷浑等措施构建起来的朝贡体系,正在面临土崩瓦解的风险。

隋炀帝杨广

在长安朝廷内部,隋炀帝杨广乃至整个朝廷都威严扫地,其统治的合法性也遭到了普遍的质疑,就在朝廷远征失败的那年,百姓饥肠辘辘,官府又不敢亲自开仓放粮,民间首次出现了“人相食”的惨象,各地兴起的叛军也有二十多支,大部分都在山东,河南一带。

自大业七年,即公元611年以来,那边即是备战大后方,又是洪涝和旱灾的重灾区,遭受的天灾和人祸最为严重。但此时的隋炀帝杨广,对朝廷的形势还缺乏清醒的认识。

他认为眼前局势的不好,是因为征讨高句丽的失败所导致,所以要想局势局势改观,他天真的认为只要重新征讨高句丽,并将对方打垮,就可以把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其实杨广的再次出师的念头,早在大业八年,即公元612年从辽东前线返回之时,杨广就已经下令将洛阳,太原等地的谷物运往海顿,并派民部尚书樊子盖留守涿郡,这分明是预备第二次征讨,此时可以看出,杨广对第一次的失败是很不甘心的。

隋炀帝杨广

大业九年,即公元613年开春,杨广下令,全国的第二次征兵,又开始大张旗鼓地展开了,与此同时,杨广还下令修缮了辽东古城,用于储备军粮,还组建了一支超高战斗力的新型部队,随时准备开拔。

一切就绪之后,隋炀帝杨广又开始跟大臣们商量出兵征讨之事,尽管上次征讨高句丽失败很惨痛,但是这次面对重新集结的大军,杨广仍然信心十足。

这次讨论跟上次一样,大臣们还是众说纷纭,还是很难达成一致意见,更有劝谏大臣说国家疲惫,不宜动兵戈,皇帝不宜亲征,宜派别人远征即可等等此番,对于这些谏言,杨广根本听不进去,杨广说道,朕亲征还不行,如果只派人去,岂能成功?

面对大臣们的异议,杨广根本不予理睬,也更不会影响他的决策和行程,三月初,他又御驾抵达辽东,在他看来,上次失败纯属意外,不小心失败的,并非因为谋划不当引起的,这次的军事部署和上次如出一辙,还是由杨广本人带军四十万围攻辽东城。

宇文述统帅一支军队跨过鸭绿江,直逼平壤,来护儿将军带领水军去接应,一切规划的都是如此美好。杨广这次还让宇文述和来护儿统兵,可能是想让他们将功补过,二来因为上次他们已经深入过平壤内地,对那里的环境比较熟悉。

长安朝廷大军压境

其实杨广对于第一次征伐高句丽的失败,还是经过了一些反省的,只是他表面上未承认错误,而是把责任推给了诸位将军,但是内心深处还是知道问题在哪里,这次他下令,行军途中听诸位将领的命令行事,不再瞎指挥了,将领有权,再加上士兵精锐,这下仗好打多了。

长安朝廷的这次出征,首战是在新城附近进行的,面对集结的数万高句丽士兵,王仁恭将军毫不惧色,依靠手中的千人骑兵,力挫敌军,将他们逼近城中,消息传到辽东前夕,杨广龙颜大悦,将士们也士气大振,随即开启了后续围攻模式。

总结:

通过以上隋炀帝杨广这样不顾国家社稷,不顾百姓死活,不体恤民情,穷兵黩武的做法加速了各地的民变和隋王朝的覆亡,我觉得不懂历史者,不足以谋未来,所以大家在以史为诫的同时,多读书,从书中积蓄力量,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