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是民国年间十里洋场的青帮大亨,在上海滩乃至全国都声名显赫。49年杜月笙移居香港,在内地的影响力荡然无存,慢慢地不再被提起。之后几代,很多人对这个名字十分陌生,不知道有过这么一号人物。

我上高中时,有一回学校组织考试,历史试卷中有这么一道选择题,大意是:上海有一个资本家,说他在国民党时期深受压迫,政府官员和社会上的流氓常常勒索他,“解放”后,共产党保护工商业者的利益,他的生意才好起来。这个资本家的话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请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答案。

这样一道选择题,歪曲历史,有意夸大民国政府中腐败现象对工商业的伤害,将新执政党掠夺工商业者私有财产以扩充政府力量从而导致诸多工商业者家破人亡、国家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等严重后果的事实隐瞒不提,反而涂脂抹粉。

当然,这并非本文重点,我要说的是题目中出现了杜月笙的名字,那个资本家说“解放”前国民党的官员和杜月笙等人时常勒索他。坐在考场中的我第一次听说“杜月笙”,他是哪里人、活在什么年代、干什么的……一无所知。看这名字应该是个男的,仅此而已。

我再分析题目,那个资本家抱怨政府和流氓都欺负他,又把杜月笙和政府官员相提并论,显然杜应该就是所谓“流氓”了,而且是“大流氓”,不然不会被提起;这个人在上海,是黑帮老大,说不定和政府有勾连,很有势力,为非作歹……当年在考场上我对这个人做出了这样的想像。

多年过去,那次考试历史课得了多少分、那道选择题有没有做对,都早已记不清了,我只记住了一个名字:杜月笙。

考试结束后,我对这个名字留意起来,在书上和媒体上找到了他的故事。那时我有听广播的习惯,有一次听到一个评书,叫《青帮三大亨》,说的就是杜月笙和黄金荣张啸林在上海的浮沉。从那以后,每日午间听这本评书就成了我必做的事。

评书开始前有一段花絮,是《上海滩》的曲子,纯音乐,没词,接着就是主播对本评书的一段介绍。背景音乐很讨巧,《上海滩》一下子就造出了十里洋场的氛围,听起来很带劲。当时这段花絮我快听上瘾了,似乎比评书本身还要爽。

后来我看了不少关于杜月笙的事迹,包括那部评书,发现自己在考场里的想像大体上符合事实:杜月笙确实是在上海发迹,成了“海上闻人”,是青帮大佬,和政商文多界均有密切联系,黑白两道通吃,势力庞大。至于“为非作歹”,也是洗不掉的。杜月笙有不少闪光点,有值得肯定的作为,但毕竟是黑帮头子,欺行霸市、三刀六洞的事怕是没少干吧?

我的想像算是被证实了,依据不过是一道题目,里面除了名字并无其它信息。这是一次奇妙的体验,何时再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