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积极支持复课的,但是要做够措施,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4月20日下午,在教育部主持召开的学校疫情防控专家报告视频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强调,复学的工作一定要往前走。就算个别学校出现感染病例,也不奇怪,遇到问题及时处理,就不会有校内疫情的大规模爆发。

截至上周五,我国所有省(区市)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已至少明确了部分学段的开学时间,复学学生已经达到3500多万。

如何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教育部为全国教育系统的“战友”开了场阵容豪华的报告会,请来权威专家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为学校复学工作“把脉”。

钟南山:我是积极支持复课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学的时候,聚集是最容易产生互相感染的,所以减少聚集,在学校上课本身就是聚集,所以我们得适当地考虑比如说错峰上课,虽然会有很多困难,但是一开始需要有这么一个过程,一些位子距离隔开。减少聚集,这一条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在宿舍里,一个宿舍大概有五六个同学,这个问题也是值得考虑的。目前最重要的还是通风,有些宿舍里安装了净化器,现在有一些对病毒有杀灭作用的净化器,有一些还没得到很好的证明,特别是北方有这个问题,现在北方还比较冷。但是现在在南方开窗让空气流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大学里,一个是留学生要特别注意。因为在广东这个阶段出现了某些国家回来的留学生,他接触的人员的感染率还是不低的,所以后来在广州引起比较高度的警惕,在其所在国家本地的都进行了一次普查,所以留学生要特别注意,特别是大学。有这些接触历史的都要比较警惕。

特别注意一个问题,我们大家保持警惕,在班里一旦有些感觉不舒服的,发烧是其中一个,另外再加上有的同学平常很活跃,突然很疲劳,或者有几声咳嗽,这个要注意,让同学自觉地配合医生及早地看门诊、检查,这对学生有好处,也对家长有好处。

另外要有防护的意识,这是在我们整个启动过程中是非常艰难的一步,自我防控的措施放松了以后,很容易就反复。

这个传染病不可能减少到零,而且它的传播系数,一般在那些国家没搞好,一个人传五个,甚至于五个、六个、七个,但是中国按现在的做法,传播系数已经到了0.2、0.3了,很低了,这样的话我们就不可能引起大的传播。但是你想要求他全部都不发生,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是坚决支持往前走。我们遇到问题及时地处理,这一条要下决心。各个学校各个大学、中学都要自己想办法,同时也是密切地跟定点医院联系上,一旦有什么就治,马上就进行检查,现在的办法多了,一天之内就能够查出来,一旦有问题就采取一些措施。

李兰娟:学校做到早和快就是尽到最大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外来的输入,但内防反弹的少数,我们还是不能放松。

学校呢,我认为最最重要的一条,是复学的每一个人回到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清”,就是说进校的人肯定是没有感染的,学校进来,要没有一个传染源,也就是没有一个是感染的。在这一点,复学的时候,大家都要进流行病学的调查。

所以学校复学可能人员从四面八方回来,那你是从上海来北京的,还是说从武汉来,最好有条件的,如果有一点可疑的,就给他检测一下,咽拭子做一下现在也很快的,现在5分钟快速的检测,我们也有了。美国5分钟,我们也有了。当然,我们可以稳妥一点,两三个小时报告我们也不那么急,也可以做一下。对于有一些可疑地方来的人,你不放心的可以给他们检测一下,甚至做一个抗体。这样你要确保返校复学的人是没有感染的,这一点一定要做到底盘要清。这一点,我认为是复学时一定要做的。

现在各个省都在使用红码蓝码,我觉得这个码还是很有用的。我觉得我们学校内部也确实要有这样一个码,这个进来的人都是健康的。

第二个,复学以后学生要外出,还有外面的人要进来,对于外面的不是学生的人要进来,要严查,不让感染者到学校,这一点学校一定要严格措施,来的人不但要量体温,而且要确保一定不是感染的才能进校,才能接触学生,包括教师也一样,也要检查,还有和学生有接触的食堂或卫生清洁人员也要确保,保险起见最好做个咽试纸测试,让所有进校来的人都是健康的,这样也能确保学生的安全。

住校的学生反而好管理,晚上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外出,到外面还是有风险,留在学校是最安全的。要确保学生的安全,让学生尽量留在学校,如果外出要报告,报告到哪里去,到外面接触的人群要监控。现在的码到处都是被监控,到外面如果接触的人当中有感染者,接触人是被感染者也要被隔离。这个人群一定要控制好,这样确保学校的安全。

中学生、小学生要回家,路上的交通,出去必须戴口罩,一定要确保。

学校里的学生是我们严格保护的对象,千万不要去接触不明真相的人,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边境线上的各个省的学校特别要重视这一点,内陆相对好一点,毕竟火车、汽车我们都管住了,边境的各个学校一定要重视边境人员的输入导致学校的感染。学校的安全就是社会的安全,就是国家的安全。只要传染源彻底控制,传染源一旦有立即发现还是能够安全的。

保持距离、戴口罩、尤其是勤洗手、房间通风都是常规,测体温也是发现感染者的渠道。万一出现一个两个也不惊慌失措,把所有接触的人马上调查出来,全部隔离起来,那也不会造成大的流行、或者大的扩散就行了。有一个两个控制在局部范围之内也是可以的。

但是,一旦发生这个事情马上要调查他是什么地方感染的?为什么感染的?把感染者所有接触的人全部隔离起来,这样会防止蔓延。所以早发现后隔离是我们最最好的一个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就是戴口罩、勤洗手等这些措施,最好是让学生复学后尽量不要接触不明真相的外来人员,全心全意待在学校好好读书。

另外,我还是主张要用互联网手段,尽量能够用互联网手段学习,可能能提高我们学习的效率,减少路上来回的时间、减少人员的接触,充分把互联网的手段的利用起来,这里也是确保安全的非常重要的举措。人一旦要外出,一定要有一个码来让他接触的所有人都了解。所以作为学校领导或者学校管理部门对每一个学生都了如指掌,那么就是安全的。

张文宏:学校面临的最大风险是输入型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记住一点,这是所有的防控核心,国外现在做得不好的就是这一点,国内做得好的也是这一点,那就是“没有接触就没有传染病。但是开学了就有接触了,你要保持社交距离,能不能一个班级拆成两个班级,一个宿舍拆成两个宿舍,你社交距离保持得越远,戴口罩了,洗手了,原则上这个病感染的风险就会极低,大家的风险就会降到很低的水平。

但是随着后面复学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情况会有所改变,那时候的疫情也会向更新的一步发展,有可能情况越来越好,有可能越来越糟,这两种情况事实上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在国内总体上来讲,国内储存的一些无症状携带者的病例会消化掉,这些病例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中国不会存在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现在有个别省市有一部分无症状感染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被消化掉,也就是说我们学校面临的风险会有所降低。

所以将来我们面临的主要是外防输入,外防输入会造成多大的风险,现在事实上还非常难预估,所以在我们复学以后的一个月两个月以后,情况还会有变化。如果情况越糟糕,事实上我们学校的复学会受影响的。如果经过这一个月两个月,大家对复学以后保持社交距离在内的所有的措施都变成了习惯,对我们后面的抗疫会带来极大的方便,哪怕人更多了,我们也不怕了。

最近开学以后的一个月内是最重要的这一个月内,这一个月内如果把整个习惯给养成了,问题基本就解决了!

王登峰:要“一严”“二清”“三防”“四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教育部党组也在反复研究,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和开学的工作,总的一个指导思想,我们还是要做到在内防反弹、外防输入和有序安全开学之间要进行统筹的安排。总体的要求就是要“一严”“二清”“三防”“四控”。

“一严”就是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教育部关于复学提出了“五个一律”“三个不准”,还有一个一定要咨询疫情防控专家的意见,叫做“五三一”,目前我们又面临境外输入的压力,包括刚才三位专家所谈到的无症状感染者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开学之初和开学的程中更加严格地落实各项疫情防控的政策。

“二清”要家底清、政策清,要清楚地了解我们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旅行的经历。最近随着境外疫情输入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还要了解清楚,除了我们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旅行经历之外,还要了解我们师生员工共同生活的家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旅行的经历。

“三防”,第一防就是防突发性的事件,如果出现突发性事件应该如何去处置。刚才文宏教授和李兰娟教授、钟南山教授都提到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防突发事件的预案里面,一定要把每一个学校出现突发事件的时候,跟学校附近医院要有定点的联系,要形成一个闭环的管理,这对于我们应对突发性的疫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防要防次生灾害,我们现在整个寒假延长了很长的时间,当学生开始陆续回到学校之后,原来在抗击疫情过程中被掩盖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以及学生回到学校之后学习、生活包括升学就业考试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可能都会出来,我们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可能也要同时关注这些次生的问题。

第三个防就是要严防懈怠情绪,现在中国陆续开学,并不等于说我们就可以放松对疫情防控的警惕,我们已经持续了三个月的疫情防控的工作,在开始陆续开学的时候,这是我们教育系统可能真正进入抗击疫情大考的时期,在前面没有开学之前我们的师生员工都在原地没有流动,而我们的复学是在复工复产基础上加大全社会人员的流动,我们开学本身就是一个人员流动和聚集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不应该懈怠,还要更加提高警惕。

第四句话是“四控”,要控制聚集,控制人员流动,同时要控制教育教学质量,还有要控制校园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