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祖”即太祖努尔哈赤、世祖福临、圣祖玄烨,皇太极是为太宗。 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难道清朝有三位开国之君?当然不是啦!清朝之所以会出现三个只有开国之君才能用的“祖”,其实是有原因的。这里且听奥古君为你详细道来。

古语有云“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庙号”源于商朝,在那个时代由于盛行祭祀和敬拜,所以在世之人都有为故去的人立牌位祭祀的习惯。而作为商王来说,当然也有这个习惯,且相对于平民百姓家,王室的祭祀来得更为隆重,他们不但会为商王立牌位,还会专门建一座家庙来供王室来祭拜。

但是这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随着逝去的商王越来越多,所建的家庙也越来越多。于是在位的商王,每年要参拜的故去商王就越来越多。就这样,在商王和大臣们的商量下,他们决定对于那些对社稷没有多大贡献的商王,就采取过几代就拆掉这个商王的家庙,然后将他放到太庙,与其他先人合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对于那些对社稷有大功的商王,就采取给他们上“庙号”。这样就能让他们永久保留家庙,然后世代祭祀。当然在商朝,庙号就只有四个,立业者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

然后商朝还会根据“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规矩,来为这些有庙号的皇帝,分别加上“祖”或“宗”的称号。一般情况下,开国之君曰“祖”,后继之君曰“宗”。

周秦之时,由于开国之君对于“庙号”都不感冒,所以“庙号”就被暂时的废除。但在汉之后,又被刘邦下令恢复。而在汉朝对于给皇帝上庙号的事情,是极其的严格的。他们坚持奉行“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规矩,终两汉一朝29位皇帝只有7位有庙号,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汉朝对于“庙号”的谨慎与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种对于“庙号”的谨慎,到魏晋的时候开始变得“宽松”。自三国魏国开始,魏国接连有三位皇帝被上“庙号”,且都用开国之君,亦或创业之君才能用的“祖”,如曹丕为高祖、曹叡为烈祖。史曰“降及曹氏,祖名多滥”,也就是在魏国的带头下,庙号开始走向了“普通化”。

自魏开始,不管是大一统的皇帝,还是割据政权的皇帝,只要是皇帝就有“庙号”。且也不再遵守“祖”和“宗”的规矩,“庙号”的制定就全凭新君做主,后继之君想替先帝上什么庙号,就可以上什么庙号。比如南朝刘宋文帝刘义隆庙号是“太祖”,但是他并非开国皇帝,只不过他的后继之君,认为他就是,所以他就被给予了“太祖”的庙号。

那么在说了这么多后,我想大家应该都明白为何清朝会出现三个“祖”了吧!其实归根结底在于他们的后继之君认为他们有这个资格能被称“祖”,所以才给了他们有“祖”的庙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努尔哈赤被上尊号“太祖”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就是大清实际上的开国之君,他被上“太祖”也算是实至名归。再是福临被上尊号“世祖”倒也说得过去,毕竟他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也是让清朝实际上成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皇帝。而“世祖”的定义就是“重新打了次天下”的皇帝,所以福临也算是实至名归。

但是康熙既不是开国皇帝,也不是重新打了一次天下的皇帝,为什么他能被上尊号“圣祖”呢?很多人应该知道,“圣祖”是玄宗皇帝当年为了追尊老子所创的庙号,老子可是圣人哎,也就是如此李隆基才上尊号“圣祖”。那么康熙何德何能能够担得上“圣”这一庙号呢?

原因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因为雍正的原因。雍正认为他的父亲康熙有“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的功劳,也就觉得只有“圣祖”才能匹配得上康熙的身份。所以简单地说就是雍正想给康熙上“圣祖”的庙号,那就这样康熙的庙号就成了“圣祖”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严格意义上来说,清朝皇帝的庙号还算是守规矩。如乾隆的庙号“高宗”,就有由盛转衰的意思,而实际上清朝的衰落的确是从乾隆开始的。如嘉庆的庙号“仁宗”,就有仁爱孝顺的意思,而实际上嘉庆的确很孝顺,他实际上就是因为孝顺才被选为皇帝的。再比如光绪的庙号“德宗”,就有遭遇动乱被迫逃亡的意思,而实际上光绪的确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逃亡出首都。

所以综合以上所述,清朝的庙号并不是说不公正。只是康熙的庙号“圣祖”的确让人觉得有些许的抬高,毕竟说实在的康熙真的匹配不上这个庙号,有点名不副实了。当然不管如何,康熙“圣祖”的庙号还是这么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