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文化,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老话或者谚语,由于其简单易懂,风趣幽默,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和喜爱。我们在日常交流中,一句恰到好处的俗语,可以让交流变得十分有说服力,这也会极大地提升我们沟通的效率,轻松解决因为沟通困难引发的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一个人经常说大话,却不付诸实际行动,如果我们直言不讳地批评,会显得对话十分生硬,脾气不好的还会和我们发生口角争执,但是如果用俗语“与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来表述,对方就很容易接纳;再比如和好友相聚,感慨良多,如果只是寻常的套近乎,对方会觉得索然无味,但是如果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这会让谈话双方都十分的愉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俗语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处世经验之谈,读懂俗语可以让我们人生之路走得更加顺利,从而规避掉很多不必要的陷阱和风险。有这样一则俗语“人无笑脸莫开店”,说的是和做生意有关,其实这句俗语还有后半句,才是整句俗语的关键所在,短短7个字却暗含了很多处世的哲学,堪称是精华所在,读懂了会化解很多尴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无笑脸莫开店

我们首先来说俗语的上半句“人无笑脸莫开店”,这句是对商人的劝诫和警示。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很多人做生意,在古代社会阶层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其中以商人的身份地位最低。因为古代讲究的是“学而优则仕”,只有学好了本事走上仕途之路,以后才会光宗耀祖,兴旺家族。但是古时候学习可是要花费很多钱财银两,尤其是穷苦的老百姓,家庭条件不允许读书,只好种地或者去工地出苦力,有的人则直接走上了做生意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门做生意,一定要笑脸相迎,需要给客人一种温暖的意象,因为和气才能生财。但是有的人做生意却板着脸,没有任何笑脸,这样会让客人感觉不礼貌,生意自然也就慢慢惨淡了下来。

俗语前半句中的“笑脸”一定要做到人人平等,不论客人的衣着是华丽还是朴素,打扮是富贵还是贫穷,作为掌柜都需要让每个进店之人都如沐春风,这里的笑脸要一视同仁,而不是区别对待。笑脸是做好生意的保障,长此以往才会越做越红火,生意也会慢慢地兴隆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打圆场自落台

俗语的后半句是“会打圆场自落台”,这句话才是整句俗语的精华。会打圆场,说的是头脑要灵活,要适当地自圆其说,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必备的技能之一。我们与人沟通交流的时候,有的人很好讲话,三言两语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但有的人却十分的夹生(不好说话),与其交流总感觉对方挑三拣四,故意刁难,交流的时候难免会有不同的意见,面对这样的人,就要会说话、打圆场,给足对方面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圆场并非是“拍马屁”,而是一种高级的说话技巧,高情商的人与人交谈,都会让对方感觉特别温暖,如果是商人会打圆场,还会让客人感觉是在为他着想,这样自然而然增加了交易的成功率。

人际交往中,不管是遇到什么样的人,会打圆场的人,就是给别人台阶,让对方不至于太过为难,有时候也要适当给自己找个台阶,从僵局中解脱出来,慢慢缓解氛围,轻松化解尴尬。总是面带笑容,还懂得说话的人,自然也会招人待见,不论是做生意还是与人相处,都会处于不败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

俗语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俗语文化十分接地气,而且现学现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一边学习俗语,一边善于使用俗语,不但可以加速沟通的效率,还会让自己感悟到更多的人生智慧,可以说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