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屈辱的一年,八国联军的侵华,圆明园的烧毁,让华夏大地为之颤抖,而这些耻辱也一直被国人所铭记。

然而很多朋友并不知道的是,当年还有一件中国文物被骗列强骗走的事件,1900年的5月26日,也就是八国联军实施侵华战争的两天前,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内发现了一个庞大的洞穴,这个洞穴内珍藏了4万余件上至汉朝,下至元朝的的各类历史文物古籍,而发现他的人名叫圆禄。

尽管他想尽办法上报朝廷,可此时的大清朝被列强打的找不到北,也就无暇顾及他以及这批文物。后来这批文物被外国列强骗走近2万件,对我国文化和历史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圆禄本是清朝的一位退伍的士兵,后来信奉道教便受戒为一名道士,此后他云游四海,可日子久了他也有所疲倦,想要找这个地方安定下来,于是他一路向西,来到了敦煌莫高窟附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莫高窟的附近有两座小寺庙,圆禄就寄宿在寺庙里,因为时局动荡,大家也都不分彼此融洽的生活在一起。

可圆禄还是觉得有些寂寞孤单,于是他决定修建一座道观,说干就干,他在莫高窟的南区选择了几个窟洞,准备在这里修建道馆,这样他就可以得到香火的供奉,还可以收受布施。

2、墙体塌陷,惊险藏宝洞窟

5月26日这一天,他和往常一样在窟洞内打扫清理砂石,结果他用力过猛把铁铲铲向了墙体,这一碰可不要紧,墙面马上出现了数道裂痕。

圆箓很害怕,他试图修补,结果越补裂缝越大,最后干脆坍塌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奇怪的是,仅坍塌了一小块墙面,其他的墙面则完好无损,而且墙面后面出现了一个洞,这个洞就是著名的“莫高窟藏经洞”。

后来经过清点,这个洞内收藏了大概4万余件古代书籍,内容包括古代历史、地理、经济、文学等等几十个方面。

圆禄没什么文化,因此这些书籍对圆禄来说如同天书一般,但他却很有觉悟,他明白这些东西能被古人珍藏下来,必定价值非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些书一直留在洞中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他选择报官,把这些书籍都上交,这样这些珍贵的书籍就可以得到很好的保管。

3、层层上报,却无人识货,连慈禧都拒收

然而这个县令是个糊涂蛋,他随手翻了翻就把这些古籍扔在一边说到:

“现在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有时间和经历去管这些破书,我看你就把这些书籍保存在洞中得了。”

县令不要,那就找个官大的吧,此后他骑着毛驴不远千里从敦煌赶到酒泉,找到了当地的道台,哪知道这个道台和县令一样不识货。看了几眼就说这古书的笔迹潦草,还不如他写得好,肯定都是一些破烂玩意。

就这样,圆箓前前后后找了好些个官员,但是没人愿意出钱出力的把这么多书运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还别说,这位圆箓做起事来还真是够倔的,既然官员不管不问,他干脆给北京的慈禧太后写了一份奏报,希望大清朝能够重视这些文物。

尽管圆箓对这次密报的期望非常大,但他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连老佛爷都不管的话,那么他就把这些书留在洞中,等他去世之前把洞封死,看看以后谁来做这个有缘人吧。

圆箓左顾右盼也等不来太后的旨意,看来慈禧也拒收了这批古书。

4、列强听闻,纷纷前来“求宝”

经过了几年的折腾圆箓觉得累了,他再也不上报了,面对这么多的书,他干脆自己做起了“守护神”,把这些书保护在窟洞之内。

只是他没想到,他几年的奔走没有得到朝廷的帮助,却引起了列强的注意,特别是列强的探险队,他们四处寻找,千方百计的想要掠夺中国的国宝。

当他们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就伪装成佛教徒,前往敦煌找到了圆箓,在列强探险队的精心准备下,最终成功从圆箓的手中骗走了近两万册古籍。

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挖了许多敦煌壁画和雕像,连同古籍一起带回自己各自的国家。

可笑的是,这么多的文物就在大清朝官员的眼皮子底下被运走,这简直是一种天大的笑话。

这些列强不仅掠夺欺骗,在成功之后还大肆的炫耀,嫣然把清朝的这些辫子人当作猴子一样的嘲弄。

5、文物流失,酿成文化浩劫

经过了这次之后,清朝总算明白了过来,于是赶紧派人找到圆箓,并把剩下的书籍运走。

按理说,有了朝廷的运送,这些古籍应该有一个很好的保护才是,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因为莫高窟比较偏远,一路上要路过许多的城市,这批书每到一个城市就会被当地的官员顺手牵羊,因此等这批书送到北京的时候,已经所剩无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列强伪装佛教徒骗取古籍

时至今日,国外许多博物馆中,都有“莫高窟藏宝洞”中的珍品,有的甚至成为了镇馆之宝,比如“天书”《敦煌曲谱》,这是一部失传已久的古代音乐古谱,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本古乐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巴黎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敦煌曲谱》(部分)

然而失散海外的古籍数以万计,不知道它们何时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至今日,当我们看到敦煌藏经洞陈列馆门前石头上雕刻的这12个字时,心中不免有些酸痛。

参考资料:《清史稿》、《敦煌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