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知名书法家陈忠康,中美院美术学博士,中书协行书委员会的委员,算是当代书坛的帖学实力派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忠康书法,根植于“二王”帖学一脉,用笔精到且理性,传统功力深厚,属于那种以用笔精细见长的书法家。他的老师邱振中先生曾评价说:“陈忠康的特点大家都清楚,他对传统有着深厚的情绪,而且远比一般人单纯、执着,这就是他最重要的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忠康老师的书法水平怎么样?对于这一点,咱们没有质疑的能力。可是呢,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陈忠康虽然学“二王”,但他临写的王羲之的《兰亭序》,看上去并不怎么像。或者说,和我们一般人认为的“像”,还是有些出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陈忠康临写王羲之兰亭序》,为啥也不像呢?在谈到书法学习的时候,他自己这么说:“学什么像什么,是伎俩;写出自己,才是书法的初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忠康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从他临写的《兰亭序》,我们又能得到哪些关于书法学习的启示呢?下面,我们就来好好地探讨一下。

首先,你不可能把古人的细节全部学到手。

古人的笔法是非常丰富的,有很多的小技巧在里面。比如下面这个“以”字,笔画看上去并不复杂,可是你下笔试一下就会知道,要写成王羲之这种模样,并非易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我们在临写古人的时候,不要想着把所有的细节都学到手,只要抓住主要特点即可。陈忠康临写的《兰亭序》为什么不那么像?个人理解,他就是把《兰亭序》进行了属于自己的简化和梳理。这种临写方式,对初学者也是特别适用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一下。

再者,书法的用笔,除了方法之外,还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可重复性。

比如《兰亭序》里的这两个“之”字,从笔法和结体上讲,基本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从用笔方法上分析,并没有什么差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法一样,为什么上面那两个“之”字表现出来的点画形态不一样呢?这就是由于书写时的偶然性导致的。即使你让王羲之自己临写,我相信,他也不可能写的一模一样。

所以说,我们在学习书法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这么一个概念:方法大于形似。在方法正确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照着形似这个方向努力。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失去了那个法度,你的形似可能就失去了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点:学到几个拿手的,就可以了。

别说我们这些一般的书法爱好者了,就算是历史上的名家,比如米芾、赵子昂、王铎等人,在学习王羲之的时候,也会进行一个属于自己的取舍。你想把王羲之的用笔精华全部都学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不能全部都学到手,我们就要明确自己的主攻方向了。这个时候,你可以找出你最喜欢的几个特点,然后呢,集中火力把它们学好。相信我,如果你把几个用笔特点学扎实了,你也就比较厉害了。

正所谓,一招鲜,吃遍天,这句话,在书法学习中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