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施一表示,就目前实际情况看,虽然我国付出了巨大努力,已有效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但只要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对人类的威胁就不能解除,很难说在短期内结束。

施一提出,新冠病毒像流感病毒一样常态化流行,有专家认为存在可能性,但发生概率较低。流感病毒具有高变异性、高传染性的特点,例如今年人群对流感免疫,但明年流感病毒可能发生变异,产生新毒株导致再流行。目前没有发现新冠病毒具有流感病毒的高变异性,因此常态化的可能性不太大。也有专家认为新冠病毒传播能力高,已有四种冠状病毒为季节性流行,新冠病毒形成季节性流行,有一定可能性。但无论发展趋势如何,随着疾病防治技术的发展、有效药物的发现,新冠疫苗的成功研发,必将帮助人类取得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新冠肺炎是否会变成慢性病,施一表示,专家经分析认为,从目前研究和临床实践看,所知新冠病毒主要在呼吸道复制,慢性携带不太可能。从其同类(如引发SARS和MERS)的两种冠状病毒看,尚未观察到感染者持续带毒。从我国几万名新冠恢复者来看,也未观察到长期带毒迹象。因此,目前的知识认为,个体感染新冠病毒后长期带毒的可能性极小,其慢性化的免疫学和病毒学研究证据现阶段也尚未得到证明。

“新冠病毒是一个全新的病毒,人类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还在持续不断深入。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科研攻关,一方面要持续加强对病毒的监测,深入揭示病毒本质和流行规律,密切关注病毒变异情况;另一方面,要积极研发疫苗和有效药物,为从根本上防控疫情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施一说。

对于疫情是否会因气温升高被遏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施一介绍,新冠病毒是RNA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具有囊膜,病毒颗粒形状近球型,对热敏感,对紫外线、医用酒精、含氯消毒剂等也敏感。

关于新冠病毒是否会随着温度升高被遏制,施一回应,气温升高不利于病毒存活,但因病毒传播方式的不同,要对病毒进行区分。目前普遍认为,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受气温影响小。例如南半球国家处于夏秋季,但仍然有疫情发生。最终情况如何,需要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