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三国演义细节解密,大锤已经讲到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关于兖州在东汉末年旷日持久的争夺战的最后一战,也就是臧洪因为旧主张超被曹操围困而求救于袁绍,袁绍不允,结果张超被曹操攻杀,臧洪激于义愤,据守兖州东武阳,并导致袁绍军围攻不可,双方相持持续了一年多,东武阳才城陷而臧洪被杀,彻底打乱了袁绍在兖州的军事布局。

臧洪的惊人举动,不仅造成了兖州局势最后的剧烈变动,而且引发了此后持续一千多年的对臧洪的行为的评价问题,赞扬和批评臧洪的队伍中都有历史上的大牛,这导致了臧洪的变数充满了极大的变数。本期大锤就为您解读,从历史角度来如何分析臧洪的动机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正式开始本期节目之前,大锤仍旧要代表整个团队,向仍旧坚守在抗击新冠肺炎一线的逆向前行者们致敬,同时也跟目前复工复产大军中的各位读者听友们一起,共勉。

言归正传。上一期节目我们提到了,在臧洪据守东武阳期间抵抗袁绍围攻的惨烈战斗,到最后演化为了激烈的道德伦理剧,甚至出现了不少人为臧洪的忠义所感动、争相赴死的惊人场面,到最后甚至于连袁绍的部将也因臧洪之死而出现了不稳的现象。

可是站在我们后世人的角度来说,臧洪的这个行为其实不太好理解,因为毕竟围攻雍丘并攻杀张超的,实际是曹操,而袁绍只是拒绝了臧洪的请求,充其量属于间接责任,而臧洪最后的绝命一拼,选择的却不是曹操,而是袁绍,按照“冤有头债有主”的逻辑,臧洪的行动为什么给人以别扭的感觉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要从几个方面来理解了。第一个就是可行性的讨论。当时臧洪面临的局面是,曹操大军围攻雍丘,而他初始进入兖州带来的袁绍军兵力较少,按照最后的估计也不过几千人,因为袁绍当初让他来抢占东武阳,也只是袁绍势力的一个试探性前期行动,没有投入太多人马。而且在历史上的张超遭到曹操围攻的时候,臧洪都没有从背后发动突击救援,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实力太弱

而且从地图上来看,从东武阳向雍丘进兵,几乎有一大半方向被曹操一直控制的兖州三城所卡住,尤其是曹操的大本营鄄[juàn]城,正好堵在东武阳南下的必经之路上,而且臧洪还要在侧面和正面都面临曹操军的情况下强渡黄河,考虑到当时的渡河条件和曹操军击破吕布、张邈军之后的实力,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臧洪即便是想攻击曹操,也毫无胜算。况且臧洪部队不仅人数少,如果离开东武阳坚城,去跟人数占优并已战胜吕布的曹操军打野战,这个胜负也极度不看好。因此,从臧洪报复的实际角度来说,困守孤城是能够造成最大破坏的结果,而离城救援则会很快被粉碎,达不到报复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为什么要报复袁绍?报复袁绍为什么还能够获得当时人这么多的支持?按理说,大家也都思维正常,不会因为你臧洪蹲在东武阳死守最有效,就盲目支持你去反抗袁绍而不是去报仇曹操。

这就涉及东汉末年士大夫所倡导的义利观问题了。臧洪全部报复的基础,都在于他与张超曾经的部属关系。在东汉时期,这种长官与属吏的个人效忠关系,不断得到强化,已经到了甚至可以匹敌君臣关系的地步了。之前大锤在介绍公孙瓒的时候,也曾经说过,公孙瓒年轻时候跟随的长官犯罪,要被流放去极南之地,那里人迹罕至,而且也没有得到经济开发,因此这种流放几乎等于死刑。公孙瓒就给祖先祭祀赔罪,说要陪着长官一起去流放,并获得了当时人极大的称赞,成为公孙瓒个人事业崛起的一个重要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公孙瓒那个行为,表面看就是部属故吏效忠长官主人的个人私忠,但是这个行为其实就有两个危险的前提,一个是为了向长官报恩而放弃自己的至亲赡养,另一个更可怕的就是,公孙瓒的长官是犯罪的,他是被朝廷判处的流放,而公孙瓒对一个罪犯的誓死跟随,完全可以理解为个人部属的效忠已经凌驾于对朝廷的忠诚之上了。

而即便有这两种潜在的危险,公孙瓒的行为仍旧得到了当时广泛的认可。由此可见,在东汉末年,这种故吏对长官的效忠行为已经成为普遍认可的士大夫行为准则,甚至在某些时候可以压倒父子和君臣的关系,因此臧洪也不能例外,他也必须遵守这样的行为准则,他为故主报仇的行为自然也能够得到当时人的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这里大锤谨慎推测,当初臧洪在转变为袁绍部下的过程中,可能跟袁绍达成过某种君子协定,比如臧洪日后面对故主时如何选择,而袁绍又当如何。因为当初臧洪一直是张超的部属,只是当时张超要跟兄长张邈联络北面幽州的刘虞,派臧洪前往接洽,正好赶上袁绍与公孙瓒决战界桥,南北交通断绝,因此滞留于袁绍领地,最后受袁绍招揽,成为袁绍手下大将。

在这个主公换人的过程中,臧洪并未受到任何非议和批评,显然在东汉乱世中,士大夫阶层已经逐渐接受了这种主公更换频繁的情况,但是原有的故吏部属关系仍旧是当时道德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臧洪同时维持对前后两位主公效忠的概率其实是非常高的,只要他能够保证先后顺序。这一点在后来关羽在徐州力穷而投降曹操的故事中也有直接体现

在乱世中,一个人可能很难保证始终跟随一个主公,而主公的变化虽然不能阻止,但是主公有先后之分,并且能够忠于故主,这也以视为一种忠诚于主公的忠诚,这显然是一种乱世中的道德变通,臧洪正是这样一个早于关羽的行动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乱世中,前一任主公与后一任主公,通过同一个部下的转换而达成了某种默契,也就是这个人对两个主公的基础效忠,都需要得到双方的尊重,谁也别坏谁的事情。而袁绍拒绝出兵,就打破了这种默契,坐视臧洪无法救援前一任主公。

臧洪的激烈选择,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三国即将到来的乱世中,道德的一直坚守已经非常困难,因为主公、友人甚至敌人的切换都实在太快,甚至还会反复切换,而在这样的乱世中,只有截取某一小段的恩仇,对于其他置之不理,才能够把正义与邪恶分的清楚明白,稍微再多截一点,就要混乱了。

而臧洪面对故主张超被杀,他截取的就是最直接的一小段,我要报恩,你袁绍阻止我报恩了,我要跟你死磕,也正是这种截取一段而不问其余,才能让后面一连串的感念其忠义而争相赴死的故事,得以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