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晋世沙门法炬共法立译
教学品第二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精舍。佛告诸比丘。当勤修道除弃阴盖。心明神定可免众苦。有一比丘志不明达。饱食入室闭房静眠。爱身快意不观非常。冥冥懈怠无复昼夜。却后七日其命将终。佛愍伤之。惧堕恶道即入其室。弹指觉曰:
咄起何为寐 螉螺蚌蠹类
隐蔽以不净 迷惑计为身
焉有被斫疮 心如婴病痛
遘于众厄难 而反为用眠
思而不放逸 为仁学仁迹
从是无有忧 常念自灭意
正见学务增 是为世间明
所生福千倍 终不堕恶道
比丘闻偈即便惊寤。见佛亲诲加敬悚息。即起稽首为佛作礼。佛告比丘。汝宁自识本宿命不。比丘对曰。阴盖所覆实不自识也。佛告比丘。昔维卫佛时。汝曾出家贪身利养。不念经戒。饱食却眠不念非常。命终魂神生螉虫中。积五万岁寿尽复为螺蚌之虫。树中蠹虫各五万岁。此四品虫生长冥中。贪身爱命乐处幽隐。以冥为家不喜光明。一眠之时百岁乃觉。缠绵罪网不求出要。今始罪毕得为沙门。如何睡眠不知厌足。于是比丘重闻宿缘。惭怖自责。五盖云除即得罗汉。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诸天人四辈说法。时有一年少比丘。为人顽愚质直疏野。未解道要。情意兴盛思想于欲。阳气隆盛不能自制。以此为恼不获度世。坐自思惟有根断者。然后清净可得道迹。即至檀越家。从之借斧还房闭户脱去衣服。坐木板上欲自斫阴正坐。此阴令我勤苦。经历生死无央数劫。三涂六趣皆由色欲。不断此者无缘得道。佛知其意愚痴乃尔。道从制心心是根源。不知当死自害堕罪长受苦痛。于是世尊往入其房。即问比丘。欲作何等。放斧着衣礼佛自陈。学道日久未解法门。每坐禅定垂当得道为欲所盖。阳气隆盛意惑目冥。不觉天地谛自责念事皆由此。是以借斧欲断制之。佛告比丘。卿何愚痴不解道理。欲求道者先断其痴然后制心。心者善恶之根源。欲断根者先制其心。心定意解然后得道。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学先断母 率君二臣 废诸营从
是上道人
佛告比丘。十二因缘以痴为本。痴者众罪之源。智者众行之本。先当断痴然后意定。佛说是已比丘惭愧即自责言。我为愚痴迷惑来。久不解古典使如此耳。今佛所说甚为妙哉。内思正定安般。守意制心伏情杜闭诸欲。即得定意在于佛前逮得应真。
昔佛在罗阅只国灵鹫山中。为诸天人国王大臣说甘露法。有一比丘刚猛勇健。佛知其意遣至山后鬼神谷中。令树下坐数息求定。知息长短安般守意。断求灭苦可得泥洹。比丘受教往至谷中欲坐定意。但闻山中鬼神语声不见其形。但有音声悚息。怖惧不能自宁。意欲悔还即自念言。居家大富宗族。又强出家学道独见安处。鬼神深山既无伴侣又无行人。但有诸鬼数来怖人。思惟如是未去之间。于是世尊往到其边。坐一树下而问之曰。汝独在此将无怖惧耶。比丘稽首白言。初未曾入山在此实忧。须臾之间有一野象王来在边。倚一树卧心独欢喜。远离诸象一何快哉。佛知象意告比丘曰。汝宁知是象所由来不。对曰。不审。佛告比丘。此象眷属大小五百余头。厌患小象舍来至此倚树而卧。自念得离恩爱牢狱一何快哉。象是畜生犹思闲静。况汝舍家欲求度世。方以独自欲求伴侣。愚冥伴侣多所伤败。独住无对亦无谋议。宁独修道不用愚伴。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学无朋类 不得善友 宁独守善
不与愚偕 乐戒学行 奚用伴为
独善无忧 如空野象
佛说是时比丘意解。内思圣教即得应真。谷中鬼神亦皆闻解为佛弟子。受誓诫敕不复侵民。佛与比丘共还精舍。
教学品第二
教学品者,导以所行。释己愚暗。得见道明。
教学品大意是:指引人们如何行动,消除人们的愚昧昏庸,从而看清真谛的光辉。
〔一〕咄起何为寐?螉螺蜯蠹类。隐蔽以不净,迷惑计为身。
译文:什么叫做昏寐不清?即是虾、螺、蜯、蠹之类,隐身于不净之处,沈迷昏惑全性保身。
〔二〕焉有被斫疮?心而婴疾痛。遘于众厄难,而反为用眠。
译文:何处再有被砍斫致伤的可能?心中烦恼便痛苦不宁。遭遇众人所遭之厄,全部都因昏眠所致。
〔三〕思而不放逸,为仁学仁迹;从是无有忧,常念自灭意。
译文:思想但不放纵无度,行仁之事随仁之迹,如此便可了无心忧,时常咀嚼涅槃的真意。
〔四〕正见学务增,是为世间明。所生福千倍,终不堕恶道。
译文:努力学习正等正见,正等正见乃世间明灯。它将使你得到千倍于常人之福,永远不堕罪恶境域。
〔五〕莫学小道,以信邪见;莫习放荡,令增欲意。
译文:不要学习「小道」,从而信仰邪恶之见;不要学习放荡,致使增添欲望意念。
〔六〕善修法行,学诵莫犯。行道无忧,世世常安。
译文:认真修炼佛教的法则,诵读经法莫要杂乱;修道行事便无忧患,世世代代永远平安。
〔七〕敏学摄身,常慎思言,是到不死,行灭得安。
译文:勤于学习统摄身心,时常谨慎所思所言;如此这般可致不死之境,邪行灭尽人生得安。
〔八〕非务勿学,是发宜行。已知可念,则漏得灭。
译文:不是正当切勿学习,此乃有益正当之思;如若已知何为正当之念,人生烦恼即可散灭。
〔九〕见法利身,夫到善方。知利建行,是谓贤明。
译文:明白佛法可利身心,这便已经踏上善境;知道增进善的行为,便可称上贤明之人。
〔十〕起觉义者,学灭以固。着灭自恣,损而不兴。
译文:开初明白道义之人,习学「灭」道加固这一知觉能力;努力消除自恣之心,使自恣之心灭少殆尽。
〔十一〕是向以强,是学得中,从是解义,宜忆念行。
译文:这一努力目标可以强固人生之本,这一学习方式能使人中道而行;从此角度理解佛法意蕴,必将使意念、行动合宜适中。
〔十二〕学先断母,率君二臣。废诸营从,是上道人。
译文:学道必先制伏其心,然后方可统领善恶之念,废除贪瞋痴恚等世俗之情,这便是上等得道人。
〔十三〕学无朋类,不得善友,宁独守善,不与愚偕。
译文:学道之时,如果未得朋辈之人,又未获得益友之辈,宁愿独处坚守善德,绝不与愚偕居。
〔十四〕乐戒学行,奚用伴为?独善无忧,如空野象。
译文:乐于严守佛戒学习道行,哪里还要什么伙伴?独守善德便无忧愁,犹如旷野大象自在无忧。
〔十五〕戒闻俱善,二者孰贤?方戒称闻,宜谛学行。
译文:戒与闻二者俱善,哪个更好?只有守戒方可使闻见有所着落,应该笃实学戒并且践行。
〔十六〕学先护戒,关闭必固,施而无受,力行勿卧。
译文:学道必先护守「戒」德,关闭心意方可坚固,施福但不要轻意受报,努力践履戒律不要停顿放松。
〔十七〕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
译文:假若有人寿至百岁,学习邪道心志不善;不如生命只活一日,聚精会神接受正法。
〔十八〕若人寿百岁,奉火修异术;不如须臾敬,事戒者福胜。
译文:假若有人寿至百岁,供奉香火修炼异教邪术,不如片刻礼敬佛法,坚守戒律之人其福无比。
〔十九〕能行说之可,不能勿空语。虚伪无诚信,智者所屏弃。
译文:能够执行的便说可行,不能执行的切勿空语:虚伪而没有诚信,智者必将抛弃这种德行。
〔二十〕学当先求解,观察别是非。受谛应诲彼,慧然不复惑。
译文:学道应当先求理解,观察首先要明辨是非;接受了真谛应教诲他人,达到智慧的境界不再陷入迷惑。
〔二十一〕被髪学邪道,草衣内贪浊,蒙蒙不识真,如聋听五音。
译文:披头散发习学邪道,外着草衣而内藏贪浊,蒙蒙懵懵不识真谛,犹如聋子倾听美妙的音乐。
〔二十二〕觉能舍三恶,以药消众毒。健夫度生死,如蛇脱故皮。
译文:知觉人生大道可舍尘世三恶,以此消去人生众多毒怨;雄健之人超度生死之苦,犹如蛇蜕旧皮愉快轻新。
〔二十三〕学而多闻,持戒不失,两世见誉,所愿者得。
译文:学习佛道而且多闻佛法,坚持戒律,而不犯过之人,今生来世两世见誉,心中所愿皆可有得。
〔二十四〕学而寡闻,持戒不完,两世受痛,丧其本愿。
译文:学习佛道但孤陋寡闻,持守戒律,却又持守不完全之人,今生来世两世受痛,从而丧失本弘誓愿。
〔二十五〕夫学有二,常亲多闻;安谛解义,虽困不邪。
译文:学习佛道途径有二,常常亲近多闻佛法之人,依照真谛解释人生要义,即使偶有困惑但也不会偏邪。
〔二十六〕稊稗害禾,多欲妨学。耘除众恶,成收必多。
译文:田中稊稗妨害禾苗生长,太多欲望妨害习学大道;芟除各种恶念,人生收获必丰。
〔二十七〕虑而后言,辞不强梁,法说义说,言而莫违。
译文:反复思考然后再说,说话言辞不要强硬霸道,佛法与道义之学说,言语之中切莫有违!
〔二十八〕善学无犯,畏法晓誋,见征知着,诫无后患。
译文:善于习学大道之人不会违犯任何戒律,他们敬畏佛法明晓忌讳;刚见萌芽事态便知成熟之情,谨慎小心没有后患。
〔二十九〕远舍罪福,务成梵行,终身自摄,是名善学。
译文:远离抛舍世俗的罪祸与幸福,努力地完成清净之德行;一生到老自我约束,如此便可谓之善学。
绘图版·不放逸品
1
不放逸与勤奋是涅槃之道。那放逸之人迈向死径。
无逸不死道,放逸趣死路。
无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尸。
2
智者,欣慕圣者之境界,喜悦于不放逸。
智者深知此,所行不放逸。
不放逸得乐,喜悦于圣境。
3
智者坚忍稳重地修习禅定,终获得无上的安稳与涅槃。
无逸不死道,放逸趣死路。
无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尸。
4
勤奋、存正念、净行、克己的正直者,如法生活将获得荣誉。
奋勉常正念,净行能克己,
如法而生活,无逸善名增。
5
勤奋、不放逸与自制,让每个智者为自己缔造一个永不沉没的岛屿。
奋勉不放逸,克己自调御,
智者自作洲,不为洪水没。
6
愚痴者纵情放逸;智者严持不放逸,有如护持珍宝。
暗钝愚痴人,耽溺于放逸,
智者不放逸,如富人护宝。
7
不耽溺于欲乐或放逸,勤于沉思。您将赢得无穷安乐。
莫耽溺放逸。莫嗜爱欲乐。
警觉修定者,始得大安乐。
8
智者以勤奋、不放逸、无忧,攀登高峰;俯视山底陷于苦境的人群。
智者以无逸,除逸则无忧,
圣贤登慧阁,观愚者多忧,
如登于高山,俯视地上物。
9
智者勤奋并清醒,超越放逸者。有如骏马比劣马跑得快。
放逸中无逸,如众睡独醒。
智者如骏驰,驽骀所不及。
10
不放逸使Magha成为天王之王。不放逸永被人赞美。
摩伽以无逸,得为诸天主。
无逸人所赞,放逸为人诃。
11
有如火焰,那不放逸的僧人趋前把一切大小的束缚烧得一干二净。
乐不放逸比丘,或者惧见放逸,
犹如猛火炎炎,烧去大结、小结。
12
那乐于不放逸的僧人,最终证得涅槃。
乐不放逸比丘,或者惧见放逸,
彼已邻近涅槃,必定不易堕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