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出现的时候难道不应该先去找原因吗?

我们创造一个概念,是为了在某个范围内,更好的描述、认识一种事物,但是现实中却因此存在大量本身被概念限制住的情况。

因为概念虽然便捷了沟通,却内隐了特别重要的信息。】

一些特别专业化的概念,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很难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同时概念还有贴切与否的情况。比如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精神病学标签。

自从各种神经症概念发明以后,“认为自己是神经症”和“被贴上神经症”标签的人似乎成了黑五类。这种自我疾病化标签及他人疾病化标签引发的恐惧可能会导致一个原本陷入心理困扰的人会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但对于问题解决有什么积极作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学习产生挫败感,陷入情绪抑郁,就被诊断为抑郁症,给吃上精神类药物。

不去分析挫败背后的具体原因,

如是否期待过高,内心自卑,心理承受性弱,学习心态与方法又是怎样,接受了什么样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等等,

而是仅从生理上找原因,很多人被归结于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异常,难道没学过生物学吗?

不知道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包括神经细胞内部的电传导和神经细胞之间的化学传导吗?

人接受到刺激不同,情绪反应不同,神经递质的种类和数量多少一定是有所不同的吗?

否则如何保障信息传递的准确性。还是明知道原因而不给当事人客观解释呢?

药物真的能化解心理因素引发的情绪抑郁吗?

如一个人内心的自卑吃什么药能让一个人自信起来?

如果有学习方法不当的问题,又吃什么药能让一个人学会学习呢?

精神类药物对当事人巨大的副作用,如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身体发胖,嗜睡等又该如何化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