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中国书法是中国历史侧面的一个缩影与反应,现代的普通教育也涉及了非常多的关于书法历史方面的知识普及,所以几乎所有人都对中国书法之中甲骨文、青铜文、石刻文、小篆、隶书、楷书的种种演变熟烂于心。但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书法发展史永远是值得我们仔细考究用心研磨的事情。
骨甲刻字
问起中国渊源书法的起源那一定是殷商甲骨文,再细致一点可能是郑州尚城甲骨文或者山东桓台卜骨。但《尚书·多士》有“惟殷先人,有典有册。”而其中的“典”和“册”显而易见并不是指向甲骨。由此我们可以想象甲骨文之前或同一时期的写在竹简木简的文字在风风雨雨之下早已褪色,又怎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呢?再其次,甲骨文所用龟壳兽甲并非一般书写工具就可随意篆刻。青铜刻刀被研发出来之前如果没有书写习惯的话又怎么会凭空篆刻出熟练且成体系的甲骨文呢?但甲骨文之前的书法时代我们早已无从考究,这可能也是流星一样陨落的光辉。而也只有到了甲骨文时期才算出现了真正的书法,因为到了甲骨文才具备了书法的三个要素:用笔,结字,章法。在那个科学技术不发达、民众思想不先进的时代,甲骨祭祀祈天是流行且给人带去安全感的事情,也正是因此才有中华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甲骨文时代。
李斯规划篆书
然而真正开创书法先河的是秦代的篆书。春秋战国时期藩镇割据造成了不同的文化底蕴,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大同小异的书法形式,这有点和现在的不同地区不同方言类似。而篆书之前的甲骨文、金文、石刻文都比较繁杂,写起来十分不易,不仅仅浪费时间书写还很难掌握字形。不同文化与不同交流的写作方式让百姓难以接受,自然而然形成了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重阻碍,解决书法统一问题迫在眉睫。秦始皇统一国家之后马上命令丞相李斯统一全国的文字使用形式,李斯便在金文和石鼓文的普遍基础上删繁就简形成了强制统一的小篆,比如:省去很多复杂的偏旁结构,固定偏旁的位置与字体上下左右的关系以及加强偏旁的独立性都是李斯的方法。
像被后人赋予极高评价的《驿山石刻》、《泰山时刻》、《琅琊石刻》都是由篆书先祖李斯撰写。这样一来,书法在统一的基础上变得简单易懂,为秦代经济文化发展带来许多动力与便利。其实篆书还有大篆与小篆的区别,大篆就包括了甲骨文、钟鼎文和石鼓文三种字体,而小篆才是真正由丞相李斯撰写研发的。
篆书为何称作“篆”,就是因为“篆”的意思是刻在龟甲兽壳或金鼎之上的文字。不管是秦代之前的大篆还是李斯统一之后的小篆都是符合这一设定的,篆书一名便由此而来。
书法文字发展的转折点
篆书之后产生的文字便是隶书。隶书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对后世有着不可小觑的深厚影响。
在隶书之前还是大篆小篆时期,几乎所有的文字都是雕刻在兽甲之上的,那时的社会生产力严重不足,人们的创新精神也严重不足,这样的方式也挫败了群众的研发动力。没有合适书写的工具材料和载体,篆书才发展了这么长时间。战国时期人们发现了布帛更加适合书写也更加容易保存,所以很快,布帛替代了坚硬的龟甲兽壳,柔软易书写的毛笔也替代了坚硬的篆刻刀。但是这时人们再次发现新的问题,原本适合篆刻的多笔画多转折的篆书转移到竹简毛笔的载体上就显得十分复杂,根本不适合书写。而后来政事也愈发繁杂,大臣的奏折、皇上的批改、民间书信来往都需要大量的书写,笔画繁多的篆书完全不适合时代的潮流,于是一种方转笔代替圆转篆书的隶书也就应运而生了。
隶书又相对于篆书有了很大的进步:隶书不再顾及象形原则,把古字“随体诘诎”的线条分解,这样一来隶书的偏旁也比篆书更加简洁独立。为了提高书写速度,隶书还形成了点、横、竖、捺、勾、折等笔画。正是因为隶书的出现与发展才让中国汉字实现了真正的脱胎换骨。现如今广为人知的楷书,行书,草书都是从隶书发展而来的。而隶书的意义远不止书写的方便,因为隶书,汉字脱离了一直以来的象形文字,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表意文字。隶书的出现也为中国汉字登上历史舞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隶书的出现,没有中国文字这伟大的转折点,我们现在的生活将是无比繁琐,由此可见隶书的出现以及发展有多重要。
龙飞凤舞之草书
比较不容易想到的可能是隶书的后续出现者居然是草书。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传承体系,可以说草书是隶书的后续者而不是传承者,这样一来我们也就很难确定它的起源。
许慎说:“汉兴草书”。这可能是指非常规范而又便于书写的秦隶草体,类似于简牍帛书的字形,由此而发展为章草。章草保持隶书的明显特征,字形扁平,有波笔,字与字分离,点画部首之间没有连笔,例如传为西汉史游的《急就章》、索靖的《出师颂》、陆机的《平复帖》等都是章草的著名作品。
草书不仅仅包括章草,还有今草,今草的明显特征就是“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气呵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今草在笔法上与章草也有很大区别,以笔锋运笔,起笔收笔迅捷,多尖锋起笔,点画线条、以及字间多以牵丝连带,比起章草来说今草显得更加灵活,视觉上也更加洒脱奔放。
今草一般还可以分为小草和大草也就是狂草。小草有《十七帖》、《书谱》、怀素小草《千字文》等,特点是以脱离了章草的藩篱,体势趋于狭长,似楷书快写之态。而由小草发展为大草,大草的代表人物就有大家熟悉的张旭怀素,史称“张颠醉素”。
如果我们把小草比作是轻音乐,那大草就是有着鲜明的节奏和强烈的动感摇滚乐。所以说大草相对于小草来说更加的生动形象。
由繁化简之楷书
下面来说说大家最熟悉的楷书。
楷书是在魏晋时期被始祖钟繇的一篇《贺捷表》被发明出来的,此后又有王羲之的《乐毅论》、南北朝魏碑的《张猛龙碑》、《张黑女碑》等等。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等等。它是真正意义上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的,而楷书更是由繁化简,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由此可见楷书的方正之气。隶书的伟大发明是毋庸置疑的,而楷书可以说是将隶书简化再次发扬光大。
虽然隶书已经被简化一次,但是楷书的演变和原本的隶书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比如:楷书的横画已经减去隶书的波磔,仅保留在向右下倾斜的捺笔;长撇已不再像隶属那样是粗细一致的弧线,而变成上粗下细直至尖状,犹如截断的犀象角牙等等特点。
回忆楷书之前的书法字体,楷书不但在隶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彻底净化了篆书象形的造型遗意,而且彻底销尽了篆隶蕴含的古意,以一种崭新的体式风貌横空出世。它不但具有一种迎合时代发展方向新的美,而且凭借其无可比拟的实用价值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流行,至今不衰。也成为中国文化繁荣进军世界的重要基础。
挥洒自如之行书
通过甲骨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的介绍说明,不难看出,所有的书法形式都是顺应时代的潮流 呼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而行书简单的说是指在楷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游丝影带
最后一个行书的诞生自然也不例外。隶书、楷书书写已经逐渐简洁了很大程度,但是书写起来还是效率低下,适合个人书法的练习却不适合日常的办公使用。草书的书写可以说速度绝对符合时代的发展,但是极其不易辨认,一百个观众的眼里就有一百个草书的写法,只适合撰写个人情况而且不为后世流传。介于这种情况,人们发明了两者之间的在东汉末年就出现了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字体,被称为“行押书”。
押,本意为署,即署名、签名之意。行押书就是在签字、画押、传递简讯时随手写的文字。
实际上,行书的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中。
在这篇书法理论中还提到了行书的起源:“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
行书的特点也是很明显的:行书为了节省书写时间,在不改变字体原来大型与本意的原则下对楷书字体进行了大量的简化与省略。楷书是方正有序,横平竖直,而行书在原有的方正基础上增加弧度的力量,使文字更加圆润易写,笔画更加圆润流畅一气呵成。
总结:
书法是中华民族书写艺术的表现形式,它源于文字但是高于文字,书法将纯粹的文字推向文化艺术的殿堂。在世界各国文字书写上,没有任何的文字书写像汉字的书写一样,最终发展为一种艺术的存在并且源远流长。中国五千年来丰富的文字记载被世人所认可,汉字书法独具一格,被誉为”无言的诗句、无形的舞蹈、无图的画像、无声的音乐。“
书法历史之悠久绵长远远不是寥寥几笔可以概括归纳的,中国历史各方面发展浑然一体环环相扣值得所有人反复深思研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