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疫情逐步稳定,各行各业也渐渐恢复生机,但文化艺术领域的复苏仍然缓慢。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美术馆近期遇到的困难着实不少。如何在困境中寻求生机,成为当下民营美术馆共同探讨的主题。

身处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上海,逛展曾是不少市民喜爱的休闲活动。美术馆作为线下实体机构,受到疫情的冲击巨大,许多展览项目延期或取消,全年计划受影响。面对这样的困境,不少民营美术馆开始尝试各种“破壁”行动。

“虽然疫情期间不能出门看展,但公众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依然存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甘智漪说,在闭馆的近2个月时间里,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将工作重心转移至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定期推出艺术评论、展览回顾等内容。

今年3月中旬,上海市首批博物馆与艺术馆陆续开馆,多家民办文化艺术展馆也自3月14日起恢复开放。观众需通过线上预约、现场出示健康码、测量体温、佩戴口罩等一系列防疫措施后,方可进入展馆感受文化艺术带来的乐趣。

疫情暴发令许多美术馆的展览方式从单一线下逐渐转变为线上线下双展览模式。即使在复工复产后,“云展览”方式也成为很多民营美术馆的必选项之一。

“现在我们对每场展览都会做两手准备,筹备线下展览的同时也拍摄线上展览的导览视频,同步至网络平台,供无法亲临现场的公众观看。”甘智漪说。

但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令许多文化艺术活动的国际化合作无法如期进行,很多展览不得不延期或取消。以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为例,该美术馆2020年预计取消或延期的展览将达到5场,取消公共教育活动8场,其主办的国际艺术评论奖征集日期也延后至今年底。

“我们原计划今年3月推出由两位芬兰当代艺术家组合的展览‘随物生心’,因为疫情影响,展览直到3月也无法策展、搭建。”甘智漪说,此前北欧与中国之间航运受限,无论是艺术家本人还是其作品都无法到达中国。“幸运的是,随着国内疫情稳定,在美术馆团队的努力推进下,10大箱展品近期终于从芬兰赫尔辛基安全运至上海。我们希望5月底可以为展览做好准备,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对公众开放。”

润物细无声。在上海,民营美术馆早已成为社会公共文化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来说,目前该美术馆已累计举办文化艺术项目1000余个,累计参观人数超过200万人次,尤其是入驻上海市静安区当年,共举办展览6场,吸引观众近36万人次。

但疫情令许多民营美术馆特别是民办非企业性质的美术馆前行之路更加艰难。上海目前共50多家民营美术馆,其中民办非企业性质的美术馆就多达36家,他们大多收入较低,人手较少。据统计,上海2018年年度总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民办非企业美术馆就有22家,年度总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只有4家。

作为非营利机构,疫情闭馆期间所要支付的场馆商业租赁成本、人员工资等日常支出并未减少,使得民营公益美术馆面临巨大压力。

以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为例,若按照半年计算,民生美术馆需要支出房租几百万元,同时还要承担相对高昂的艺术品运输与保险费用等,这对于疫情期间有成本投入却无收入的民营美术馆来说,成为“无法承受之重”。

病毒凶猛,我们更加需要艺术的精神滋养。疫情后,民办非企业的公益美术馆如何前行,还需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在甘智漪看来,保持乐观同样重要。“虽然未来很难,但我们会一直走下去,为这座城市带来艺术的美好。”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4月29日电(记者程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