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卿美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

奔腾的江水,永远是后浪拍前浪,后浪推着前浪走。后浪,也就成了年轻人的代名词。后浪如何奔涌出浪花,是考验后浪们未来能否作为的一个标志。同样是年轻人,同样是小人物,看看一些晚清的后浪们是如何奔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13年5月,一个安徽徽州的年轻人向父亲跪别,在新婚妻子依依不舍的目光中,他踏上了北上的路途。此时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乱入花眼,犹如世外桃源。但年轻人并没有半点欣赏美景的雅致,他要打点行装,再次进京乡试。

他刚刚结婚,他没有陶醉在徽州美丽的山水诗画中,更没有沉浸在新婚妻子的温柔乡中。

他从小熟读诗文,但科举之路并不顺利,考取功名仍是他的首要追求。此时的他,其实并没有远大的抱负,并不想当革命家,也不想做政治家。与其他年轻人相比,他更加关注朝运的衰败与官场的腐败,他有着更多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不幸的是,他又落榜了。更不幸的是,考试期间,他的妻子因病去世了。可想而知,这对他的打击有多大。

回家料理完妻子的后事,他长期闭门不出,茶饭不思。经过酝酿与构思,他下笔千言,连写了四篇政论,即为著名的《明良论》。“明良”二字, 始出自 《尚书》, 意思是“君明臣良”。他对官场现状做出了尖锐地抨击: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他批判封建官僚制度,批评大小官员缺乏基本的廉耻观。为此,他提出,君臣要共治天下,要任人唯贤,改革论资排辈制度,并扩大官员的自主权等。

外祖父对他的表现非常欣赏,赞叹道:“四论皆古方, 而中今病, 岂必别制一新方哉!髦矣, 犹见此才而死,吾不恨矣。”

他就是龚自珍,此时年方21岁。

1888年6月,一个广东的考生也来到了北京。同样是科举的失意者,同样是再次落榜。初冬季节,满目萧瑟。同样心忧天下的他到北京郊外爬长城散心,

巍峨的山脉,蜿蜒的长城,还有漫山的残枝败叶。此情此景,再次引发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思。他决定向皇帝进言。

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让他每日奋笔疾书,几天后,终于写成了《上清帝第一书》。

在这份建言书中,他分析了国内外的形势,列强环伺,内乱不止。他警告,日本正日夜谋我,要小心日本的侵略,他哀叹:“国事蹙迫, 在危急存亡之间,未有若今日之可忧也。”

他最后提出,要“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只有革除传统弊政,学习西方制度,给予国民自由,重用维新人才方能力挽颓势。

他四处投书,但没人会理睬这样一个小人物的狂悖之言。

直到10年后,他又连续五次上书,方得朝廷重视,并获得光绪皇帝的接见。

他就是康有为,此时不过30岁。

1884年12月4日傍晚,朝鲜汉城的冬天格外冷。在汉城邮政局的宴会厅内,一场盛大的Party正在举行。各党领袖与各国公使均出席宴会,中国官方代表也同时在场。

就在嘉宾们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际,有人谎称外面房子着火,就在大家混乱之际,一场血腥的屠杀开始了。原来,这是一场有计划的政变。

中国代表逃出后,迅速通知清军驻防营的首长。年轻的首长沉着冷静,在无法及时与清廷取得联络的情况下,他果断出兵平乱。他亲率2000名清兵,兵分三路杀入王宫中。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勇猛冲杀,最终将政变平息。

他不仅获得了朝鲜的拥护,也获得了清廷的认可。他在军中的威望与地位陡然大增,逐渐成为一颗耀眼的政坛新星。

他就是袁世凯,此时只有26岁。

1894年4月,一个广东的年轻人揣着一封信计划北上天津。在途径上海时,他拜访了两位好友。他让好友为自己出谋划策,并帮助牵线搭桥。他还让朋友帮忙润色,推敲字句、语气。最后,两位朋友分别为他写了推荐信。

6月下旬,津门酷热难耐。年轻人乘船至天津,并持介绍信拜见中间人,请求将书信转交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

这封书信便是《上李傅相书》,洋洋洒洒近7000字,核心内容为四个主题,分别是“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同样,这也是一份希望国富民强的建议。在建言书中,不仅有宏观要旨,还有具体措施。也就是说,这不是年轻人在空想。

李鸿章自然不会见他这样一个年轻的小人物。他只好离开天津,随即去了夏威夷。他不是去旅游,在那里,他号召华侨,要振兴中华,挽救危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并组织成立了兴中会。

他就是孙中山,此时28岁。

1898年9月,一纸通缉令让一个年轻人成为了逃犯。

他逃亡日本,继而伪装成日本人,也逃向了夏威夷。此时的夏威夷已是美国领土,他没有申请政治避难,而是四处发表演讲,号召华侨为国出力。他成了一个化缘的人。

1900年8月,他回到日本。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写就了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他直指封建统治下的中国为暮气昏沉的老年帝国。他渴望中国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少年中国,正如同朝阳一般的少年。在他看来,今日中国完全没有了秦汉的雄杰、汉唐的文学、康乾的武功,而只是“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万事付之奈何,一切凭人作弄,亦何足怪!”

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少年的责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他大声疾呼,中国少年应勇敢站起来,为国家担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他的《少年中国说》大气磅礴,堪称一篇雄文,在刚刚踏入新世纪的中国永久回荡,“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他就是梁启超,此时27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革命之火迅速蔓延。

一群年轻人正在杭州秘密起义,并成立了敢死队,领头的年轻人刚从日本留学回来,负责担任敢死队队长。热血的他向母亲与哥哥写了一封诀别信,誓言要为革命牺牲,嘱咐家人料理后事。年轻人的母亲派朋友传话给他:“死生一视与义,毋以家事为念。”

11月4日深夜,杭州城内颇不平静。一个年轻人率领五队革命军敢死队扑向巡抚衙门。炸弹手负责前边投掷炸弹,手炝手负责近距离袭击。与清军交火后,双方展开激战。作为敢死队队长的他,在枪林弹雨之间,毫无惧色,舍命前冲,第一个攻入巡抚衙门,活捉浙江巡抚曾韫。杭州光复。

他就是蒋志清,即蒋介石,此时24岁。

武昌起义的枪声鼓舞了各地的年轻人。

一位在长沙湘乡中学读书的年轻人同样热血沸腾。他决心投笔从戎,加入革命行列。他计划去武昌,投奔革命军。但经过打听后,发现交通不畅,无法前行。

灰心丧气的他只好等待时机。10月下旬,湖南革命军在长沙起义。目睹了革命军人激昂的革命热情与无畏的牺牲精神后,他毅然投奔湖南革命军。由于没有担保,他无法入伍。他没有离开军营,信心坚定,反复向长官请求加入。他的真诚打动了长官,最终,他如愿以偿,成为一名普通士兵,编入二十五混成协第五师标第一营左队。

他就是毛润之,即毛泽东,此时只有18岁。

再说一个极其卑微的小人物,他是直隶昌平人。小时候,他家里屡受地主欺压,父亲因上访又被打身亡。从此,他开始辍学,四处谋生,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经其他太监引荐,他也进了紫禁城,当上了一名普通小太监。或许他有一点才情,慈禧把他调到了身边,给自己梳头。慈禧视他为心腹。但他也是有追求的年轻人,他希望调到光绪身边。慈禧正需要有人去监视光绪,他便如愿去服侍光绪。

正值甲午期间,皇帝殚精竭虑,终日为国事操劳,一直陪伴皇帝的他对其钦佩不已。在皇帝身边的日子,让他更加关心时局,甚至一度忘了自己只是个太监、奴才而已。

甲午战败后,举国大震。他心忧如焚,毅然向慈禧上折,支持变法。他在上书中,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如希望慈禧归政光绪,不要幽禁皇帝,不要再修颐和园,宫中不要再演戏,停修铁路,惩办李鸿章,广开言路,接受西方文明等。

慈禧怒斥,要治其死罪。他竟然毫无惧色:“知之,拼死而上也。”

1896年3月30日,他被押赴菜市口执行死刑。光绪得知后,感动落泪,为其专门立了忠烈祠。

他叫寇连才,刚刚18岁。

这些晚清的“后浪”们,后来有人因锦绣文章而走红,有人因领导革命而闻名,也有人默默无闻,甚至放弃了生命。爷爷也是从孙子过来的,在成为大人物之前,很多人同样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作为年轻人,他们有信仰、有情怀、有热血、有激情,关心国家、心系天下。

晚清的“后浪”们为何如此慷慨奔涌,因为他们都敢于立宏图大志。

你会发现,奔涌的他们,却从来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