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钓鱼的时候,大部分钓友用的是双钩,很少有人会使用单钩作钓,难道单钩作钓不香吗?相对而言,台钓双钩作钓,优势更加明显:1.具有诱鱼效果好2.丰富了饵料在水中的状态,钓法多变,调钓精准,比如双子线一钩悬浮,一钩触底。3.浮漂信号清晰,抓口准确,更利于中双尾,中鱼率更高。这些是传统单钩钓无法比拟的优势。

那么台钓中双钩上下的钩距究竟多少比较合适?作为一个有多年钓龄的钓鱼人,本人以亲身实战的角度从主、客观两个层面来阐述,影响钩距大小的因素

首先,客观方面,分为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 鱼钩大小、钩型不同,钩距大小有所不同

我们在台钓中经常使用的鱼钩种类就有十几种:比如袖钩、伊豆、伊势尼、丸世。这些鱼钩的大小、长短、钩条粗细、钩门宽窄各不相同。一般而言,钩子越大,钩距就越大,反之则亦然。举例说明:袖钩、伊豆这类小型鱼钩,相对来说可以减小钩距,一般1-2个钩距较为合适。伊势尼、小矶钩这类钩门又大,钩条又粗的大型鱼钩,相对来说,钩距的设置就比较大,一般2到3个钩距。像丸世这类钩柄长的钩型,相对来说,就需要加大钩距,太小的钩距容易造成鱼钩、子线的缠绕,不利于上饵,诱鱼效果大打折扣。

二 水的深浅、动静不同,钩距大小有所不同

第一种情况:在水浅的净水面作钓,钩距可以小一点,在这种环境下,由于不受水流的影响,钩饵下沉速度较快,故子线、双钩缠绕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又可以提高吃口的灵敏度。

第二种情况:在水浅的走水环境下作钓,因为受到水流的影响,如果钩距太小,鱼饵下落的过程中,容易造成子线的缠绕,影响鱼的吃口,此时加大钩距就可以完美解决。

第三种情况:在深水区作钓,无论是否走水,钩饵从水面到水底下落的过程中,停留水中时间较长。如果钩距太小,在受到水的阻力和钩饵在下落过程中不规则摆幅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子线、双钩的缠绕,非常不利于鱼的吃口。在这种情况下适时加大钩距,就可以有效降低子线、双钩缠绕的可能性。

三 所钓目标鱼不同,钩距大小则不同。

我们知道鱼有大小之分,想要有一个不错的鱼获,相对应的鱼钩大小、钩距大小也需灵活多变。举例说明:垂钓像鲫鱼这类个体较小的鱼类就需要减小钩距,这样利于鱼的适口性,便于吸食。即使钩距小一点,出现搭桥、子线缠绕的可能性也是很低的。垂钓鲤鱼,草鱼、青鱼这些大体型鱼类就需要增大钩距。如果钩距太小,非常容易搭桥、断子线造成跑鱼。因此加大钩距,就可以轻松解决上述问题。另外以鲢鳙为代表的滤食性鱼类,根据它们觅食特点钩距可以扩大到5-10公分都很正常。

四,鱼情不同,则钩距大小不同

我们垂钓水域环境的不同,反应到鱼情上也差异巨大,当然钩距也需要调整大小。举例说明:黑坑生口鱼,吃口凶猛、戒备心不强。针对这种鱼情,加大钩距,拉大饵不仅有效增大诱鱼效果,而且提高了中双尾的几率。但是针对滑口鱼、回锅鱼,我们就需要减小钩距。因为这类鱼要么被反复的钓放,要么在垂钓过程中鱼体受伤、吃口比较谨慎。这种鱼情就需要延长子线、减小钩距、让钩饵趟底、钓的钝一些,以此降低它的警惕性,让其安心吃饵。一句话概括:鱼情快,加大钩距;鱼情慢,减小钩距。

其次,主观方面:钓法、调钓不同,钩距大小不同

一 我们钓鱼过程中,经常变换钓法,这时的钩距也要相应的调整大小。举例说明:采用钓水皮、飞铅、半飞铅这些钓法,需要延长子线、拉大饵料、增加钩饵抛投频率、提高诱鱼效果;相对应的增大钩距这个环节就必不可少。

二 调钓对灵敏度的调整,不仅体现在浮漂上,也体现在双钩水底状态上,而钩距大小的调整必不可少。举例说明:想要一钩悬浮,一钩触底,假如双钩钩距一样,你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上述状态的。

最后 归纳总结

其实钩距大小的设定无外乎主、客观两个方面。我们只要按照这两个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思考,就不难解决钩距大小的诀窍。如果想要提高钓技,我们不仅仅要解决钩距大小这个单一问题。而是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举一反三,这才是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