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形势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对于年轻的新中国来说,是个多事之秋。

在西藏,两个人口大国突然爆发边境冲突,中国被迫打响对印度自卫还击战。

在东海,美国第七舰队航母强行驶入我国台湾海峡,台海局势危机四伏。

在越南,美国悍然入侵越南民主共和国,战火蔓延到我国北部湾、海南岛。

在北方,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联在与我国七千多公里的边境线上陈兵百万,虎视耽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形势

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所谓“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

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

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三线

大三线高校四大工程

1965年,根据毛泽东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决策,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在内地三线建设4所重要大学分校的决定。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定清华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为建设分院的4所大学。

出于保密,清华大学分校对外简称为“651工程”,华东化工学院分校对外简称为“652工程”,北京大学分校对外简称为“653工程”,南京大学分校对外简称为“654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线建设

651工程

1965年,清华大学响应号召,开始筹备建设西南分校,蒋南翔校长亲自来到四川绵阳,选定龙山下涪江边的青义灯塔公社作为清华大学分校的校址。

之后,清华大学派建筑系的八位老师带着两届毕业生来到绵阳,为新建的分校设计校舍。清华大学西南分校建设正式启动,代号为“651工程”。

1969年底,清华大学西南分校改名为“清华大学绵阳分校”。1970年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的几百名教职员工,首批进入清华大学绵阳分校。

老师基本上都是五十年代毕业的老清华大学毕业生,聚集了一大批我国电子科学领域的名师大家和领军人物,其中有我国著名科学家吴佑寿院士、周炳琨院士、常迵院士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华大学绵阳分校

1970年秋,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开始正式招生,之后数年,边招生,边教学,边建设。在艰苦的环境中,清华绵阳分校的师生建成了雷达、通信、电真空、半导体、激光及电子机械六个尖端专业,以及机械和电子两个生产和实践基地。

孕育了数字技术、集成电路和激光技术三大新的学科发展方向,为后来回北京后建设微电子所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打下了基础。五项成果在1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奖。

我国第一个激光测距仪、第一套数字通信系统等许多一流的科研成果都诞生于这里。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成为我国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摇篮。

1979年3月,根据批示和教育部发文,绵阳分校返京,为利用分校校舍及部分教学资源,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落户分校原址,清华分校173名教职工转入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工作,560人(包括家属)返京,424人安排到其它单位。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办学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华大学

652工程

1964年10月,华东化工学院响应号召,开始筹备建设西南院。学校派出先遣人员,先后在四川多地作了20多处的实地考察,在综合比对各种利弊因素之后,最后校址选在离自贡市38公里的邓关镇附近的黄坡岭。

1965年2月,根据先前高教部的指示,华东化工学院决定将机密、尖端及与国防有关的专业和研究室全部迁往内地,有放射化工、稀有元素、放射化工机械3个专业和菁染料、塑料2个研究室。

同时还决定将石油化工、物化工程两个研究小组也迁去;而无机物、硅酸盐、基本有机合成、塑料、燃料化学、化工机械6个专业则要一分为二,即在内地也要兴办。确定分院的学生规模为2800人,教职工为1145人。学校拟迁建的专业和研究室等涉及13个部门。

1965年3月8日,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建设正式启动,代号为“652工程”。1972年4月21日,撤销“652工程”名称,改名“上海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后又改名“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

1979年7月24日,教育部正式发文,同意上海化工学院停办四川分院。文件要求分院停办后,由四川省利用原分院的用地、校舍以及大部分设备、仪器、图书、资料等,结合分院留川化工作的49名教师192名职工和泸州化工学校为基础,新成立四川化工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东理工大学

653工程

1965年,北京大学响应号召,开始筹备建设汉中分校,北京大学委派副校长周培源担任分校的校长,5月,高教部部长蒋南翔与周培源教授一行来到陕西为“653工程”选址。最终决定将分校建在军工企业云集的汉中地区。

关于分校的地址,开始考虑选定在汉中城北的八里桥附近,但八里桥一带是平坦开阔的良田沃野,不符合中央三线建设项目“靠山、分散、进洞(隐蔽)”的原则。最终,通过空中航测,实地勘查,确定选址汉中勉县褒城镇北连城山下兴建北大汉中分校。

1965年始建北京大学汉中分校,代号“653工程”,对外公开的名称是北京大学653分校。北京大学“653工程”于1965年8月正式破土动工,到1967年上半年,北大汉中分校基本落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大学汉中分校

1969年10月24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技术物理系、无线电系共1150名师生及家属乘专列,于26日凌晨到达汉中分校,由此正式开启了北京大学汉中分校为期近十年的办学历程。

1978年3月22日,中央指示北大汉中分校迁回北京,4月28日,正式做出撤销汉中分校的决定。1979年1月至2月,随着北大汉中分校1500多名师生的分批返京,北大汉中分校宣告结束。

为利用北京大学汉中分校校舍及部分教学资源,教育部批准在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原址上,利用北京大学汉中分校部分资源建立陕西省省属“陕西工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大学

654工程

1965年5月中旬,接高教部通知南京大学分校定名中南分校,选址湖南省桃源县河洑镇罗家冲建校。南京大学中南分校建设正式启动,代号为“654工程”。

按照计划设想,中南分校的建设计划,是建立一个原子能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基地。南京大学中南分校的办学规模定为本科生1500人,研究生和进修教师200人,教职工 750人,预定在1967年招生。

南京大学准备迁往湖南桃源中南分校的主要专业是化学系的原子能化学专业、物理系的核子物理专业、生物系的生物化学专业和地质系的地球物理专业,这些专业均系尖端学科,这些专业的适当组合,便可组建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原子能科教体系。

至1966年5月,中南分校基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但由于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南分校的建设被迫中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大学中南分校

1970年5月,在原南京大学中南分校的校舍基础上,建成湖南省华南光电厂,即中国兵器工业国营五六一八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大学